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镇坪县文化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传承民间优秀文化,组织,辅导群众文艺创作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搜集整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举办讲座、展览、培训。 | |
住所 | 镇坪县广电大厦B栋567层 | |
法定代表人 | 柏建军 | |
开办资金 | 11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镇坪县文广旅游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47.78万元 | 140.2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无变更登记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镇坪县文广旅游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群文活动精彩无限。一是以“大舞台”为关键载体,深度挖掘盐道文化、长寿文化、中药文化和民歌文化,催生众多本土原创文艺佳作。新编五句子歌《戒指藏在碗里头》在陕南民歌大赛中斩获佳绩,《扇子坝的奶奶》《巴山盐夫》等围绕盐道文化与农家民居创作的作品,以及《美在镇坪山水间》《爱在镇坪山水间》等展现镇坪美景的文艺精品,在重庆、湖北、安康等地文旅活动中多次登台,深受群众好评。全年开展各类惠民演出101场次,其中承办“自然国心长寿镇坪”专题文旅推介活动7场次,服务群众30000余人。二是打造特色品牌活动“艺”眼看镇坪,通过“大展览”呈现多元文化。在牛头店镇杜鹃花节举办“漫”有意思乡村文化展,在曾家开展“汉水联袂共蒹葭”书画巡展,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开展镇坪特色中药展览,在“文化服务宣传周”开展线上优秀朗诵作品展,暑期举办儿童艺术作品展等,全年共开展主题展览活动10场次,服务群众5000余人。三是围绕文化使命推出“新六艺学堂”品牌活动,邀请市级专家学者开展新民风主题讲座,邀请天水市书法家剖析书法艺术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普及镇坪非遗名录,开展家庭教育、廉政文化讲座等,全年累计开展文化讲座活动8场次,丰富群众文化知识储备。四是在常态化文化艺术普及基础上,重视本土文化传承,推出“趣”文化馆”“文化馆的夜生活”等品牌活动。开展亲子非遗手工互动体验课堂、老年群体短视频制作课堂、瑜伽等专业技能培训25场次;开办“巴山唢呐”技艺培训班,承办陕南片区花鼓子(锣鼓)传承培训班等多项文化活动,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训辅导14场次、亲子非遗互动体验课堂35期,共计服务人次5000余人,为文化人才成长提供平台。(二)非遗传承成效卓然。一是强化项目申报,通过深入农村、田间一线,全面普查非遗线索,做到镇村、线索、种类、手艺人全覆盖。促使“镇坪中药材—黄连种植技艺”获批安康市级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推荐申报为第四批陕西省非遗工坊。二是营造文化氛围,编排打造非遗文艺节目。借助大型文艺演出等平台展示,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契机,广泛宣传非遗法律法规,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持续举办“非遗美食技能大赛”“开笔启智礼润人生”开笔礼进校园等活动,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三)数字文化优化升级。一是优化服务平台,建设文化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文化活动信息、艺术培训课程、文化遗产资源等,实现线上线下文化服务融合。平台提供活动预约报名、服务点单、在线直播等功能,方便群众获取文化服务。二是加强资源建设,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建立数字文化资源库,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数字平台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收录优秀文化活动、文化慕课上传至平台。全年开展大型直录播活动6场次,录制学才艺课程12节,发布非遗文创产品20种,新媒体运营宣传1场次,文艺作品展播67件,发布活动信息70余条,线上服务人次达50000余人。(四)创新探索文共体建设。1.“一单”配送,精准对接文化需求。创新推出“一单配送”模式,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搭建涵盖6大类18项42个子项目的文化服务清单,群众点单,文化馆精准派送;线下联合镇村文共体分中心、子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将文化服务送至基层。全年完成点单配送185场次,涵盖文艺演出、指导培训、展览讲座,服务覆盖县镇村三级,群众满意度达99%。2.“三通”发力,推动资源均衡覆盖。一是总分馆制夯实基层基础。遵循“总馆建强、分馆建优”原则,优化提升1个县级总馆、7个镇级分馆、26个村(社区)服务点服务效能,通过文化特派员联镇帮扶,实现总分馆资源共享、业务指导,丰富镇村文化服务。二是文化流动服务缩小城乡差距。针对镇村文化设施不足、活动匮乏,组织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开设培训辅导班,组建文艺班社团队。全年开展41次流动服务,普惠辅导1500人次,指导组建14支镇村领头文艺社团,促进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融入文明实践焕发文化活力。将新时代文明新风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艺抹阳光情暖乡村”“孝义新风进万家”等文化惠民志愿服务,弘扬传统美德,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3.“五共”平台,促进文化服务均等。搭建大舞台、大展览、大培训、大讲座、大数据五个共享平台。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演出搭建城乡文艺演出共享平台;依托流动主题展及虚拟数字展搭建文化民俗展览共享平台;搭建艺术知识普及共享平台;根据社团协会需求搭建专业技能培训共享平台;利用“文化镇坪”等多媒体客户端搭建数字文化共享平台,让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群众。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开展非遗展演等惠民活动40余场,惠及群众超10000人次;二是“镇坪腊肉腌制技艺”非遗工坊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三是创新打造线上点单平台配送文化服务185场次,“文化特派员”深入镇村帮扶,非遗进校园惠及学生500余人,激活乡土文化认同。四是推动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开展文旅推介活动7场次,带动当地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基层文化服务覆盖面不均衡,偏远村镇参与度低。二是数字平台互动性不足,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三是非遗产业化路径单一,市场化推广力度不足。(二)改进措施:一是优化资源分配,增设乡村流动文化服务点,扩大活动覆盖面。二是强化数字赋能,开发互动功能模块,推广线上预约与直播服务。三是推动非遗创新,联合企业开发非遗衍生品,拓展文旅融合渠道。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全面深化文化惠民活动。通过“大舞台、大展览、大讲堂、大培训”多元形式,推动文化馆由任务型向服务型、品牌型转变,常态化开展惠民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二)精心打造示范文化精品。结合重大节庆日和重要主题,策划特色品牌活动,持续擦亮“镇”守非遗等品牌,形成优质文化活动系列,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三)深度拓展非遗传承路径。以省、市级非遗就业工坊建设为抓手,加大非遗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做好各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申报工作。(四)大力推动数字文化发展。以陕西公共文化云为基础,融合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搭建“文化+科技+体验”数字文化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让群众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镇坪县文化馆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镇坪县文化繁荣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让文化之光照亮镇坪大地。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