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城区> 咸阳市渭城区政务服务中心

咸阳市渭城区政务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27 10:53
单位名称 咸阳市渭城区政务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群众、企业提供政务服务。进驻服务大厅的部门、业务及服务窗口的日常管理;做好政务服务、政策咨询、信息公布等工作;对工作人员培训、监督管理和考核;大厅信息化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维护;辖区便民服务大厅的协调指导监督和培训。
住所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林路9号
法定代表人 豆雷
开办资金 5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咸阳市渭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2.47万元 26.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政务中心紧紧围绕市、区决策部署,坚持以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为抓手,以辖区企业、群众满意为宗旨,以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在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在创新服务模式上作文章,加快推进全区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服务供给规范化、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全年共办理各类事项3.9万件。2024年3月,被咸阳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一、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工作成效(一)深化线下服务,拓展政务服务渠道。一是“加强协作”更多事项“跨区办”。2024年,我们持续拓展延伸“跨域通办”力度,先后与西安市雁塔区(278个事项)和铜川市耀州区(96个事项)分别签订《政务服务一体化“跨区通办”合作协议》,通过异地申请、属地审批、线上流转、免费邮寄等方式,实现为两地企业群众异地办事65件(次),有力促进了西咸政务服务一体化进程。二是“事项下放”热点事项“就近办”。开展区级大厅进驻事项清单和街办、社区可办事项清单梳理,对进驻事项、办理方式、办事流程、环节等方面内容进行规范,梳理街办最大化事项清单43项,社区事项清单22项。将个体工商户登记、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等10项行政许可事项权限下放到街办办理,实现更多“就近办”。今年,共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1724户、食品经营许可事项381件、小餐饮762件、小作坊36件和预包装备案329件。三是“网格覆盖”干部跑腿“帮代办”。以全区网格化管理平台为依托,完善网格平台便民服务功能,将全区455名网格员纳入“帮办”队伍,构建细致入微的群众连心网,把帮办服务融入各级政务大厅,为群众解困、替群众跑腿、帮群众办事。精心梳理区级、街道、社区的帮办代办事项,涵盖企业注册登记、民生事务等4个领域16个事项,采取全程帮办、免费代办、网上快办等服务方式解答群众咨询、代收申请材料,协助办理等,协调解决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全年,共帮办代办企业群众各类事项约1200余件(次),受到了企业和群众点赞好评。四是“一事联办”部门协作“集成办”。大力推广“渭城一件事”关联事项集成办,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聚焦提交材料多、反复跑等问题,重点梳理高频服务事项,理清串并联关系、重构办理流程、优化前后置环节,推动申请表单多表合一、线上一网申请、材料一次提交。强化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并联审批或分阶段审批、联合评审、联合验收等,提高审批效率。率先在全市推行“我要开餐饮店”、“我要开药店”等7个“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印制《办事指南》,制作宣传展板,向企业群众广泛宣传,最大程度便民利企,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满意度、获得感。(二)优化线上服务,夯实政务服务基础一是“精细严实”梳理事项优化网办平台。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扎实开展行政许可事项目录认领和要素完善工作,指导全区22个部门完成414个行政许可事项的认领和要素补充完善。同时,对照省、市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绩效评估问题清单所列问题开展问题集中整改,督促指导各部门及时修改公示内容,动态更新事项要素内容。开展政务公开内容自查自纠,针对省市反馈问题开展同类型排查,做到举一反三不留死角,共修改错误内容137处,补全事项要素244项,上传规范化示例文档67个。二是“统筹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落地。今年继续优化全省推进的13个一件事中的9个“一件事”。印发了《渭城区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夯实牵头部门主体责任,建立“一事一组”协同配合工作机制,细化实施路径。先后两次召开工作推进会,积极与省专班和市级对口部门对接,赢得了各级的指导和支持,协调解决在工作推进中的堵点问题,确保了“一件事”按时保质落地实施。目前,省、市推进的“高效办成一件事”共受理办结1420件。(三)提升服务口碑,打造服务新格局一是“12345”提质增效当好群众诉求“总客服”。完善12345便民服务热线工作运行机制,优化工单分派流程,提升工单办理质量,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疑难问题联办破解力度,落实季度通报制度,对未办结事项进行跟踪督办,群众反映强烈的事项由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专项督办。同时,强化结果运用,定期梳理汇总数据,分析和研判群众反映的社情民意、社会动态以及对政府管理和服务提出的意见、建议,为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全年共办理工单9157件,办结率96%,群众满意率99.97%。二是“好差评”形成闭环做好干部作风“阻尼器”。