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铜川市> 铜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铜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5-03-27 17:29
单位名称 铜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宗旨和业务范围 推广种植业技术,为合理利用土肥水资源提供技术与监测服务,促进农业发展。种植业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推广体系管理·土肥水技术推广、资源监测·相关技术培训、技术开发服务·土肥监理执法
住所 铜川市新区咸丰东路农科中心
法定代表人 张亚建
开办资金 120.7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铜川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72.2万元 505.54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主要工作(一)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开展多场次粮食作物技术培训,印发小麦“3335”宽幅沟播技术、玉米“5335”生产技术资料,大力推广粮食绿色高效集成技术。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5.57万亩,总产35.24万吨。其中夏粮种植32.94万亩,平均单产216.13公斤,总产7.12万吨,秋粮种植面积预计72.63万亩,平均亩产387.2公斤,总产预计28.12万吨。(二)耕地地力保护提升行动。开展了苗情调度,土壤墒情、耕地质量、土壤环境、农膜残留等监测工作,完成2023年铜川市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报告。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92%以上。依托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地膜反光膜资源化处理,全市农膜回收处置率达91.3%。(三)项目申报和科技创新。2024年争取中省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业科技创新项目,项目资金587.77万元。“盐碱地快速改良厚植增效技术”入选陕西省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多项技术成果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主持的“农业生物质绿色高效活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参与的“小麦新品种铜麦6号推广与应用”和“设施蔬菜生态涵养型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推广”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二、取得成效(一)组织粮食生产技术服务。一是组织召开了全市农技推广工作会议,明确工作任务,安排落实工作推进措施。二是全年对粮食种植情况开展长势调查8次,发布土壤墒情简报24期,印发小麦春管意见、农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以及玉米田间管理等技术指导方案。三是将“百名农技专家送技助春耕”工作贯穿全年粮食生产,联合区县积极开展多场次粮食作物技术培训,共开展培训12场,培训农户800余人,印发小麦“3335”宽幅沟播技术、玉米“5335”生产技术资料1万余份。四是在宜君县开展玉米吨粮田创建1192亩,通过各项技术的落实,经省级专家组田间测产,平均单产为1036.15公斤,实现了我省旱地春玉米亩产超吨的高产纪录。五是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夏、秋粮测产,上报夏、秋粮生产形势分析报告,并协助市局组织夏粮、秋粮生产观摩会。(二)开展耕地质量与环境监测。一是耕地质量监测。持续维护和监管好全市18个省级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已完成2023年监测点土样采集和养分分析工作,今年的监测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土壤环境监测。我市有省级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安全监测点9个,其中耀州区麦田监测点5个,宜君县玉米田监测点4个。2024年,进一步规范土壤和农产品样品采集、流转、制备等环节,完成了耀州区5个麦田监测点土壤与小麦籽粒与土壤样品采田间集工作,宜君县4个监测点采样工作进一步开展。(三)推动化肥减量增效。制定发布《铜川市2024年春播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和《铜川市2024年秋播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指导区县结合生产实际制定县域春播作物科学施肥指导配方,在全市共开展春玉米肥效试验12个、建设百亩以上耕地质量提升示范点10个,开展春玉米施肥“三新”技术示范,加大科学施肥和“三新”技术培训和宣传,开展9次技术培训,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份,确保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92%以上。(四)推进土壤“三普”工作。一是组织多轮次、多层次的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普查人员160人次。二是指导完成铜川市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含新区)、宜君县2564个表层样点的外业调查工作。三是开展三普调查,组织指导完成全市68个剖面样采集和209个土壤类型边界校核点位的调查与采样工作。四是搭建了铜川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外业调查数据、内业检测数据的实时录入、汇总和管理。(五)开展农膜科学使用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一是2023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完成10万亩反光膜回收任务和3.5万亩加厚高强度地膜回收任务,全生物降解地膜完成0.8万亩。