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定边县> 定边县环境监测站

定边县环境监测站

发布时间: 2025-03-26 10:39
单位名称 定边县环境监测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环境保护提供监测保障,环境质量监测,专项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监测科研,环境监测服务
住所 定边县定边镇西环路中段
法定代表人 孙彦智
开办资金 97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定边分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27万元 400万元
网上名称 定边县环境监测站.公益 从业人数  1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我单位在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定边分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一、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任务根据《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榆林市2024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和<榆林市2024年生态环境监测方案>的通知》(榆政环发〔2024〕70号),我站牵头制定《定边县2024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和《定边县2024年生态环境监测方案》,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实施。全年形成监测报告192份。(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过去的一年,我站全力配合做好省控、市控空气质量监测网运维基础保障工作。开展酸雨监测。定期不定期分析指标浓度变化,随时评估空气质量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全年未发生重大监测故障,监测满足数据有效性规定。安排专人负责,定时从陕西省空气质量联网监测管理平台、榆林市空气质量综合管控平台上获取数据,通过分析汇总,形成环保快报按月向分局报送。(二)水环境质量监测本年度完成新安边川河店房湾(省控补偿北洛河周关断面上游2公里)、石涝川河川口、八里河赵墩、东川河桥儿沟(十四五国考马莲河黑城岔断面上游3公里)、安川河噪儿庄等断面水质常规监测3次,红柳河刘渠(市控补偿)断面水质监测1次,监测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规定的项目中的24项指标加电导率。完成北洛河周关(省控补偿)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参数预警监测7次,马莲河黑城岔(十四五国考)断面水质预警监测8次,无定河刘渠(市控补偿)断面水质预警监测5次。所测断面水质与去年同期对比无明显变化。完成县城区马莲滩、衣食梁移民新区、白泥井衣食梁、石洞沟张寨子、安边河脑(“千吨万人”水源地)、砖井后坑(拟规划水源地)、堆子梁南小山(拟规划水源地)等7个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2次,其中《地下水质量标准》全部93项及特征污染物石油类1次,表1常规指标1次,对照《地下水质量标准》(石油类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马莲滩、衣食梁移民新区、石洞沟张寨子、白泥井衣食梁、安边河脑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达标率100%。完成降水酸雨监测4次,未发现有酸雨现象。(三)声环境质量监测完成县城区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1次,监测结果平均等效声级为昼间66.8dB(A),强度等级为昼间一级,评价为好,县城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好。完成县城区城市功能区声环境监测4次。监测结果:1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75%,夜间达标率75%;2类功能区昼、夜达标率均为100%;3类功能区昼、夜达标率均为100%;4a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100%,夜间达标率为62.5%;4b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100%,夜间达标率为100%。完成县城昼间区域噪声监测1次,监测结果平均等效声级为53.5dB(A),评价等级为昼间二级,较好。(四)污染源与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完成定边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监督性监测12次;完成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监督性监测4次;完成陕西省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定边县宝鲜肉食公司屠宰厂等企业废水排放监督性监4次;完成定边人民医院等10家医疗机构污废水排放监督性监测各4次;完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大兴环保2家钻井岩屑废弃物处理站、榆林海螺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涉油危险废物处理厂、定边县泰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养殖场地下水监督性监测4次。持续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执法联动,按照分局统一安排,全年配合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完成监测执法联动任务57个,其中涉及噪声2次,水55次,共出具执法监测报告58份。在中、省、市站的帮助指导下,圆满完成了G244国道定边新安边段“11·11罐车酚钠碱泄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任务。本次应急监测工作共制定应急监测方案10套,出动监测人员50余人,布设监测断面18个(其中,水质监测断面15个,环境空气监测点位3个),采集分析水质样品100余个、空气样品3个,共出具有效监测数据200余个,有力支撑了现场应急处置工作。(五)专项与调查监测典型村庄郑圈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1个点4次、土壤监测3个点1次、地下水质量2个点2次;高新技术产业园西区雨水储蓄池水质监测8次;城区污水处理厂尾水黑臭水体水质监测3次;农村小微水体水质调查监测1次;黄河北干流陕西侧生态环境联合监督执法检查发现问题调查监测2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质量监测4个区域1次、2024年自然生态详查现场核查20个点2次。(六)编制2023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组织人员编制完成《定边县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2023年)》,按时发布和上报上级单位。