在“好差评”系统覆盖行政审批类事项183项,便民服务类事项20项的基础上,针对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我们秉承“让办成事成为常态,办不成事成为例外”,面向社会聘请9名政务服务监督员对全区政务服务工作开展监督,通过公布投诉电话、设立意见箱、投诉台等措施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倒逼窗口服务提质增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评价对象、服务渠道“三个全覆盖”,实现“好差评”联动反馈、“差评”核实整改和整改回访。今年,渭城“好差评”参与评价人数4768人次,好评率100%,主动评价率43.13%。(四)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服务提质增效一是“容缺+承诺”助力企业发展“加速度”。持续优化“容缺受理+承诺制办理”服务机制,梳理制订渭城区政务服务“容缺受理”事项清单,明确容缺受理的条件、材料和时限。对于主要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次要申请材料欠缺的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先行受理并进入审批程序,申请人在承诺时限内补齐容缺材料即可,减少群众跑动次数,提升审批效率。落实《渭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校建装饰装修、日间照料装饰装修等政府投资民生类项目施工许可核发试行办法》、《渭城区政府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实施办法(试行)》,力促投资项目符合法定即接即办。二是“主动+高效”助推重点项目“落地快”。围绕高质量项目推进这个核心任务,注重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的一线服务工作法,制定了《渭城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主动帮办协同代办服务工作实施细则》,打破传统的被动申报办理模式,通过“主动式”“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贴心精准的“保姆式”服务,实现了“裁判员”多跑腿,“运动员”少跑路。实现审批服务环节更简、效率更快、服务更优,以高质量审批服务推动项目早日落地建设。先后为市、区42个重点项目提供帮办服务60余次,为推动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规范+标准”提升群众“满意率”。制定《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服务规范》,并印发各街道办及相关部门业务服务大厅,持续推进全区政务服务向标准化迈进。推行政务大厅接待群众“三三”标准,即“一迎二问三引”即主动相迎、问明来意、引导办事;针对老年人及特殊人群做到“一陪二帮三送”,即全程陪同、帮助办理、送到门口;处理群众投诉做到“一稳二解三消”即平稳情绪、解决问题、消除矛盾,形成各项工作处理固定流程,让群众从进大厅到办完事整个过程清晰明了,让每位群众都能满意而归,不断提升群众满意率。二、存在的问题2024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务平台事项要素不够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公示事项内容还存在信息不够完整和准确。二是考核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人员日常管理在仪容仪表、服务态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三、改进措施一是完善事项要素,简化办事流程。按照省市工作要求,继续加快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服务事项要素,积极推进进驻事项简化办事流程、优化审批环节,积极整合部门资源,清晰的流程指引,让群众在办理业务时更加省时省力。二是深化服务改革,提升服务效率。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重组优化对外服务窗口,提高办理效率“高效办成一件事”“跨区域通办”等多场景便民服务举措,让群众和企业可以少跑路、多办事,着力解决群众办事过程中的难点痛点。三是注重人员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抓人员管理,营造平等、公正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激发全体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形成了主动作为的良好风气。狠抓干部纪律作风,防止庸、懒、散,杜绝吃、拿、卡。抓服务质量,切实把企业群众的办事体验感作为衡量工作是否到位的标准,用心回应每一个服务对象的诉求。四、下一步工作打算2025年,我中心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加快大厅新址搬迁。紧盯新政务大厅职能定位,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全面、设备先进、理念超前的思路精心制定新政务大厅建设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全区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均衡化建设,实现政务服务场所统一品牌形象、统一管理规范、统一服务标准。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升级政务服务网站和移动应用,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在线服务。同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确保政务服务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三是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同时,建立健全群众满意度调查和意见征集机制,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和意见,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四是推动政务服务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政务服务模式和手段,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深化政务服务“一门式”办理、跨区域通办等创新实践。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