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阳区> 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发布时间: 2025-03-26 16:25
单位名称 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宗旨和业务范围 保存借阅图书资料,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图书文献报刊音像资料采编与储藏图书资料借阅图书资料网络系统维护管理文献数字化处理图书馆学研究知识培新与社会教育
住所 榆阳区新建北路32号
法定代表人 王欣
开办资金 1858.5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277.99万元 1370.3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星元图书楼.公益 从业人数  3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开展业务情况(一)夯实工作职责,提升服务效能。丰富馆藏文献2024年按照采购计划及读者推荐的各类图书共采购图书4.21万册,建立馆藏书目数据4万余条,打印索书号和条码各84214个,塑封图书42107册,加工芯片标签30000个,接受捐赠图书401册,编目、续订期刊359种,报纸69种。征集地方文献资料1500余册,地方文献分类编目919册。优化馆内基础设施1.对单位正门、大厅、部分借阅室窗户进行改造提升。2.在单位天井内安装电梯1部。3.将原有的电子阅览室改造为少儿多功能活动专区。4.视障阅览室新增了无障碍触摸阅读平台、一键式智能阅读机、台式电子助视器、手持助视器、听书机、盲文打印设备及盲人学习平台等,满足了视障读者的阅读需求。细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能。2024年将原每张读者证借阅2册图书,借期为15天,调整为每证借阅4册图书,借期21天,续借期10天。优化开放时间、电子资源、网站等,2024年数据库访问总量达2.1万余次,网站访问量18.4万余人次。通过读者反馈、公众号留言等方式收集读者意见,解决读者实际困难,改进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我馆全年360天免费开放,正月初四开馆,每周开放在84小时以上,阅览室和自修区每天开放时间为7:30至晚上8:30。全年到馆人次约46.2万人次,全年流通册次20.9万册次,其中少儿借阅室借阅总册数比成年人借阅总册数多出1倍。举办各类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133场,服务人次达4.5万人次以上,读者满意率达到99%。(二)创新阅读模式,提升社会效应。榆林市星元图书楼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阅读推广方式,包括举办讲座、珍贵古籍文献和特色地方文献展览、流动图书车服务、榆阳区“两会”信息参考咨询服务活动、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书法绘画培训、研学体验之旅、创意手工活动、“阅读之星”评选与表彰。2024年举办阅读推广活动133场次,累计参与人数达4.5万人次。(三)深挖古籍文献资源,活化古籍利用。截止2024年12月,共修复清雍正刻本《永乐南藏》20种403册(其中2024年修复230册),整理并翻印清代编写的《河套图考》和民国初期编印的《陕绥划界纪要》。参与全国古籍保护中心和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馆员晒书——《典籍里的陕西》、《穿越时空的古籍》等,拍摄清乾隆年间刻本《钦定大清律》、《陕绥划界纪要》等系列古籍短视频。设立了特色古籍文献展厅,全年进行免费展览。开展青少年儿童开展古籍研学活动,去年组织城区中小学参观古籍文献展厅,共7批次2000余人。(四)推进分馆建设,拓宽服务网络。2024年建成分馆13个,城市书房3个,采购、基础加工、分类、编目、交接图书36213册,协助做好上架、开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去年6月份,在总馆组织所有分馆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五)加强人才培训,提升团队能力。单位注重馆员业务素质培养。推荐业务人员外出培训、学习,鼓励职工提高在职学历教育、专业技术职称等。去年1月份组织全体馆员进行业务知识竞赛,每周一上午例会上由各科室业务骨干进行业务知识讲解与实操培训。并在榆阳宣传公众号、陕西文化艺术报等媒体发表多篇文章。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成效(一)2024年在陕西省“最美公共文化阅读空间”评选活动中,市一中分校城市书房被陕西省图书馆评为“最美阅读空间”荣誉称号。(省图书馆、省图书馆学会联合颁发)(二)2024年5月参加了由陕西省文旅厅、陕西省图书馆举办的“探寻镇馆之宝触摸文化脉搏——叫醒图书馆里的宝贝,全省图书馆馆藏古籍及珍品短视频征集与展播”活动,我单位自主策划与拍摄的珍贵古籍文献视频《钦定大清律》(乾隆年间刻本)荣获一等奖和网络人气奖两个奖项。(省文化厅、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联合颁发)(三)参加陕西省图书馆学会、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举办的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和案例征集活动,荣获“优秀组织奖”。(省图书馆颁发)(四)2024年6月份,我单位与快递公司合作,基层分馆开通“快递免费送书到家”服务,解决了基层读者因距离、时间原因无法到馆借阅图书的难题。