完成绩效评价和资金使用情进行专项审计。二是审核上报2023年地膜台账,2023年全市地膜使用量166.33吨,回收量137.67吨;棚膜使用量200.512吨,回收量194.732吨。三是2024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任务面积为9.33万亩,反光膜回收面积8.56万亩,完成回收任务,台账正在完善;地膜回收已完成0.05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任务0.57万亩明年春播后完成。四是组织2024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全市建成165个回收站点,由铜川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通过焚烧方式统一负责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24.6吨。(六)试验示范完成情况。一是完成南繁染色体远缘杂交育种试验,种植材料466份,培育新材料6份,测选出153份材料进行春播试验。申报全省春玉米新品种试验2个(铜科2号、铜科6号),参加省级玉米区域试验品种1个(铜科4号)。二是落实“新技术”示范田1000亩,“新品种”示范田1000亩,“新机具”作业示范田5000亩,通过技术示范,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减少耕地白色污染。三是制定吨粮田示范实施方案,落实玉米超吨高产技术示范田1192亩。三、存在问题一是业务工作面广量大,技术创新有待加强。二是农业自然灾害频发,耕地保护意识不佳。三是农技队伍年龄偏大,知训更新提升较慢。整改措施1、强化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广。一是全力开展技术服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完成1000亩粮食增产措施示范田建设。二是开展绿色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工艺、产品品质提升及节本增效研究,食用菌仿野生超高效技术技术研发,远缘染色体杂交育种研究,新优品种引进试验,生防制剂的节本增效研发推广。三是开展以铜麦6为主的渭北小麦优质丰产集成技术推广,以机收籽粒玉米品种为主的玉米轻简化高效栽培集成技术推广。2、夯实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一是耕地土壤质量监测评价。做好9个省级土壤环境监测点和18个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工作,督促区县开展农田氮磷流失以及地膜残留监测。二是技术试验研究。布置肥效试验,有机营养液、生态膜、生防制剂试验示范,开展生物质以及衍生产品品质提升及节本增效研究,完善相关产品应用技术规范。开展有机质提升与土壤固碳之间的相关研究,为农业碳汇提供技术依据。3.开展培训不断提升农技人员素质。以理论知识更新和实践操作为主要内容,推动农技推广APP应用,培训市县乡三级农技员300名。五、2025年工作计划(一)工作思路。2025年,全市农业科研推广工作聚焦“1359”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计划,找准科研末端和推广前端的工作定位,依托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服务2条主线,围绕粮食生产和耕地质量2项重点工作,按照“优种增密、培土固基、选特引新”技术思路,大力推广优质旱地小麦“3335”技术,优化玉米“5335”增密技术,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强化农情基础监测,挖掘改良区域传统特色产业,引进示范增收潜力品种,全面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培育增收特色产业,夯实农业转型高质量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目标任务。建立粮食绿色高效集成技术示范田2000亩,组织生产观摩2次,印发农田管理指导意见3份,形成夏秋粮生产形势分析报告2份,发布土壤墒情简报24期,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意见2期,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92%,保障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开展18个省级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9个土壤环境监测点、7个地膜残留监测点的监测任务,增加点位数量,提高监测质量,开展农户施肥监测信息调查200户,完成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三)重点工作。一是持续做好农情调查监测。扎实开展苗情调度,墒情测报,粮食生产形势调查,耕地质量、土壤环境、地膜残留、农业主要外来植物入侵监测等工作。二是规范开展试验示范。规范落实省级安排的各项试验,落实“三新”技术示范和高产试验示范田示范田块,立标树牌,及时观察分析,做好田间记载,为农技推广积累基础数据。布置大田高温灭草(菌)试验200亩,遏制外来入侵物种,减少土传病害。三是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围绕粮食作物绿色高效示范田,组织区县农技人员、农事服务中心骨干及种粮大户开展技术培训观摩交流。强化农户生产指导服务,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科学防灾技术减灾。四是推动试验站、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协调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老师团队和杨改河老师团队,推动落实铜川市人民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的合作协议,建设陕西省旱地玉米试验站和陕西省生态农业试验站。以农业碳汇基础性研究为切入点,建设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产学研试验示范基地。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