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铜川市> 铜川市就业促进中心

铜川市就业促进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27 17:38
单位名称 铜川市就业促进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全市劳动者和企业就业创业提供服务保障。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企业发展人力资源要素保障;创业担保贷款和创业孵化基地认定管理;就失业登记管理和就业动态监测分析;信息化建设;就业创业培训;技能鉴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住所 铜川市新区齐庆路便民服务中心
法定代表人 辛治国
开办资金 797.5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铜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4.4万元 27.63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8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开展业务情况(一)搭建供需平台,保障企业用工。一是全方位征集岗位。广泛征集市域内外各类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建立岗位信息库并定期更新,通过铜川人社官方网站、铜川云就业微信公众号、铜川就业信息抖音平台及时发布。二是精心组织了“点对点”送工入园暖心行,为全力保障节后员工返岗企业复产,“送工入园”专车将务工人员从西安、咸阳当地送到全市各个产业园区,实现从家门口到厂门口一站式直达服务。深入陕西兴盛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人社系统“入园第一课”专题培训,讲解工伤保险等相关知识,提高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三是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活动。同步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二)紧盯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就业基本盘稳定。一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紧盯毕业季加强就业政策宣传,联合人才交流中心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桥梁,落实落细创业担保贷款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近就业。二是稳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工作。(三)强化职业技能提升,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一是围绕制造业、数字领域、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开展家政服务、小丘刀剺面等定向式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质量。二是开展全市第三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评员和首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外部督导员培训,为规范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提供保障。三是发掘各类技能人才参加省级大赛。推荐申报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创业老师代表我市参加第四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陕西省选拔赛;带队参加陕西省2024职业技能大赛,我市竞赛项目13个,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参赛选手24人,展示项目12个,绝技绝活1个(手抓铁钉知重量)。四是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排查工作。根据省人社厅要求,按照排查范围、内容和排查重点对我市21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机构全面开展自查,并建立工作自查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五是完成全省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交叉互查迎检工作,反馈2个问题(题库数量不足,加强题库建设;评价系统考评员备案不足,主要涉及技师和高级技师),后期将做好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四)培育特色劳务品牌,稳就业促增收。一是大力实施劳务品牌培育专项行动,通过分类型发现,分领域培育,围绕产业发展、非遗文化等领域,打造了“耀瓷工匠”“宜君山地果艺师”“耀州艾农”“印台果农”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二是参加劳务品牌省级电台访谈展播和省级劳务品牌展示。统筹协调区县劳务品牌负责人和“铜川小芳月嫂”“耀瓷工匠”“铜川孟姜果农”“耀州艾农”四家引领单位负责人参加省电视台直播访谈,提升劳务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推荐“耀瓷工匠”劳务品牌参加省级劳务品牌展示,通过现场介绍“耀瓷工匠”基本情况,展示并销售耀瓷产品。(五)鼓励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持续加大对初创项目的支持力度,建成铜川市“一站式创业服务中心”线下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一体化、集成式服务,不断激发创业活力。二是开展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绩效评估,对达到绩效评估期限的11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和返乡创业园区进行绩效评估,最终7家评估不合格,取消资格并收回牌匾。三是完成全市创业专家库和创业项目库建设。鼓励和扶持优秀创业项目落地转化,征集54个优秀项目入库;成功举办创业创新专家导师聘任活动,正式聘任30名创业创新专家导师,充实我市创业专家库,创业专家还针对推荐参加省级创业竞赛的6个创业项目进行了集中问诊和辅导。四是多形式开展创业活动,浓厚创业氛围。举办陕西省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宣传暨创业典型走基层宣讲活动,邀请全市企业代表、经办银行业务人员、区县创贷经办机构业务人员共计200余人参加。组织区县、市级相关部门返乡创业带头人50人赴浙江大学开展为期一周的创业能力提升培训。在全市范围内举办铜川市第三届“讲述我的创业故事”云分享主题展评活动,评选出8个奖项21名获奖创业者,充分发挥创业典型带动作用,浓厚干事创业氛围。(六)坚持数字赋能,提升就业服务质效。一是大力推广“铜易就业”平台,着力解决“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问题。对全市48.8万名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就业技能、就业需求等信息全面采集并进行精准职业“画像”,引入2400余家企业进驻平台,劳动者求职信息和企业招人信息可通过系统进行自动匹配,实现劳动者求职不出门,企业找人不出园。已有1.96万余名劳动者通过“铜易就业”平台实现就业。二是打造全省首家线上创业服务平台—“铜易创业”平台,将创业者关心的找资金、找场地、找项目等难点堵点问题,聚合成创业者视角的“一件事”,为创业者解决创业服务碎片化难题。平台聚合了政策、场地、资金、人才、活动、项目、培训、服务、创业风采展等9个板块,集合了30名创业创新专家导师,征集创业项目54个。9月,《建设“铜易创业”平台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典型案例入选2024年度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优秀改革创新成果汇编。三是强化零工市场信息化建设。坚持“海量零工岗位+人岗精准匹配+技能培训提升+信用双向评价”服务工作理念,在原有“铜川有活儿”线上求职招聘平台的基础上,新增智能匹配、职业培训、信用评价等多项服务功能,为雇主和零工人员搭建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零工求职招聘服务一体化平台。今年以来接待零工求职人员1.4万余人次,发布就业岗位2.68万余个,通过线上线下注册零工3931名,注册用工企业4061家,成功介绍找到零活5000余人次。(七)培育壮大社区工厂促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做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有序推动。2024年全市脱贫劳动力已外出务工2.63万人,完成任务的2.16万人的121.9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应享尽享;培训农民工5650人,完成任务3000人的188.33%,其中脱贫劳动力275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5万人次,完成全年任务5.5万人次的120.90%。深化苏陕劳务协作。2024年转移就业322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77人)。培育壮大社区工厂促就业。到福建厦门、泉州等地开展社区工厂招商活动,并与相关企业签订了6份投资意向协议,建成4家外贸型社区工厂。常态监测全市社区工厂经营发展情况,吸纳劳动力情况,并为企业解读相关社区工厂补贴政策,切实做好社区工厂服务保障。正常运营社区工厂118家,吸纳就业2079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43人。兑现社区工厂补贴资金182.04万余元。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700人,完成任务6000人的128.33%,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453人,完成任务3000人的148.33%;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65人,完成任务1000人的126.50%。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3亿元,完成任务1.7亿元的201.94%。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650人次,完成省级任务5000人次的133%。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618人,完成任务1000人次的161.8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5万人,完成任务5.50万人的120.90%。存在问题一是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稳定性差。就业困难人员多为40岁以上人员,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学习新技能愿望不强,就业稳定性较差。二是经济下行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改进措施一是充分挖掘就业岗位。围绕产业促就业,紧盯重点项目和新开工项目,不断挖掘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回乡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充分就业。二是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创业)培训和等级认定工作。开展市场需求大的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农艺工、园艺工等等定向式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对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质量。启动陶瓷启动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三是加强就业监测预警。强化兜底保障,持续关注重点群体就业,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2025年度工作计划2025年,我中心将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全年就业目标顺利完成,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举办一期网络创业培训讲师培训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次、技能等级认定1000人。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规模不少于1.80万人,保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开展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1000人左右;社区工厂数量稳定在80家左右;使用就业资金安置乡村公益岗位规模稳定在1500人左右。加强社区工厂调研。督促区县加强社区工厂动态管理,培育建设社区工厂,稳定社区工厂规模,吸纳更多群众就近就业。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