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商洛市应急综合预警处置中心(商洛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应急综合预警处置,减轻灾害损失。应急值守,事故灾害信息处置,防汛抗旱调度,森林防灭火调度,汛旱灾害核查评估,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急预警处置资金管理、人员培训。 | |
住所 | 商洛市行政中心东裙楼一楼 | |
法定代表人 | 张涛 | |
开办资金 | 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商洛市应急管理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39.49万元 | 230.6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省防总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落实防汛抗旱责任,严格做到“八个到位”。本年度,预警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围绕防汛抗旱保安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以赴应对多轮强降雨天气和大范围严重干旱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八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领导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上来,落实国、省防总防汛减灾工作要求,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确保安全度汛。工作责任到位。夯实各级各部门和各环节的防汛责任,确保责任全覆盖、无死角,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预案准备到位。每年均对防汛抗旱预案进行修编完善,督促指导各级各相关部门方案的修编、审核和报批工作。工作检查到位。汛前集中组织开展防汛安全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督促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防汛宣传到位。联合商洛电视台,制作防汛减灾公益广告,;印刷防汛资料和宣传册,广泛发放开展宣传。业务培训到位。组织开展多次防汛抗旱、应对处置业务培训,有效提升各级工作人员汛情研判和应对处置能力。物资储备到位。全面盘点核查库存物资,及时对到期物资报废核销,补充汛期物资调用缺口,两年来增储物资70余万元,确保防汛抢险急需。应急救援到位。从实战要求出发,进一步督促各级充实专业救援队伍和民防队伍,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抢险队伍关键时刻能拉得出、顶得上、抢得住。二、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坚持做好“两个提升”。即:提升预警处置能力。紧密结合防汛抗旱机构改革实际,进一步细化防汛会商、预警、处置等内部工作流程,召开会商会议研判汛情,及时启动8次市级应急响应,发明传电报50余期,发布预警信息122期、手机短信预警信息200余次、汛情通报40期、电话提醒警示800余次;提升协同作战能力。根据机构改革职责职能调整,全面修订市防指《职责》和《规则》,充分发挥协调、指挥职能,及时组织专家会商,全力应对灾情,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损失。三、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提出“三个创新”。即:创新建立“人盯人防抢撤”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和夯实了市、县区、镇办、村社区、组片区五级防汛包抓责任体系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市共划分盯撤责任片区8109个,落实盯撤责任人24637人,设立避灾安置点4626处,涉及群众74747户256311人;细化水库、尾矿库、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部位的“人盯重点部位”责任,落实重点部位盯撤责任人1818人。创新建立防汛救灾“双2+5模式”。细化了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和防范应对措施,内容涵盖防汛救灾的监测预警、指挥调度、避险撤离、救援救助、安置保障、灾后恢复各个环节。第一个“2+5模式”是:固化“两个机制”,提升“五种能力”,立足极端暴雨、超标准洪水,开展防汛救灾工作;第二个“2+5模式”是:立足“两个提前”,做到“五个平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随着工作模式推进,相关部门及时编制了“气象、水文预警预报能力提升方案”、“常态化应对能力提升方案”等工作方案,初步形成了工作措施无缝衔接、责任网格纵横相连的防汛救灾工作新模式。创新推动防汛救灾“123”工作要求落地落实。制定防汛抗旱工作责任清单清单,绘好防汛救灾指挥作战图及险隐患分布图,抓实提升发现问题和物资装备能力、提升实景演练和应急指挥能力、升协同作战和灾后重建能力。四、强化度汛措施落实,督促做好隐患排查整治。制定下发防汛责任清单,细化明确五级包联责任,逐级、逐部门、逐岗位落实具体职责,切实将责任落实贯穿到各个环节。及时调整了包联县区市级领导、指挥部组成人员和防汛抗旱专家组,逐级落实重点部位责任,全市落实镇级以上行政技术责任人1308人次,其中市级15人次,县级278人次,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了分级公示,全市派出镇级以上检查组330支920人次,排查重点部位2500余处,清理行洪障碍129处。针对重点难点区域,按照高、中、低风险科学划定防汛风险区域2649个。紧盯重点行业领域、重点部位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累计排查隐患问题540处,整改到位363处,正在整改并落实管控措施177处。五、坚持协同联动,强化抗旱减灾举措。针对5月下旬至6月中旬的持续旱情,及时启动了市级Ⅳ级抗旱应急响应,下发通知安排抗旱保供水工作,市防指办加强与气象、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信息共享,及时掌握江河水位、水库蓄水和农作物受灾等情况,多次组织线上、线下会商,提出工作建议。