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宁陕县融媒体中心(宁陕县广播电视台)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建设主流與论平台,开展新闻采编和传播等业务,提供舆情信息、政务便民等服务,拓展经营传媒衍生产业。 | |
住所 | 宁陕县长安东街2号 | |
法定代表人 | 周春丽 | |
开办资金 | 488.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宁陕县委宣传部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2.99万元 | 81.82万元 | |
网上名称 | 宁陕县融媒体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2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4年8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法定代表人。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宣传报道亮点纷呈。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主线,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在一线”“记者走基层——一线看发展”“党员风采”等主题采访活动和“绿都山水展芳华生态旅游谱新篇”“奋进宁陕”等主题报道,采写了一大批有深度、接地气、展成效的好报道,宁陕画面、宁陕声音频频亮相中省市主流媒体。其中《稻田认领富乡亲》《宁陕:在秦岭深处打造“诗意栖居”》《宁陕:城乡面貌焕新颜》等一批重点稿件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党建网、新华网、中国经济周刊、陕西日报、安康日报等刊发。宁陕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等工作15次在央视播出。先后赴西安、安康、重庆、金坛、北京等地生态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报道,并进行活动直播,打响了“21℃的夏天·清凉宁陕”生态旅游品牌。开设“持续深化‘三个年’”“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奋进中的宁陕医共体”等专题专栏20个。本年度,爱宁陕刊发新闻稿件2215条,宁陕新闻网刊发新闻稿件1245条,宁陕电视台播发新闻稿件1013条。在中省市媒体平台发稿1600余篇,其中国家级平面媒体发稿10篇,省级以上平面媒体发稿69篇,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66条,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家级网络平台发稿90篇,群众新闻网、西部网等省级网络平台发稿99篇。(二)电视栏目开创新局。紧跟县域重点与热点内容,将镜头向下,对准群众,深入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内容。开创《悦读汇》《AI运动》《焦点关注》三档栏目。三档栏目各自从“全民阅读”“全民健身”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内容”等方面着手,精心策划制作,每期节目时长均在10至20分钟。自11月8日,节目陆续在宁陕融媒APP、视频号、抖音号全平台上播出以来,收视率稳步上升,社交媒体互动频次高,获得群众高度认可和喜爱,有效提升宁陕融媒的关注度。(三)新媒体作品备受青睐。大胆尝试、推陈出新,加强新媒体运用,围绕生态旅游等推出一大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新媒体产品,如“宿到宁陕”“大美宁陕”“思薇说宁陕”“宁陕味道”等,拍摄制作精品民宿、特色旅游、山珍美食等短视频720余条,浏览量“1万+”以上90余条。《陕西:大熊猫吃的竹子从哪里来?》《陕西宁陕川金丝猴来“做客”与村民和谐共处》《巍巍大秦岭悠悠生态情》《宁陕加快灾后基础设施抢修》等视频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陕西电视台、安康电视台播出。(四)阵地建设不断加强。一是严肃宣传工作纪律。加强融媒各平台信息发布审核和安全播出管理,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应急值守等制度,重要稿件实行“双审双核”,确保播出安全。节假日采编人员坚守岗位,保证节日期间新闻正常播出。二是严格工作落实管理制度。实行“周清周结”制度,各部门每周五下午对本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下周工作进行安排,并在公示栏进行公示,实现工作任务“动态清零”,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加强新闻选题策划力度,每周召开新闻选题策划会,按照一周一安排、一月一计划、一季一主题,制定2024年重点报道方向。根据上级媒体报道侧重方向,每周下发重点报道提示。三是加强队伍素养建设。每月开展一次“融媒大讲堂”;常态化开展“读书分享会”,开设“阅读角”,培养干部的阅读习惯,提升知识储备量;每月开展运动活动,组织干部进行乡村绿道“健步走”等,在单位内配备运动器材,方便干部锻炼,提升身体素质。深耕管理运营,调整优化节目内容和形式。新闻出镜由一人出镜,改为男女主播同时出镜;对节目内容进行优化提升,取消播放电视剧,改为转播中央1套、13套栏目。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一系列主题采访活动和报道,宁陕画面、声音频繁出现在中省市主流媒体,《稻田认领富乡亲》等重点稿件在众多知名媒体刊发,宁陕生态旅游、环保工作15次上央视,有效提升了宁陕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创《悦读汇》《AI运动》《焦点关注》三档电视栏目,从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社会焦点等方面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收视率上升,互动频次高,获得群众认可。