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乾县> 乾县救助管理站

乾县救助管理站

发布时间: 2025-03-28 09:07
单位名称 乾县救助管理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依法救助、主动救助。承担对县域内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性社会救助;负责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接收安置异地送返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并负责临时监护,提供法制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技能培训等救助保护服务。
住所 乾县南大街68号
法定代表人 董河松
开办资金 172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乾县民政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70万元 168.35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我单位在民政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工作概况1. 主动巡查救助:成立了专门的巡查小组,每日定时对城区主要街道、桥梁、涵洞、车站、广场等流浪乞讨人员易出现的区域进行巡查。在寒冷天气、高温酷暑等特殊时期,增加巡查频次,延长巡查时间。2024年,共开展街面巡查186次,出动工作人员486人次,车辆186车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及临时遇困人员101人次。例如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6月19日-8月31日)期间,通过加大巡查力度,及时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防暑清凉包、药品及生活物品,确保他们安全度过高温酷暑季节。2. 拓宽救助渠道:加强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的协作联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联合救助机制。全年联合县民政、城管、公安巡查共12次,形成了强大的救助合力。同时,积极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救助政策和24小时救助热线029-35532863,提高公众知晓度,鼓励群众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及时拨打救助电话。今年通过群众提供线索救助的案例有8起。3. 站内救助服务:为前来求助的人员提供临时住宿、饮食、医疗救治等基本服务。对救助对象进行详细登记,了解其身份信息、家庭情况等,以便及时联系家人或协助其返乡。2024年,救助站共接待求助人员93人次,为救助人员提供了食品、衣物、棉被、返乡车票、救助站护送返乡、医疗救治等服务,例如,救助站接收了一名身体患病的流浪人员,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后,通过多方努力联系到其家人,助其顺利返乡。二、专项救助行动与社会参与1. “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从2024年6月19日起至8月31日开展该行动,通过政策宣讲和街头主动巡查救助的方式,强化部门联动。对愿意接受救助的,为他们提供临时住宿、饮食和医疗,并护送返乡;对劝导后不愿进站接受救助的,发放救助引导卡、防暑清凉包、药品及生活物品。共发放防暑清凉包20份、救助引导卡500张。2. “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冬季来临前,提前储备棉衣、棉被、食品等救助物资。在行动期间,加大街面巡查力度,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劝导救助,为他们提供温暖的住所和必要的生活物资。截至目前,已发放棉衣29件、棉被37床、食品59份,确保流浪乞讨人员能够安全温暖过冬。3. 社会参与:欢迎、提倡、鼓励并支持民间组织、慈善机构和更多的志愿者、社工队伍关心、关注并参与冬季街头救助工作。与多个志愿者团队合作,共同开展救助活动,为受助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服务,共同构筑区域内完备的救助网络体系。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1.加强巡查救助工作,坚持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制定了救助巡查值班表,每周由一名站领导带队和一名工作人员负责上街巡查救助及24小时值班,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救助工作,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助。2.积极开展救助管理“开放日”活动,以“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暖”为主题,通过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讲解等形式,向市民介绍救助流程、救助管理法规政策、展示救助理念、政策要求以及救助工作成效,并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接受群众咨询5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份,宣传扇子、手提袋1000余个。3.扎实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由站领导带队分组上街进行巡查,及时对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御寒棉衣棉被、防暑降温物品、水果、食品等,做到应救尽救,有效减少“强行讨要”、“职业乞讨”等不文明现象,街面救助51人次,发放棉衣18套、棉被26床。四、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1.强化源头治理工作。为了减少反复流浪乞讨现象,我们建立了返乡人员信息台账。严格落实回访制度,坚持每季度对对返乡人员进行电话或入户回访,督促协调镇村及时为流浪救助人员落实各项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确保流浪救助对象返乡后“留得住”“过得好”。将4名易流浪救助对象纳入特困供养,其中2人入住县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协调办理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8人。2.安置落户工作。对滞留我县超过三个月的2名流浪乞讨人员积极开展DNA采集、寻亲服务等,及时协调公安部门进行落户安置,同时联系镇办为其办理特困供养审批手续、联系残联、医保、人社等部门为其办理残疾证、合疗、养老保险等手续,2人已全部送至县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五、目前存在的问题:1.部门协调联动不足:各部门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中,对于主动发现、移送、后续安置等环节,没有明确规定各部门具体责任,导致互相推诿。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部门间仅在出现紧急事件时才进行沟通,日常信息交流不畅,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作业。2.工作创新匮乏: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激励,救助管理站内部未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对提出创新想法和举措的人员,没有相应奖励,降低了工作人员探索新工作模式的积极性。与外界交流学习机会少,未能及时了解和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的救助管理经验和创新做法,思路局限。3.干部作风不扎实: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当前对干部工作考核主要侧重于完成任务量,对工作态度、服务质量等软性指标考核较少,监督也多为形式化检查,缺乏有效监督。培训教育重视不足,忽视对干部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导致干部服务意识淡薄,工作能力难以提升。六、整改措施。1.强化部门协调联动,明确职责分工,组织公安、城管、街道社区等相关部门共同研讨,制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责任清单,详细规定各部门在发现报告、应急处置、护送救助、源头治理等环节的职责。搭建联动平台,建立多部门救助管理工作微信群或信息共享平台,实时交流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定期召开协调会,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共同商讨解决救助工作中的难题。2.大力推进工作创新:设立创新奖励制度,对于提出并实施有效创新举措,在提升救助效率、改善救助效果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的工作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如奖金、荣誉证书等。加强交流学习,每年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到救助管理工作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应用;积极参加行业研讨会,了解最新救助管理理念和方法。3.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将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增加其在考核中的比重;成立监督小组,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并督促整改。加强培训教育,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强化干部服务意识;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升干部救助管理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七、下一步工作计划。1.10月底前完成8个救助服务咨询引导点和临时救助点建设,方便临时遇困人员就近受助、避寒。2.6月中旬完成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不断提升救助政策知晓率。3.做好“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加大巡查和街头劝导救助工作力度,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在炎热、寒冷等极端天气的生命安全。4.加强源头综合治理,对返乡流浪乞讨人员开展回访探视和走访慰问,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协调解决实际困难。5.做好救助寻亲工作,发布寻亲公告,及时核查送返,对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长期滞留人员,按规定办理落户、医保等手续。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