充分利用水工程开展灌溉补水,加强抗旱保苗技术指导,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抗旱期间,全市共投入资金450余万元、抗旱人数4.39万人、抗旱设备1129台(套)、水车144台次,累计灌溉农田7.84万亩,解决2992人、150头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六、做好物资储备,强化队伍物资保障。有针对性的做好防汛抗洪物资购置储备,及早维护修复汛情监测和预报预警设施、卫星电话、“人盯人防抢撤”管控平台等,确保正常运行,并对现有防汛抗旱物资进行盘库清点、维护保养,及时做好补库。全市在库防汛抗旱物资储备5大类70余种,价值5500余万元(市级155万元、县区2282万元、镇村3108万元)。结合防抢撤实际,组建基层防汛抢险和巡堤查险队伍1328支3.62万人。七、强化宣传引导培训,做好减灾宣传工作。持续推进防汛减灾宣传“五进”活动,广泛开展防汛减灾知识宣传121场次,印发资料9.43万份,出动宣传车269台次,受众10.2万人。联合商洛电视台,专题制作6期防汛公益广告宣传视频,制定印发了《商洛市防汛避险能力提升工作指引》,进一步明确了“撤离范围、避险地点、分类撤离、通讯保障、指挥调度、激励机制、警示教育”七个方面工作要求,为基层提供政策和措施上的引导,力促基层防汛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八、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强化机制完善举措。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实行森防指成员单位联县包抓督导森林防灭火,将林长制和“人盯人+护林防火”机制紧密融合,落实“林长+警长”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县区、镇街、村组、片长及护林员责任,建成五级护林防火网格化管理体系,坚持巡查看护,严防死守,切实做到“林有人护,火有人管,责有人担”。全市共划分管护区12117个,落实各级林长4591人、包抓责任人12782人、护林员11293人。扎实开展森林防灭火实战演练,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演练262次,参加演练人员达12000余人。强化救援队伍考核和实战训练,及时调整更新半专业队12个600人,村级扑救队伍157个4710人。九、做好应急值守工作,强化高效应对处置。我单位坚持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带值班制度,采取多种会商形式,组织气象、水文、水利、自然资源、城管、应急等部门分析研判各种风险情,商定应对措施。督促指导各县区、市防指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防汛责任,切实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十、取得的经济或社会效益:本年度我单位坚决落实各级领导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努力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全力应对暴雨洪涝灾害。加强应急值守、靠前指挥,组织领导有力;预字当先,会商研判及时;科学调度,响应处置快速;避险为要,提前转移人员;高效协同,全力抢险救灾;最大限度的减轻了伤亡损失;建立建立暴雨洪水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建立完善上下游、左右岸信息共享和联防机制。防汛救灾人盯人防抢撤智慧管控平台(二期)建成运行,实现了市、县、镇三级综合监测、风险管控、指挥调度和数据管理等功能,在应对汛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安全度汛“大应急”新格局融合。十一、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今年以来,我们较好地应对了多次自然灾害,但从有效应对区域性洪涝灾害过程分析,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一是预案体系不够完善。当前我市各级均按要求制定了相应的预案,但部分预案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可操作性不强;没有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订预案,缺乏实效性;大部分单位对预案重视程度和运用不够,遇突发情况,未及时按照相应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二是预报预警能力偏弱。气象、水利水文监测站点密度布设不一,一些地方和河流存在监测盲点,造成局地短历时、高强度、分散性暴雨洪水的预警时效性不强,灾害预报精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不够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协调联动机制不够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传递范围不够明确,信息发布缺乏针对性,存在多方传递、重复传递的情况。四是防汛物资储备能力偏弱。我市防汛物资储备能力不足,市级和部分县区、镇(街道)没有专门的防汛物资储备仓库,只能临时租赁或代储,受仓库面积限制,防汛物资品种、数量不能满足工作需求,部分物资更新不及时,在防汛抗旱减灾中保障率不高。五是水毁设施修复投入不足。因暴雨洪涝灾害受损的基础设施量大面广,修复资金需求量大,而我市财政比较困难,一些水毁项目得不到及时修复,存在防洪安全隐患。十二、下一步工作打算:我单位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领导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理念,认真检视和总结今年防灾减灾工作短板弱项,强化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早准备、早安排,提前着手谋划2025年各项工作,在落实责任、完善预案、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宣传培训应急演练和联防群防机制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升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工作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