赴多地进行生态旅游宣传推介并直播,打响“21℃的夏天·清凉宁陕”品牌,助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宁陕旅游消费显著增长。三、存在的问题。(一)上下通联还不够紧密。通联工作方式较为单一,大部分依靠约稿、报送新闻选题线索来开展,把握选题重点不够精准,被中省采用稿件较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稿还未实现“零的突破”。(二)内容生产还有差距。深度报道、头版、头条稿件数量不多。电视节目内容不够丰富,采编成本高且收视率不高。新媒体产品创意不够,热点把握不及时,质量不高,传播不够广泛。编采人员“融合”理念还树立的不牢固,与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多平台互动格局还有差距。(三)队伍建设还有短板,新招录年轻干部多,业务素质不够全面、新闻实战经验不足,能够写深度报道、头版、头条稿件人才培养不及时。改进措施。(一)加强通联工作。一是拓宽通联渠道。主动与中省媒体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开展线上交流和线下走访,深入了解其选题需求,除约稿和报送线索外,积极参与媒体研讨会议、联合采访等活动。二是精准把握选题。组建通联分析团队,深入研究中省媒体的报道重点和风格趋势,结合本地实际精准策划选题,提高稿件被中省媒体采用的概率,全力冲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稿。(二)提升内容生产水平。一是聚焦深度报道。成立深度报道专项小组,围绕县域重大事件、民生热点等,深入挖掘素材,策划撰写更多深度报道、头版和头条稿件。定期开展头脑风暴,提升选题质量。二是丰富电视节目。深入调研观众需求,结合本地特色,创新节目形式,增加节目类型,如打造地方文化访谈、乡村振兴纪实等节目,同时优化采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收视率。三是创新新媒体产品。加强新媒体团队培训,提升创意策划能力,建立热点监测机制,及时捕捉热点,运用新技术、新形式制作高质量新媒体产品,通过多平台推广,扩大传播影响力。(三)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培训体系。针对新招录年轻干部业务短板,制定系统培训计划,涵盖新闻写作、采访技巧、深度报道策划等课程,通过“融媒大讲堂”“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提升干部业务素质。二是实施人才培养机制。推行“导师带徒”制度,安排经验丰富的老记者与年轻干部结对,进行实战指导,帮助年轻干部积累新闻实战经验。同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深度报道、头版头条稿件写作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加快相关人才培养进度。五、下一步工作思路。(一)加强队伍管理。一是优化岗位设置。严格落实轮岗交流制度,对编采人员进行轮岗,培养更多符合岗位要求素质能力全面的干部;坚持人岗相适的原则,对现有人员进行适当优化和调整;按照双向选择办法迅速落实改革转隶续聘人员处置工作,进一步理顺人员配置,建立更加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实施“青蓝工程”培养计划,建立传帮带机制,定时开展“融媒大讲堂”,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常态化开展照片、视频拍摄技术实践教学,选派干部到市台跟班学习。三是深入一线采编锻炼。由班子成员带头每周轮流开展“走基层看发展”主题活动,深入一线挖掘鲜活新闻素材,生产出接地气深受群众欢迎的新闻作品。持续运用抖音、快视、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办好《悦读汇》《AI运动》《焦点关注》,打造《思薇说宁陕》等新媒体产品,形成一个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影响力大的独立IP。(二)拓展外宣阵地。聚焦“大报大台”,聚焦主流媒体,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主动与大报、大刊、大台、大网沟通联系,深化汇报联络,紧盯头版头条和重点专栏,坚持领导带头,严格落实“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工作要求,强化纵向对接、横向合作,深化对接交流,通过开办专题专栏、包装特色节目等方式,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力促更多宁陕经验、宁陕故事在主流媒体报道。(三)深化通联合作。对上按照新闻“时度效”原则,每月向省市分别报送选题线索,并邀请记者来宁采访报道、指导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完成省市约稿任务,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对下围绕重要任务、重大节日、重大活动、重要节点等定期地向各镇各部门发布约稿信息,筛选出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组织融媒中心记者深入镇村采访报道,调动和发挥好基层通讯员作用,及时上传新闻线索,通过上下联动,及时、高效地宣传工作成效。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证号:3427072。有效期:2022年7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