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人社局自觉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业务开展情况2024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229人,完成全区任务1200人的102.4%,组织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1551个,完成全年任务1500人的130%,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3场次,完成全年任务10场次的130%,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00人,完成全年任务1000人的120%,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22万元,完成全年任务1000万元的290%;全区新培育社区工厂3家完成全年任务3家的100%。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1.推动政策落地,稳定就业存量。联动区级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稳就业专班统筹协调、督促落实作用。每月召集稳岗就业工作专班至少召开1次工作推进会,共同分析研判当前稳岗就业形势,对就业重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截至目前,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229人,失业人员就业43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1人。为9家小微企业办理贴息贷款2348万元,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2.鼓励创新创业,扩大就业增量。一是搭建创业平台,目前全区正常运营创业孵化基地9家,孵化成功创业实体23个,带动就业199人。二是加大创业资金扶持。今年共为29名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74万元,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5人7.5万元。三是组织4名返乡创业带头人赴浙江大学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参加第三届“讲述我的创业故事”云分享展评、创业专家基层行等活动,浓厚创业氛围。3.搭建技能人才成长平台,提升就业质量。一是重点围绕种养殖技术、家政服务、养老护理、母婴照护、果树修剪等产业发展,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200人次。二是大力培育特色劳务品牌,紧密结合我区地域文化特点、历史传统技艺和重点行业领域等优势,聚焦陈炉陶瓷、印台果业等行业产业,积极打造了“耀瓷工匠”和“印台果农”2个劳务品牌。目前“耀瓷工匠”已被认定为市级劳务品牌,累计带动就业创业超1万余人。4.聚焦重点群体,稳住就业基本盘。一是稳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工作。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9万人,脱贫人口外出务工5614人次;通过日常印亭劳务协作,新增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85人。二是加强困难群体援助帮扶。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995人,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447.68万元,惠及496人,兜牢了就业底线。5.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一是构建了区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打造了区级零工服务中心、镇办人社工作服务站、一站式创业服务中心等区域全覆盖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今年累计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13场,开发“家门口就业,企业信息发布”专栏,更新至第25期,多渠道推送就业岗位2319个。二是建立了就业干部包抓镇办制度,统筹就业政策、力量向镇域倾斜下沉,不定期进行业务督帮,现场结合镇办实际工作中难点堵点问题提供个性化业务指导,提升了就业服务均衡性。三、存在问题1.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经济下行带来的岗位收缩不断显现,政策性岗位释放潜力不足,尤其已认定的部分社区工厂规模较小,用工需求相对有限,吸纳脱贫劳动力能力相对较弱。2.培训模式较为单一。就业技能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新业态培训,与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还有一定差距。3.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四、改进措施1.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积极开展“雁翔印台”就业创业服务行动,扩大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知晓率,优化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受理流程,挖潜增拓公益性岗位,对有需求的企业和劳动力应补尽补、应保尽保,促进就业资金使用效率。2.加强供需对接,围绕市场抓培训,突出培训的实效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劳动力意愿为准绳,按需开展培训,突出技能实用性。同时,根据劳动力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职业培训开展的可能性,以适应社会发展之需。3.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持续推广“秦云就业”“铜易就业”“铜易创业”等线上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实现电子化服务,减少基层就业服务压力,提高服务群众质效。4.突出重点群体稳就业。重点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退役军人、返乡人员等就业群体,进一步兜牢就业底线。五、2025年工作计划认真贯彻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全中央出台二十四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意见,陕西、铜川分别推出十七条、十八条稳就业措施。一是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1000个以上,城镇新增就业900人以上。二是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放宽创业担保贷款条件,预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00万元以上。三是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就业质量。2025年结合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培训900人次以上。四是多渠道帮助民营企业开展招聘活动,缓解民营企业用工难题。全年组织各类招聘会10场次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