2023年环境质量报告书主要以2023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污染排放情况做简要概述,对大气、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声等环境质量状况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为政府综合决策、强化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七)完成“十四五”环境统计业务2023年度初审上报工作严格按照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开展2023年度排放源统计年报等工作的通知》(陕环综合函〔2023〕112号)文件要求,组织专人负责,认真填报,按照企业端数据自行采集填报、县级环保管理端初审指导、市省国家级环保管理端审核的流程,落实各级责任,夯实了填报数据的准确性和信息的完整性,共统计上报企业65家,其中集中式10家,(含污水处理厂3家,生活垃圾处理厂2家,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厂5家),油品仓储企业3家,工业源52家(含油气开采企业42家,砖厂1家,淀粉及淀粉制品制造2家,牲畜屠宰2家,乳粉制造1家,锅炉及辅助设备制造1家,蔬菜加工1家,采盐1家,天然气生产与供应业1家)。二、持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我站坚持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按照“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预防人为干扰机制,对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实施全过程管理,确保监测数据质量不断提高,严格执行全程序质量控制,严把数据审核关,持续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提高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依据我站《2024年仪器检定校准计划》和《2024年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按时完成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和期间核查工作,设备检定6台,校准31台,期间核查6台,均按计划完成,从核查的结果分析,所有仪器设备均在受控状态,本年度未出现由于设备的原因导致数据无效的现象。先后选派关键岗位人员到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跟班培训2人次。学习了技术、质量管理相关工作,借鉴市站好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提升了我站技术质量管理水平。3月份完成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针对内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完善了相关材料,及时纠正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计划完成了管理评审工作,保障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8月份完成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考核工作,10人取得118项次考核持证。根据我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程序,制定了2024年人员培训计划,共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15次,其中内部培训6次,主要学习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等相关要求、《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以及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参加省生态环境厅、省质量认证认可协会、榆林市生态环境局、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等组织的生态环境大讲堂、监测技术大讲堂、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区域和产业经济转型对检验检测发展的重大影响与发展趋势、2024年榆林市社会环境检测机构质量管理提升培训、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工作培训、2024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线上线下培训9次,实现参加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全覆盖。通过培训,专业技术人员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环境监测领域内的知识,弥补了业务方面的短板,丰富了站内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站内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率、高标准的完成。今年,我站选派王思同志参加全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大比武,荣获辐射应急专项个人三等奖,并代表陕西省选派参加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大比武。三、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能力不足。主要有: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专业技术水平存在局限性;现有人员知识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二是县级监测事权委托业务经费不足。我站通过资质认定具备监测能力的项目全部自己完成,其他项目均需分包或者委托。三是现有监测业务用车老旧,存在安全隐患,不能高效开展监测执法联动、应急等工作。四、整改措施1、继续申请解决人员编制问题,调整人才机构。2、积极申请经费支持,补充短缺的仪器设备和资质。3、积极申请协调,更换监测用车。五、2025年工作计划一是推进监测任务有序开展。按照年度监测要点及监测方案,确保年度监测任务全面开展,全面落实。二是提升监测队伍素质建设。继续优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调整人才结构,建设适应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的铁军先锋队。三是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一方面确保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同时要继续优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调整人才结构,建设适应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四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继续查漏补缺,积极申请经费支持,补充短缺的仪器设备和资质;更新现有监测业务车辆,满足安全、快速用车需求。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认证证书,证书编号:222712056015,有效期至2028年04月18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