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宁强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为就业创业人才提供服务保障。业务范围:开展就业创业见习和培训;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人才市场管理;为部分企业提供创业融资担保服务;指导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负责就业困难群体和援助;组织劳务协作交流和招聘岗位服务等(相关社会服务)。 | |
住所 | 宁强县汉源街道办羌州南路人社局大楼 | |
法定代表人 | 赵志强 | |
开办资金 | 18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预算 | |
举办单位 | 宁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80万元 | 180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4年业务开展情况(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全面支持稳就业保就业。1.深入推进城镇新增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积极谋划、主动作为,确保城镇新增就业扩容达标、提质增效。全年共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定3批89人,通过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1人,落实上年度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资金349人123.17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1%,低于3.7%的年度控制目标。2.全力做好供需对接服务。在全县范围内高频次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等专场招聘会24场,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工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平台,服务用人单位近百家,提供就业岗位6532个,达成就业意向669人。通过包租专车方式“点对点”护送44名宁强籍农民工到江苏常州、南通就业。进一步规范零工市场建设,服务灵活就业质效得到大幅提升,全年共发布用工信息3000余条,经由零工市场介绍、推荐成功就业逾千人。推进就业帮扶载体吸纳就业,全县现有12家社区工厂、47家就业帮扶基地和1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共吸纳就业2371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039人,三类人群13人。3.持续深化苏陕劳务协作。先后两次到江苏崇川、金坛区开展劳务协作交流和入企探岗活动,分别与两地人社部门签订了劳务协作协议,并在当地设立了劳务协作工作站,向江苏输转农村劳动力395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05人,分别占全年任务的263.3%和170.8%。积极争取苏陕协作资金68万元,开展技能培训7个班28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39人、监测对象1人,培训总人数、脱贫劳动力人数以及培训后就业率均居全市第一。4.全面优化用工服务工作。深入推进“人社工作进园区”工作,落实“人社专员”制度,做好园区企业紧缺工种调查,精准收集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形成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建立企业缺工快速响应机制,做好“一对一”招工引才服务保障,提高人岗匹配度。全年“人社专员”累计深入园区企业103次,印发政策宣传单500余张,发放为企服务连心卡46张,召开政策宣传暨交流座谈会2场次,帮助园区企业招工236人。5.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接受、查阅、传递等人事代理工作,组织参与市内高校就业双选会、政策宣讲进校园、高校毕业生公考备考专题讲座暨就业专场招聘活动共计8场/次,帮助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30多人/次。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发放就业见习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80.64万元。(二)聚焦就业技能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多渠道多方式组织引导有培训需求和培训意愿的劳动者参加各类技能提升培训,扎实做好培训监管,确保培训实效和培训补贴资金安全,采取“嵌入式”“订单式”“定向式”等方式精准开展培训,推行培训输转一体化服务,以技能促输转、稳岗位,其中培训脱贫劳动力人数超过上年规模,落实交通补贴79.98万元,有效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三)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持续加大对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一揽子”扶持政策,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1笔,为首次创业的158人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79万元。持续提升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新培育并认定县级创业孵化基地1家,并对全县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基地运营情况加强政策支持、业务指导、督导检查,不断规范提升创业平台管理运营水平。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评选创业示范户102户,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创业、参与创业的浓厚氛围。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91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85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93人,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11.92%、144.67%和112.2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二)开展就业(创业)培训2250人/次(其中创业培训173人),实施职业技能鉴定1102人/次,新认定县级劳务品牌2个、市级劳务品牌1个、省级劳务品牌1个。(三)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8.9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812人,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122人,分别占全年任务的101.5%和101.6%,2024届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90.03%。(四)新增创业孵化基地1个,创建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2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717万元,同比增加2225万元,增长23.4%。(五)各项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全面落实,为31家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基地)落实吸纳脱贫人口一次性补贴相关补贴资金144万元,为284名脱贫劳动力兑付一次性求职补贴14.2万元;通过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及监测对象2968人,总体规模稳中有增;为19名脱贫劳动力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1万元,为44人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22万元。全年实现脱贫人口稳岗就业4779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44957人的106.3%。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城镇就业容量有限,城镇新增就业形势严峻。2.就业补助资金减少,一些政策性补贴难以及时兑现到位,就业创业政策无法得到全面落实。3.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二)改进措施:1.通过举办招聘活动,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工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平台,提供就业岗位,服务灵活就业质效。2.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确保政策性补贴及时兑现到位。3.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接受、查阅、传递等人事代理工作,组织参与市内高校就业双选会、政策宣讲进校园、高校毕业生公考备考专题讲座暨就业专场招聘活动。4.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全力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确保全县就业局势稳定。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1.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力促进城镇居民增收。坚持把城镇居民增收作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用实用活各项创业就业政策,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全力抓好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就业指导、就业援助和就业帮扶工作,努力做大就业增量、盘活存量、控制变量,促进就业困难群体稳定就业,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指标任务。2.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结合实际适时开展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一站式”服务。深化苏陕劳务协作机制,确保完成农村劳动力在苏稳就业任务和苏陕协作技能培训工作任务。继续扎实做好防返贫致贫监测和有针对性地就业帮扶工作,确保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劳务收入、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规模和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规模在上年基础上稳中有升。3.做好企业招工引才服务保障工作。持续推进“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建设,全方位、多维度为劳动者和用工主体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政策咨询、权益保障等服务,构建30分钟就业服务圈。锚定企业招工难与就业难问题,深入推进“人社工作进园区”工作,落实“人社专员”制度,精准解决园区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着力优化营商环境。4.科学规范实施技能培训。紧盯群众就业需求和市场用工需求,推进和优化“政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推进培训+就业融合,增强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继续实施劳务品牌促就业行动,力争劳务品牌建设取得量的提升、质的提高。5.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广泛开展创业促就业政策宣传,强化创业培训,持续推进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建设,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6.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见习活动,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发青年就业见习岗位,全面实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131”服务,确保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率达到90%以上。7.持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扎实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系列专项招聘活动,提高用工、求职效率。依托城乡社区(村)、园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点,提供更多可感可及的就业服务。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创业热点问题,进一步简化流程、优化服务,着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