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气象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气象科技情报收集交流和服务;《陕西气象》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 | |
住所 | 西安市北关正街36号 | |
法定代表人 | 张雅斌 | |
开办资金 | 2307.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418.5万元 | 1934.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4年9月事业单位法人由王楠变更为张雅斌。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一以贯之,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1.扎实开展党纪党史学习教育,切实提升党建质量。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加强支部规范化建设,落实“三会一课”、“第一议题”等制度。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名。开展“守正创新科技之花映党旗”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主题实践活动。“三联促三动”,组织青年骨干赴中国气象局交流访学3人次,3名青年党员基层交流锻炼,赴人影中心、榆林局、宝鸡局等开展“直通车”交流,开展延安研学、“根在基层”调研等活动,选派20余人次参加中省局等组织的学术技术交流与业务培训,1人获聘宁夏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客座研究人员。组织正反典型案例与警示教育,在“风清三秦”微信公众号刊稿,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改善办公环境、更新宣传展板,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组织学雷锋、春游,参加春节联欢汇演、健步行、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统筹发展与安全。2.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巡察整改。结合主责主业细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层层压实责任。对照省局党组第二巡察组反馈意见,认真组织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定整改方案和清单台账,立行立改,切实推进整改落实见效。二、守正创新,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3.重点实验室晋级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序列。在省局领导和相关处室的指导下,凝聚力量,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对重点实验室培育期自评报告、答辩材料等反复打磨。顺利完成评审答辩,晋级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序列。4.持续优化科研环境,提升治理管理能力。成立新一届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聘请中国气象局战略人才3名、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和气象相关单位12名高水平专家担任委员。修订重点实验室《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等7项制度。完成第二批研究机构建设期满考核评估。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经验专项辅导会,依托重点实验室申报基金项目11项,举办开放基金课题申报与结题验收“直通车”交流,征集开放课题150项,14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与。5.秦岭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平台作用显著增强。邀请徐祥德院士、张小曳院士担任基地学术顾问,成立由顾兆林教授等17位高水平专家组成的学术指导委员会。开展3项野外科学试验,持续推进臭氧浓度研究,新增城市扩张对温度空间分布的影响、拉曼激光雷达气溶胶廓线反演算法研究。联合长安大学举办第四届陕西省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前沿论坛暨第一届中国气象局秦岭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学术研讨会,来自北大、西交大、地环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杰青”、“百人计划”和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在内的10余名学者做大会报告,为大气环境改善出谋划策。6.聚焦科技攻关,助推科研成果产出。独立申报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7项。获批省部级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1项。我省气象部门首次获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8篇,专著2部。在中国气象局登记科技成果1项,卫星识别与跟踪冰雹云等7项科技成果投入业务应用,完成服务材料4份。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联合申报省部级项目2项。三、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7.国产数值模式研发应用取得新进展。选派骨干多人赴京参与国省统筹研发工作,基于CMA-MESO区域模式,完成再分析资料的接入和试验运行;解决三维反射率拼图数据在CMA-MESO中的直接同化问题;完成CMA-MESO模式本地化运行,应用效果良好;实现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的实时更新技术;建立地基遥感观测资料ZTD观测误差求取方法和模型,改进了ZTD资料同化的准确度;建成多模式产品展示系统新平台;完成云分析和三维变分同化对陕西降水影响的研究。8.卫星反演技术助力防灾减灾,服务成效显著。“利用FY-4B静止卫星识别与跟踪冰雹云”科技成果应用于渭北果业园区人工防雹作业,取得零漏报的良好服务效果。研发FY-4B快速成像仪多通道数据融合产品,开展卫星反演、飞机探测云滴有效半径对比研究,研究揭示出过冷云年、季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为增雨作业潜力区选取提供科学依据。9.大气环境研究持续发力,科技支撑水平稳步增强。新增构建渭南、榆林两市臭氧预报模型,应用于夏季大气污染防治服务,取得良好效果。开展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及气象条件影响研究、汾渭平原气溶胶化学组分年代际变化研究,分析疫情前后气溶胶和臭氧前体物变化及其对大气污染影响,为省政协“关中大气污染防治”协商会提供决策参考。四、多方协同,推进学术交流与科普工作10.开放合作,组织高水平学术交流。举办“翠微讲坛”8次,先后邀请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等11位专家作报告。组织召开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邀请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知名专家做特邀报告,参会人数超过160人。发布《科技动态》2期、《研究进展》1期。11.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依托3.23世界气象日、科普活动周、全国科普宣传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为多所中小学共800余位师生举办6场气象科普讲座。高质量完成6期《陕西气象》编辑出版发行。提高期刊的数字化及信息化发展水平,截至目前,期刊网站访问量达4928932人次,下载量达2125257人次,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增至703人。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