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宁陕县> 宁陕县农村经营工作站

宁陕县农村经营工作站

发布时间: 2025-03-27 16:38
单位名称 宁陕县农村经营工作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服务。业务范围:承担确权信息服务、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交易服务;新型农场培育、申报、统计、财务、经济收益分配等工作。
住所 宁陕县城关镇三星路2号
法定代表人 杨帆
开办资金 42.79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宁陕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64.35万元 63.09万元
网上名称 宁陕县农村经营工作站.公益 从业人数  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4年10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法定代表人。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农业林业和水利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主要业务情况。(一)积极指导镇、村开展消除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各镇各部门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在全县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消薄”攻坚行动推进有力,取得实效。扎实推进“陕农经”三资管理平台应用,定期调度平台数据,进一步规范集体资金使用。(二)本年度,全县累计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64家。培育市级以上示范社5家(其中: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3家),累计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03家;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农场2家。新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家庭农场15家。(三)联合县农商银行完成农村集体资产三模块搭建,交易品种包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建立交易平台信息发布、交易组织、交易鉴证、价款结算制度,统一制定标准化制式文书,通过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接受经营主体、农户、企业咨询100多次。通过交易中心办理的流转项目共8宗,涉及农村土地面积105.2亩,成交金额5万余元,出具交易鉴证8份。(四)积极争取省、市、县扶持资金投入村集体经济组织,争取财政涉农整合项目资金3851万,苏陕扶贫协作资金1210万元,用于我县10个镇16个村,共计20个项目,支持各村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盘活24个村集体自有资金1400万元,入股到县发投集团公司建设康养宿集,运营合作方按照保底分红模式,按不少于6%收益率给村集体分红,带动群众增收。渔湾村集体统一将闲置的27处农房和200余亩土地有偿流转给渔湾逸谷田园综合体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产业,建成了鹿柴山集1号民宿、2号民宿集群、汉唐驿·山居青旅、格兰篷田野轻奢帐篷营地、猕猴桃采摘园区、生态观光茶园、房车营地等基地,实现了村集体村民共同增收。(五)完成农村宅基地需求统计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按期向县自然资源局进行报备,坚持配合自然资源局和相关镇共同做好农村宅基地审批和建房规划许可管理工作,在保障农村“户有所居、民不失所”等方面发挥了指导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村集体经济“消薄”进展明显。本年度,我县7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益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11个村(社区)经营性收益达到50万元以上,全县经营性收益达到1912.85万元。全县71个村(社区)已全部完成年度收益分红,分红金额407.1万元,分红共涉及18363户、55539人,户均221.6元。三、存在的问题。(一)发展形式单一。发展路径经营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现金投资获取固定收益方式为主,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存在盘不活、收入渠道较窄的问题。(二)带动经营主体缺乏。乐于投资农业产业的大企业、大公司较少,承接合作主体难以选择。(三)专业人才匮乏。集体经济发展专业人才缺乏,县镇两级“农经”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在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三资”监管能力方面力量薄弱。四、整改措施。(一)创新发展模式。多元化产业布局,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多元化产业,避免依赖单一经济模式。例如,可以开发农业观光、民宿经济等新业态,拓宽收入渠道;创新经营模式,探索“合作社+农户”“村企合作”等新型经营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二)拓宽发展路径。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如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吸引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农业产业。同时,通过举办招商推介会、产业对接会等活动,扩大合作主体选择范围;培育本地龙头企业,支持本地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外部资本和资源进入。(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组织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创业和管理能力,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开展农业技术、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引进外部人才,通过政策激励,吸引“农经”管理专业人才到县镇两级工作,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三资”监管能力。五、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后续工作,妥善解决遗留问题,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和政策指导,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促进土地流转。(二)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专项信贷产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低息、长期贷款,解决融资难题。同时,争取上级财政补贴,对新成立且符合标准的经营主体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对扩大生产规模的给予项目建设补贴。定期组织示范主体开展经验交流活动,通过现场观摩、经验分享会等形式,推广先进的管理模式、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策略,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共同发展。(三)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全面清查整合农村土地、闲置资产等资源,通过流转、入股等方式,实现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四)持续强化“三资”监管。完善“三资”管理制度,明确资产、资金、资源的管理流程与责任主体,确保各项操作有章可循。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定期对各村“三资”情况进行清查,对违规处置、侵占等行为严肃查处,及时纠正。推进“三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陕农经”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动态管理,提高管理透明度。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让“三资”管理在阳光下运行。(五)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特色种植、养殖以及乡村旅游等,形成具有本地优势的产业项目,增强集体经济的盈利能力。积极引入外部投资与合作,鼓励外来资本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合作经营,通过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注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大对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能力。建立集体经济发展风险评估机制,对项目投资、市场波动等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防控,确保集体经济稳健发展。(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农经站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农经事业发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