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大气探测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提供气象观测信息服务。地面气象、特种气象观测、高空气象、天气雷达探测、大气探测观测及相关业务;有关科研项目开发和研究;全区大气探测设备的监控、维护维修和技术保障工作。 | |
住所 | 西安市未央路102号 | |
法定代表人 | 解斌 | |
开办资金 | 1111.53万元 | |
经济来源 | 上级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357.71万元 | 1389.67万元 | |
网上名称 | 西安市大气探测中心心 | 从业人数 2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西安市大气探测中心在市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市气象局长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系统谋划部署、奋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取得成效显著。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一、强化党建引领,深化纪律教育,锤炼党性初心1.思想政治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坚持通过“三会一课”、周工作例会等落实好“第一议题”制度,推动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全覆盖。2024年以来,利用中心周例会等开展学习40余次,分管局领导和党建工作联系局领导讲授专题党课2次。2.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五星级支部”示范点创建为抓手,规范“三会一课”,量化党员积分考核。压实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日常监督教育。丰富主题党日内容,加强民主评议党员结果应用,提高组织生活会质量,“三会一课”更加规范。不断提升中心支部组织效能。2024年中心支部获市局“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人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人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1人荣获“市直机关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二、聚焦监测精密,提升气象观测能力1.持续推动立体综合观测站网建设。按照市局国债办工作要求,严格监督国债区域站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在市县两级共同努力下,完成了32套标准站和25套微型智能站的选址、建设任务,并将32套标准站点信息录入天元系统,所有数据上传省信息服务器,实现数据共享,提高了数据利用率;完成38套秦岭加密观测站点建设、23年补短板4套设备安装;组织对港务区管委会、钟楼盘道两个站点的风杆维修加固等;完成P波段和秦岭天气雷达站选址勘查、选定泾河4条廓线站址、将7部X波段雷达信息录入天元系统并实现数据上传至信息中心基础上,与铜川、金堆X波段雷达组网,实现9部天气雷达组网协同观测。全市区域站站间距提高到5.15公里,地面多要素占比提升到86.36%,1公里高度雷达覆盖率提升到76.9%,海拔高度3km覆盖率达到95.8%。2.综合探测业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严格落实各级有关气象装备及站网规划的工作要求,1-11月各项业务质量、报文及时率、设备可用率和可用性、设备检定率等均达到省局考核和业务质量年的目标要求;根据监测岗每日2期的全市探测设备综合监控日报告和省局探测中心发放每日异常事件处理清单,积极主动做好市本级管理气象监测设备维护保障基础上,通过视频、电话、现场指导区县及时处理探测设备故障,并做好技术支援和支撑,1-11月完成各类地面观测站及天气雷达现场维修维护160余次、指导区县80余次;完成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备品备件采购,开展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标准和流程培训、业务应急演练及移动气象台、无人机野外和秦岭森林防火应急演练;完成了全市国家级观测站站点气象要素测量传感器的计量检定、对城区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进行全面维护核查,赴7个国家基本站进行现场设备检查和维护技术培训;对全市440个区域站站点信息进行核查订正,同步至雨情通报、西安气象公众号。3.泾河探测业务质量稳中有升。严格执行观测规范要求,泾河高空报文传输率、探空平均高度、一体化综合指数均达到目标要求,地面高空综合质量指数99.97‰,地面站、高空站、酸雨、大气成分、土壤水分传输及时率分别为99.97%、99.84%、100%、99.89%、99.78%,地面站和高空站可用性分别为99.98%、99.99%,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区域站设备稳定运行率达到99.75%和99.54%,较去年同期均有所提升,均超过中国气象局考核质量目标。三、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夯实事业基础1.观测实验带动重点工作提质增效。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利用钉钉宜搭低代码平台开发会议保障、气象设备器材管理平台,开展泾河站土壤物理特性测定;西安天气雷达参与全国雷达多模式观测和软件ROSE3.0试点工作、配合省大探中心及三方企业完成省级平台随机仪表软件调试实验、西安市新一代天气雷达完成标准信号处理器联调试验;完成泾河高空站北斗导航探空系统安装,并于7月5日开始与L波段平行比对观测,截止11月底,泾河北斗导航探空施放成功率达97.9%,施放成功率在全省高空站名列前茅;承担全省北斗探空培训职责,到汉中、安康、延安三个探空站进行北斗业务培训,共计培训考核30余人次;与西安理工大学合作的泾河气溶胶激光雷达项目已完成并投入业务试运行,联合成立气溶胶激光雷达科研团队,开展相关课题研究。2.深化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联合理工大学申报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云相态识别和液水/冰水廓线定量遥感系统研发》(资金822.48万)和面上项目《基于地形敏感性试验新方法研究秦岭对关中平原雾霾污染水平分布与扩散路径的影响机制》(资金49.0万);组织研发微型气象站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改进完善的基础上申报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手持式小型气象站”“一种新型雨量感应装置”并获得批准;获得西安市气象局2024-2025年自立科研项目两项,重点项目两项;年内获批西安市科技局科普项目《“探风云变幻享科普乐趣”品牌科普示范活动》;组织开发完成西安市观测设备站网管理平台Beta版,将全市共440套站,包括今年新建国债项目57套及秦岭加密新建站纳入平台,规范站网管理。3.强化气象探测人才自主培养。配合国家局探测中心开展GSRN气温不确定性实验观测,有6人参加本项目的设备维护及数据分析工作。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进行宇宙射线通量反演大气层有效温度,实验数据达到预期效果。1人赴气象探测中心做访问学者。申报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累计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2篇,会议交流论文2篇,形成新型实用专利2项。围绕多个探测研究领域,通过参加“气象数据X”大赛,合力解决业务关键技术。参与西安市综合业务技能竞赛,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4.着力提升气象科普宣传效果。科普工作成效斐然,年内共组织现场科普参观活动30余次,面向的群体主要包括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军队等,累计接待人数1.2万人;5月25-26日,参与西安市科技活动周“科普嘉年华”户外宣传活动;参与进校园科普讲座活动6次。三秦都市报对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实地采访,相关采访内容和视频发布在《秦闻》和《群众新闻》等媒体上。在“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信息网”刊登宣传稿件共11篇。“科普西安”公众号上刊登宣传稿件3次。完成全国科普基地年度考核相关总结,完成网站佐证材料填报,在全省16个科普基地年度考评工作中,位居第二名。2024年5月被科技部评选为“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先进集体”、2024年1月获得陕西省气象学会“2023年度优秀气象科普活动”。四、存在主要问题今年中心虽然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型观测设备数据分析和使用对现有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心业务人员再学习和业务转型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全市区域站和垂直探测等设备数量快速增加,实况业务保障时效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区域站维护保障改革需适时推进。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