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佳县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佳县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负责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与推广工作;负责开展各类科学技术培训、科普宣传等工作。负责秦创原实体工作平台建设,为秦创原建设提供技术、设备、数据等支持以及成果的发布与转化,为秦创原技术转移、投融资等提供保障,负责秦创原建设的宣传推广、信息发布。 | |
住所 |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佳州街道人民路185号(政府办公楼315室) | |
法定代表人 | 吕如军 | |
开办资金 | 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佳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27万元 | 4.96万元 | |
网上名称 | 佳县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2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主要工作内容(一)科技创新指标全面超额完成。佳县县委、县政府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把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摆在全县工作核心位置,对各项关键指标统筹部署、分解细化、一体推进。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为6398万元(该指标为滞后指标,24年度指标考核23年度完成情况),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与营业收入之比达1.2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7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11家,新增3家,每万家法人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9.56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下达3100万,全年共完成3637.58万;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1家,较去年全年增长48.52%,超出目标任务41家。(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健全人才“引育留用”工作机制,全方位用好“专业人才”、培育“本土能人”、对接“域外精英”。协调引入省市两级科技服务团5个、配合选派佳县产业服务团1个,认定技术经理人6名,选派县级科技特派员10名、百名百村科技特派员1名、工业科技特派员5名、“三区”人才24名,对接佳县13个乡镇和重点企业开展工作,实现科技服务全覆盖;组织佳县太阳升红枣科技有限公司、佳县富绿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佳县东红红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申报榆林市“科学家+工程师”人才队伍3支;新增高层次人才数量107人,较去年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长59.7%。(三)积极申报中省市科技项目。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7项,专项经费共计1000万元;组织推荐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5项;组织推荐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6项,获批20项。(四)全面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秦创原是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和总源头,也是最大的科技孵化器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县委、县政府成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班,并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的原则,持续强化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打造“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队伍和科技经纪人队伍,为佳县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其中,佳县东方红小杂粮星创天地和瑞兴羊产业星创天地通过科技部的备案,枣缘红星创天地通过陕西省科技厅审批。佳县企业黄土地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获批建设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小杂粮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成为全省首批39个农业农村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之一。佳县三家企业分别获批组建有机红枣重大害虫防控关键技术集成、葵花籽油风味细化、精准加工关键技术与新产品创制和酸枣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广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推荐佳县坑镇中心小学立项秦创原筑梦小屋重点项目,从而切实增强佳县科技教育组织网络建设,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推荐榆林市黄土地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组建“榆林市黄土地小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发挥榆林秦创原主中心功能,深入实施技术需求、成果路演,促进供需对接,推进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成功组织2次路演,路演推介项目数10个,路演项目获得投融资855万元,政府补贴50万元,其中西安地区项目数为7项。榆林市科学技术局立项2024年“揭榜挂帅”项目,确定我县“红枣高营养化加工及高值化产品创制”项目揭榜方为西安交通大学高美丽教授团队,项目总经费为270万元,市科技局配套经费135万元。市科技局邀请各相关专家拟围绕红枣高营养化加工及高值化产品创制发布揭榜挂帅课题任务需求进行论证。二.主要效益1.全县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为6398万元(该指标为滞后指标,24年度指标考核23年度完成情况),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与营业收入之比达1.2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7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11家,新增3家,每万家法人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9.56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下达3100万,全年共完成3637.58万;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1家,较去年全年增长48.52%,超出目标任务41家。2.调引入省市两级科技服务团5个、配合选派佳县产业服务团1个,认定技术经理人6名,选派县级科技特派员10名、百名百村科技特派员1名、工业科技特派员5名、“三区”人才24名,对接佳县13个乡镇和重点企业开展工作,实现科技服务全覆盖;组织佳县太阳升红枣科技有限公司、佳县富绿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佳县东红红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申报榆林市“科学家+工程师”人才队伍3支;新增高层次人才数量107人,较去年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长59.7%。3.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7项,专项经费共计1000万元;组织推荐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5项;组织推荐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6项,获批20项。4.佳县东方红小杂粮星创天地和瑞兴羊产业星创天地通过科技部的备案,枣缘红星创天地通过陕西省科技厅审批。佳县企业黄土地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获批建设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小杂粮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成为全省首批39个农业农村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之一。佳县三家企业分别获批组建有机红枣重大害虫防控关键技术集成、葵花籽油风味细化、精准加工关键技术与新产品创制和酸枣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广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5.成功组织2次路演,路演推介项目数10个,路演项目获得投融资855万元,政府补贴50万元,其中西安地区项目数为7项。榆林市科学技术局立项2024年“揭榜挂帅”项目,确定我县“红枣高营养化加工及高值化产品创制”项目揭榜方为西安交通大学高美丽教授团队,项目总经费为270万元,市科技局配套经费135万元。市科技局邀请各相关专家拟围绕红枣高营养化加工及高值化产品创制发布揭榜挂帅课题任务需求进行论证。三、存在问题1.县区位优势不明显我县科技发展底子薄、基础差,科技资源引进困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度较大。2.科技创新的实际投入较少我县财政困难,科技研发主要依靠中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支持,激励配套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3.企业自身科研条件过于薄弱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研发投入归集不准,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稳定。4.缺乏高技术人才引进科技人才困难,人才带动科技创新作用不明显。解决对策1.组织申报2025年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立定点帮扶县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计划项目库,按时申报中、省、市科技项目。2.要不忘初心,立足岗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科技帮扶工作,要紧紧抓住创新型县建设工作抓手,充分发挥科创中心优势,加强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佳县引入先进农业科技技术,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要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好秦创原(佳县)创新促进中心作用,持续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型企业工作力度,着力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3.落实省市两级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选派计划,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协调省市两级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和“三区”人才等优质资源,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提高生产技能,实现我县乡镇全覆盖,引导科技特派员所在高校院所与县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创新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4.健全人才“引育留用”工作机制,全方位用好“专业人才”、培育“本土能人”、对接“域外精英”。协调引入省市两级科技服务团5个、配合选派佳县产业服务团1个,认定技术经理人6名,选派县级科技特派员10名、百名百村科技特派员1名、工业科技特派员5名、“三区”人才24名,对接佳县13个乡镇和重点企业开展工作,实现科技服务全覆盖。五、2025年工作计划2025年,佳县将紧紧围绕上级工作部署,进一步优化工作思路,明晰目标任务,针对存在的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以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是组织申报2025年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立定点帮扶县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计划项目库,按时申报中、省、市科技项目。2.落实省市两级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选派计划,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协调省市两级各3个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和“三区”人才等优质资源,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提高生产技能,实现我县乡镇全覆盖,引导科技特派员所在高校院所与县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创新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3.是要不忘初心,立足岗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科技帮扶工作,要紧紧抓住创新型县建设工作抓手,充分发挥科创中心优势,加强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佳县引入先进农业科技技术,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要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好秦创原(佳县)创新促进中心作用,持续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型企业工作力度,着力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