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乾县> 乾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站

乾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站

发布时间: 2025-03-27 17:07
单位名称 乾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做好服务。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做好“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送单、群众评单”工作;指导镇村所站开展工作;做好志愿者培训、组织引导、权益保障等工作。
住所 乾县县委大院
法定代表人 刘波
开办资金 3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贴
举办单位 中共乾县县委宣传部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2.35万元 21.1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工作开展情况。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关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共识协力推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本年度严格按照省市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对标对表文明实践“五项工作”内容,聚焦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扎实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文明实践活动,提振了群众的精气神、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是以“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通过实施“文艺直通车”项目在城乡基层所(站)、广场、街区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250余场次,受众30000余人。二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赏年画过大年”、元宵节“猜灯谜”、清明节“祭先烈”、端午节“粽香情深”包粽子手制香包、中秋节“共话团圆”、七夕节“青春有约缘起乾陵”青年交友、重阳节“金秋迎重阳敬老献爱心”等系列主题活动50余场。三是开展“惠民政策”“影`乾'一刻钟”宣讲活动200余场次,在润物无声中传播新思想、培育新风尚。四是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全县各成员单位、实践所(站)开展强基工程、“传递文明呵护生命”、“传文明送科技”“文明实践助学育人”“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文化和遗产宣传保护”“文明实践看陕西”网络媒体走基层七类文明实践专题活动150余场次,受益群众20000余人。(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一是聚焦理论政策宣讲,推动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政策宣讲服务队,依托“乡村喇叭润民心”理论宣讲项目,在全县各实践所(站),累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活动257场次,受众人数30000余人。将理论政策“落小、落细、落实”。二是聚焦文化文艺服务,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服务品牌。组织文艺志愿者走进文明实践所站、社区、村居庭院,开展“文艺强基·唐风唐韵闪耀文明之花”文艺志愿服务进基层系列活动10场次;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20余场次,志愿者们以灵动的笔墨符号和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为基层群众送去文化大餐,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了奋斗进取的文艺力量。三是聚焦文化传承保护,推动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非遗传承课堂”“周末公益课堂”“非遗流动课堂”,传承“乾州面花、皮影、金箔丝艺术画、泥塑、布艺、乾陵石刻、书画”等非遗文化;县文化馆针对“剪纸、书法、国画、文学创作、手鼓”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王村镇的“蛟龙转鼓”、姜村镇的“乾州红拳”,阳峪镇的“暑期公益课堂”等开展的各类文化传承保护文明实践活动50场次,受众人数15000余人。同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非遗“五进”活动,使乾州四宝制作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乾州布玩具、乾州土织布技艺、乾州酱辣子制作技艺、木偶头制作、乾州面塑、剪纸、葫芦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次精彩亮相市民群众和游客,用常态化、长效化、精准化、专业化的惠民服务项目,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中更好地传承。四是聚焦文明风尚培育,为乾县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丰厚道德滋养。依托矩形阵地,把文明实践工作与各项中心重点工作有机结合,整合各类基层阵地,激活本地资源,以惠民利民精神为指引,针对群众的实际需要,精心谋划、因地制宜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抵制高额彩礼倡导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等文明实践宣传宣讲活动60余场次,受众人数10000余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向上向善。五是聚焦网络文明建设,坚持线上线下相融合,广泛凝聚向上向善力量,共建网上美好家园。大力传播新风尚、新文明和道德文化,发挥网络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乾州e家”项目,开设各类线上讲堂100余场次,加强网上道德阵地建设;利用县镇村三级阵地大屏和实践中心微信公众号展播“我眼中的三秦和美乡村”摄影系列文明实践活动10余次,以群众视觉展现和美幸福新生活。六是聚焦民生服务需求,全力绘就新时代文明实践民生“幸福卷”。聚焦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提升服务赢满意。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工作理念,开展文明实践“春节慰问、扶弱助困、健康义诊、就业服务、教育服务、应急救护、医保宣传、农业科普、关爱老年人和孤残留守儿童”等系列民生服务项目活动100场次,受众人数50000余人,让民生服务在城乡基层见实见效。二、取得成效。一是在文明实践“十百千万”创评项目中,县人文历史博物馆、乾陵博物馆分别被评为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咸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王村镇被评为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二是在精神文明报发表文明实践理论文章1篇,省级媒体报道文明实践工作3篇、市级24篇,县级300余篇。截至目前,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81个,实践基地32个、实践点13个,各级阵地建设完成率100%,实现了“中心、所、站、基地、点”五级阵地全覆盖。三、存在问题。一是基层资源有限,专业人才贫乏。一方面志愿服务虽是免费的,但也有运营成本,如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服装、保险等费用都是刚性支出,都需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专业的社会志愿者较少,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大多数志愿者队伍来源于党政机关,活动效果受限。二是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活动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理论宣讲和文艺演出,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四、整改措施。一是强化资源引进,提升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实践中心的统领、协调作用,加强正向激励,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等各方面人力物力资源。一方面,争取各方资金支持,定期组织基层文明实践骨干参加业务培训,提升活动策划和执行能力;另一方面,引入专业志愿者团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项目,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二是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内容供给。结合群众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科技培训、技能竞赛、文化体验、能反映当地生产生活变化的小品、地方戏的编排等,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增强互动性和吸引力。五、下一步打算。我县将坚持把群众需求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站、连线、扩面、成片”原则,将文明实践串珠成线,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擦亮文明实践品牌。一是坚持利民惠民,注重思想引领,吸引群众参与,强化统筹安排,在突出活动实效上下功夫。二是坚持上下贯通,搭建项目平台,创新下沉方式,健全评价机制,在推动资源下沉上下功夫。三是坚持示范带动,聚焦任务打造品牌,因地制宜塑造品牌,完善保障建强品牌,在构建特色品牌上下功夫。四是坚持动态稳定,培育多元力量,加强教育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在建强实践队伍上下功夫。五是坚持突出重点,抓好典型示范,强化正面宣传,形成强大合力,在深化移风易俗上下功夫。六是坚持统筹推动,深挖县域特色,整合多方资源,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十百千万”示范品牌。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