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

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27 16:35
单位名称 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地质矿产研究,服务社会发展。公益性、基础性矿产地质调查及区域性地质勘查;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及找矿前期工作;页岩气、煤层气、放射性矿产资源、石墨资源、氦气、油页岩、地热资源等远景调查和勘查,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涉及资质认可的以主管部门核定的为准)
住所 西安市友谊西路243号
法定代表人 钞中东
开办资金 100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131.61万元 2627.95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 从业人数  21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回首这一年,矿产中心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守“地质报国”初心使命,胸怀“国之大者”责任担当,紧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2024年开展业务情况如下: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深入推进2024年,承担省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6个,省地勘基金项目9个,深化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开展战略性矿产地质调查评价,为我省找矿突破提供基础支撑。一是提升秦巴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完成潼关县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5285平方千米和1∶5万矿产地质调查1665平方千米,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新的基础地质资料。二是深化重要成矿区带综合研究。在矿床成因、控矿因素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略阳县青泥河一带发现富含铁锰镍钴多金属结核层,提出了海相沉积型成因的新认识,为区域钴镍多金属矿找矿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三是推动地质找矿取得重要进展。在陕西南部新发现金、铜、镍、铅锌、钒、锑、锡、钨、铌钽、稀土、重晶石等矿点62个、矿化点11个,圈定找矿靶区42个,提交新发现矿产地5个、可供进一步工作的勘查区块5个,为我省矿产调查评价和勘查部署提供依据。四是正式出版《中国矿产地质志•陕西卷》,有力服务区域找矿工作。二、矿产资源保护管理技术支撑稳步提升中心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全程跟踪参与,分阶段、分层级召开工作推进会和业务培训会,将业务培训延伸到市、县自然资源局和矿山企业。一是全面完成未利用矿区的调查评价工作。科学提出全省287个未利用矿区“一矿一策”的疏堵建议清单,共划分可出让区块30个、可支持快速上产矿区54个、可快速提高工作程度矿区38个、可储备矿区25个、暂难利用矿区140个。二是圆满完成我省32个在产矿山、57个矿区共伴生、低品位资源再评价,受到自然资源部专家组高度评价。三是全面完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工作。完成69个县(市、区)462个矿山基础数据采集、实地核查和调查评估。四是积极推进全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承担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管理制度建设、应急技术支撑等重点工作,完成古生物化石盗采盗掘突发案件应急技术支撑70次,鉴定化石标本1470件,出具鉴定报告70份,为甘肃、宁夏等省(区)提供化石鉴定5次,共226件。对新发现的汉中市城固县大熊猫化石、榆林市榆阳区恐龙足迹化石,开展零星标本采集工作,共采集大熊猫骨骼化石标本31件、恐龙足迹化石标本9件。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质效持续提升2024年,积极对接地方政府、相关地勘单位和企业等,承担相关项目5个,有力服务文物保护、特大城市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一是开展秦东陵地球物理考古探测项目,应用综合地球物理无损探测,识别和解译了墓室的详细结构和内部空间分布,为后期墓室内部文物保护和发掘工作提供了有效位置信息。二是开展“临潼-长安活动断裂探查与工程安全性评价及渭河断裂初查”“渭河断裂(西安段)补充探查”项目,查明活动断裂分布情况,科学分析断裂危险性和危害性,为西安城市建设“北跨”战略、重大工程建设、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三是成功召开汉中天坑群保护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推动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提出针对性建议。主动对接延安市、榆林市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摸清底数,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水资源基础资料。四是先后派出4名技术骨干参加沙特阿拉伯地盾精细化地质填图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五是参加省地质调查院组织的2024年度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演练,赴榆林、宝鸡、安康等地开展汛期应急技术指导工作,不断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支撑能力。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加强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攻关,提高对地质科学规律认识,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一是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申报的“深地特深科学钻探选址研究”项目,成功获批2024年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二是“汉中天坑群文化、生态、社会价值及保护利用”荣获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智库报告二等奖。三是依托陕西省考古地质研究中心,常态化做好秦东陵无损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四是1∶5万“石咀子幅”矿调图件作为西北地区优秀图幅,参加全国矿调图件评选。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3篇,EI1篇,中文核心11篇。五、内部管理提质增效2024年,中心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大安全保密工作力度等措施,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一是发挥老专家“传帮带”作用,指定12名老专家定向指导项目工作和培养年轻技术骨干,解决项目技术难题,提升青年人才业务水平,同时组织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研讨会等各类业务培训29次。二是编制项目年度作战图,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紧盯关键环节,加大项目监督检查力度,成功获批地质灾害等3个乙级资质证书。三是做好安全保密工作。坚持中心季度安全保密专题会、部门月例会、项目周例会会议制度,全年无安全事故和失泄密事件发生。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拥有土地规划机构等级乙级(证书编号612022020)有效期限至2025.6.30,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乙级证书(证书编号610020242110213)有效期至2029.8.8。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