今年9月,省文化厅、人社厅、财政厅等多部门联合发文有关“全省公共图书馆开通社保卡借阅功能”文件精神,我馆积极协调此项工作,今年10月20日,圆满完成所有对接工作,现馆内读者可以持实体社保卡或电子社保卡二维码借阅图书。此项工作进度及完成情况在区县馆里居第一。馆内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对馆内门厅、大厅及部分窗户和灯具进行提升改造。将原门厅旋转门改造为电动感应门,大厅读者服务区咨询台进行改造,现大厅光照充足,焕然一新。同时,大厅增加了读者阅读休闲区。保护修复珍贵古籍文献。去年对《永乐南藏》及部分珍贵古籍文献进行保护性修复。共修复古籍文献230册。一楼借书室部分区域开通了AI智能视觉盘点系统,将所有图书精准定位在最小单位格内,大幅提升了盘点效率和准确率,使馆内不再有僵尸图书,提升了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极大的方便了读者查询图书。表彰和奖励2024年全年获团体和个人奖项荣誉共计17项,为历年最多。省级团体奖4个,分别是:策划和编辑制作的《钦定大清律》馆藏古籍宣传推广短视频获文化厅、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一等奖”、“网终人气奖”);省图书馆“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和案例征集活动”,荣获“优秀组织奖”;省图书馆首届阅读空间评选“一中分校城市书房”获“最美阅读空间”;省级个人奖8个,分别是:1.参加古籍里的陕西《陕绥划界纪要》短视频评选,1人获省图书馆和省古籍保护中心“先进个人”奖;2.省图书馆举办的“全省公共图书馆业务知识竞赛”,全馆有6人获奖。3.省图书馆、省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举办的“赓续中华文脉厚植文化自信”知识竞赛活动中1人获奖。市级个人奖2个,分别是2人获“市委宣传部”颁发的“阅读之星”。区级个人荣誉3项,分别是区宣传部颁发的“榆阳好人—优秀基层工作者”、区妇联颁发的和“三八红旗手”和“巾帼标兵”。三、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作方式单一,创新性不足。二是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思考不够深刻,创新创造的理念没有贯彻始终。三是缺乏完善系统的管理体制机制。四是馆舍面积严重不足。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始终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宗旨,开展好基本的借阅等服务工作同时,不断提升馆员的业务素养和服务水平。树立文明、热情的形象。古籍文献保护修复。因馆藏古籍年代久远致使部分古籍出现了絮化、发霉、虫蛀等现象,2025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拟修复古籍400册。创新阅读推广方式,融入当地喜乐民俗、老年秋冬养生知识等内容,邀请文化学者,举办讲座、培训等阅读形式延伸到基层,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媒”为介,加强馆藏融合。2025年将利用现存藏的大量珍贵古籍文献、地方特色文献等优势资源,通过拍摄视频及照片等形式,在本地和行业部门重要平台推送展示。计划每月推送宣传作品不少于两个,并全部由馆员自主拍摄和讲解。城市书房及分馆建设。2025年将在人口密集、布局合理的区域建设有城市书房1个,面积200平米左右。同时与酒店、宾馆、大型餐饮店等场所联合建设分馆不少于10个。与榆林市图书馆、榆林学院图书馆和榆林职业学院图书馆开通馆际互借、通借通还。因去年,市图书馆开馆后,我馆大量图书被读者误还至市图书馆,且市图书馆也有部分读者将图书还至我馆,为了更大的方便读者借还,拟实现市区图书馆、城市书房一体化借阅,实现馆际互借,通借通还。(七)2025年计划启用AI智能服务多元化服务,实现AI技术与图书业务相融合发展。智慧图书馆建设主要包括:提升原有智能视觉图书盘点系统覆盖面、虚拟图书馆等建设、AR学习平台及文化墙建设。(八)深入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2025年计划征集地方文献1000册以上,进一步充实特色馆藏。(九)改造提升消防设施,安装智能消防系统。为了贯彻落实中省市区有关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生产工作,2025年计划将在馆内建设智能消防系统,实现自动报警,可视化联动管理,以便及时对火警、设备故障采取措施,坚决杜绝火灾隐患。(十)为了解决图书馆临街噪音、保温、安全饮水等问题,2025年计划改造读者服务区窗户和饮水系统。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在省“最美公共文化阅读空间”评选活动中,市一中分校城市书房被评为“最美阅读空间”荣誉称号;在省文旅厅、省图书馆举办的“探寻镇馆之宝触摸文化脉搏——叫醒图书馆里的宝贝,全省图书馆馆藏古籍及珍品短视频征集与展播”活动中,视频《钦定大清律》(乾隆年间刻本)荣获一等奖和网络人气奖;参加省图书馆学会、省图书馆、省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举办的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和案例征集活动,荣获“优秀组织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2024年接受胡星元慈善基金会捐赠20万元用于更换窗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