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山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加强县域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 | |
住所 | 山阳县城关镇五里桥村 | |
法定代表人 | 陈明月 | |
开办资金 | 15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山阳县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36.36万元 | 415.94万元 | |
网上名称 | 山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公益 | 从业人数 3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山阳高新区在市、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建设“又高又新”一流园区为目标,以坚决打好园区“提标扩容攻坚战”为抓手,持续开拓思路,强化工作落实,基础配套得到逐步完善,“链主”引领作用有效增强,产业呈现集群集约发展。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围绕坚定不移抓园区建设、抓产业优化、抓招商引资、抓创新驱动,抓营商环境、抓效益提升的思路,紧盯园区提标扩容7大项34条具体任务,摸清短板弱项底数,聚力聚焦攻难克艰,各项工作进展有力。(一)聚力完善基础配套,增强产业发展承载能力。坚持以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产业园区,不断建强基础配套设施。全年整合苏陕等资金5900万元,新建标准化厂房2栋2.662万平方米,修建污水处理厂道路980米,电子信息产业园一期1900平方米员工宿舍和2800平方米科研中心大楼主体竣工,106套公租房改造提升并投入使用,园区10公里主干道日常管理工作已移交城市管理部门。截至目前,园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28.6万平方米,公租房、人才公寓460余套,配套路网13.5公里及110千伏变电站和日处理10000吨工业污水处理厂,产业发展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二)聚焦项目谋划建设,奠定产业发展坚实基础。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多措并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升项目质效。一是重项目谋划,围绕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产业,谋划碳纤维发热材料应用、新型采暖设备制造、3D曲面光学玻璃等项目20个,总投资约30亿元;二是抓项目建设,建立专班推进,清单管理工作模式,开工建设中村10000立方米钒电解液等项目2个,建成3D曲面光学玻璃、液压电动工具等项目6个,碳纤维发热材料应用等2个项目接受省市重大项目观摩;三是抓项目质效,聚焦项目发展“瓶颈”问题,实施奥科超细材料等技术改造项目2个,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车间4个,协助解决拉米拉等5家企业流动资金6600万元。(三)全力加大招商力度,集聚产业发展强劲动能。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形成月月有招商,干部齐招商的工作格局。一是在招商力度上下功夫,组建招商小分队7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着力打好以商招商、叩门招商、节会招商、乡情招商、点对点招商“组合拳”,全年开展各类招商活动20余次;二是在产业链招商上下功夫,聚焦电源制造、触控显示和碳纤维材料应用三条产品链,鼓励和支持迈思普、拉米拉等“链主”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精准开展招商活动,引进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应用等项目6个;三是在招商服务上下功夫,推行一支招商小分队、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全流程服务“三合一”模式,不断提升招商服务质效,引进落地中德合资企业1家,首批利用外资4.21万美元。(四)突出发展关键要素,构建产业发展创新体系。实施创新发展“四大工程”,一是创新主体“倍增提质”,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有效高企数25家),瞪羚企业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新增规上企业5家(规上企业48家);二是创新平台“能级跃升”,建成首个省级县域电子信息高能级科创孵化器,省级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备案达5家,建设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园区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突破20个;三是创新人才“聚智赋能”,全年采取柔性引进、自主培养等方式,引进齐鲁工业大学赵传山教授等创新团队5个,聘请西安交通大学靳力教授等专家13人,申报省级“科学家+工程师”3支,获批市级“科技副总”5人,县级拔尖人才5人,培育各类技术工人320余人;四是创新环境“优化提升”,主动为企精准服务,“DSP的数字电源控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等6个项目获省市立项,争取奖补资金350万元,首次在商洛飞地孵化器举办“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产业链”专场路演活动。(五)坚持集约高效发展,提升园区发展综合效益。科学调整园区规划,强化亩均效益指标硬约束。一是聘请专业机构完成《山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1—2035年)》前期编制及专家论证工作;二是分产业类型设置标准地控制性指标,着眼于引进“高专特新”项目,有效提高土地使用率和价值,2024年,园区亩均税收同比增长13.6%。三是加大标准化厂房招商和“僵尸企业”资源盘活力度,全年开展标准化厂房招商活动3场次,厂房利用率达85%以上,广远食品合作办学和金川封幸改建酒厂项目进展顺利。(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持续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营造迎商、安商、富商的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修订《山阳高新区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奖补办法》,全年兑现企业科技创新、交通补贴等资金32.5万元;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制定领导干部包抓帮扶企业(项目)制度和重大项目责任分解清单,全面落实惠企政策、手续办理、诉求解决、金融服务、用工招聘等“五个送上门”,解决企业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30余个;三是强化难点化解,全年协调交通部门,保障企业员工“点对点”公交车辆1000余趟次,协调人社部门,有针对性为企业招工370余人次。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成效202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8.56亿元,同比增长16.64%,缴纳税收6000万元,同比增长14.5%,出口创汇6618.06万元,同比增长43.9%,园区规上工业产值38.06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比重87.6%。一是工业产值增速明显。全年工业总产值38.56亿元,同比增长16.64%,缴纳税收6000万元,同比增长14.5%;二是利用外资实现突破。引进中德合资企业陕西普朗克量子科技有限公司,首批使用外资4.21万美元;三是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全年完成出口创汇6618.06万元,同比增长43.9%,园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纳入省级支持;四是创新驱动赋能加力。建成首个省级县域电子信息高能级科创孵化器,获批省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项目6个;五是发展影响持续扩大。园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等工作,先后被《陕西新闻联播》《陕西新闻网》等媒体宣传报道。三、存在的问题一是园区造血能力差,发展中还需缴纳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等费用,以致园区发展活力不足;二是园区现行的体制机制,无审批、执法等职能,工作主动性和时效性受到制约;三是园区未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引导基金,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四、改进措施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增强园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审批、执法等职能下放,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研究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引导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五、下一步打算2025年,山阳高新区将围绕首位产业抓配套、延链条,主导产业抓转型、提效益的思路,持续打好园区“提标扩容攻坚战”,力争全年工业产值增速16%,税收8000万元,出口创汇增速10%,带动就业3000以上。重点主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持续抓项目建配套强基础。续建2栋2.1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2025年6月建成交付使用;计划投资1.2亿元,新建五期3-4号标准化厂房3万平方米,计划筹资1200万元,建设10公里健康步道及绿化、亮化综合配套设施;继续实施150套公租房改造提升计划,同时,配合城管部门加快实施高新大道“白改黑”提升工程。二是持续谋项目强招商延链条。全年谋划项目20个以上,总投资不低于40亿元;续建瑞裕公司变压器、线束等两个延链补链项目,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新建碳纤维汽车零部件、高分子真空镀膜等延链补链项目5个,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以上;新培育和引进首位产业链主企业2家以上,全力推动秦岭神叶降血脂护肝系列康养产品、网红小食品生产加工项目落地见效。三是持续优结构重创新提质效。完成《山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1—2035年)》省级审批工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和优化产业布局;全年计划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规上企业5家,瞪羚企业1家,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中试车间1个,企业新增专利3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3件以上,力争省级高新区考核排名保持前1/3位次。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4年荣获:2023“创佳评差”竞赛活动“最佳单位;2024年保密知识答题活动先进集体;2023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2024年度园区体标扩容先进集体;2024年建成首个省级县域电子信息高能级科创孵化器,获批省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项目6个。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