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西安市市级单位政府采购中心)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提供平台及管理服务。公共资源交易场所及电子化平台建设、管理·保证金专户设立、登记·公共资源交易进场登记、信息发布、结果公示·交易专家库建设、维护·专家评审活动记录·交易资料存档备案、查询服务·交易数据库建设、维护 |
住所 |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景路(中段)16号白桦林国际B座1-11层 |
法定代表人 |
李积文 |
开办资金 |
188万元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资产损益情况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3062.18万元 |
1643.38万元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7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部署,以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强化制度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为重点,持续推进建设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阳光交易平台,有效吸引各地市场主体参与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为服务西安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年累计完成交易项目3615项,总交易金额1779.89亿元。一、业务开展情况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2024年公共资源交易和招投标工作要点》任务清单,积极推进“应进必进”,拓展交易平台覆盖范围,完成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处置和行政执法罚没资产处置的系统建设、交易流程、公告发布以及资料清单等制度规范建设工作,并持续推进项目进场交易。积极拓展资产类项目进场范围,顺利完成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及车位租赁权、国有企业厂房及车位交易等类别项目进场交易。产股权交易完成3宗,成交金额3457.33万元;实物资产交易完成64宗,成交金额5560.16万元,溢价率10.03%;行政执法罚没资产交易完成1宗,成交金额596.58万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完成193宗,挂牌价629.94亿元,成交价641.38亿元,溢价率1.82%。(二)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智慧平台建设。一是全面实施“不见面”开标。在全市房建市政、交通、水利工程项目领域全面实施电子化交易,打破空间、时间限制,通过“线下不见面、线上面对面”的交易新模式组织项目开标,不见面开标率达100%,显著提升了招投标活动效率,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参与成本。2024年开展不见面开标2987场次,不见面开标率已达100%,减少投标人往返约8万人次,节约交易成本约1亿元;二是大力推广电子保函应用。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将电子保函系统纳入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为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数据通道,与23家保函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申请、核准、支付、开具、使用的全流程电子化服务,实现保证金缴纳操作简便、出函速度快、在线可验真、交易安全,减少投标企业沉淀资金,极大减轻投标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大幅提高招投标效率。2024年共开具8766笔电子保函,担保率达90%,为企业释放资金8.08亿元。三是积极推行合同网签。在全国率先开发交易合同网签系统,支持合同在线签署、合同管理、合同存证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由“企业跑腿”转变为“信息跑路”,实现企业签订合同“不见面、零距离、零跑腿”,合同签署时长由平均30天缩短至10天。通过全面实施合同网签,系统自动公开合同订立信息,有力杜绝阴阳合同等违规现象,接受社会监督。2024年共有324个工程项目完成网签,涉及金额162.04亿元,提升了交易活动的便利性。(三)加强制度建设,持续提升交易服务标准化水平。编辑《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政策法规汇编》(上中下三册),收录国家、省、市公共资源交易政策法规200余项;编制《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试行)》、《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保密工作制度》等办法,不断全面梳理、更新完善中心制度并汇编成册,形成《单位规章制度汇编》,交易服务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四)创新交易服务模式,全面推进“阳光交易”。一是创新“暗标盲评”评审模式。在全国率先推出“暗标盲评”电子化评审系统,通过隐藏投标人信息、模块化生成评审内容、随机排列评审顺序等技术手段,改变固有的“专家看着企业名称打分”的模式,确保评审更加公正。2024年完成政府采购“暗标盲评”55场次,其中包括公安、交通、住建等单位金额较大的采购项目,受到采购单位、投标人、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二是常态化实施远程异地评标。主办第三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工作交流会,与13个省市的45家交易中心合作共建,跨省异地随机抽取评审专家,实行“区域隔离、远程协同”远程异地评标新模式。2024年组织开展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154场;三是探索实施分散席位制评标。突破“一标一室”传统集中评标模式,大力推进席位制分散评标模式改革,实现每个项目的评标专家由专家库随机抽取,随机交叉分配至评标席位,评标专家通过电子评标系统进行评标,在线沟通,评标过程同步打分、电子签章,有效防止评标专家相互干扰、暗示诱导、串通评标,评标工作更加客观公正。(五)勇于创新突破,打造西安品牌。我市以“数字+招投标”营造公平便利公共资源交易环境的典型做法,取得显著成效并广受认可。该做法被国务院督察组评为“2024年度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发现的有效做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被陕西省发改委评为“2024年度全省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此外,多项创新改革典型做法相继在《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等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需进一步深化党建、业务融合,抓好干部队伍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双提升。(二)需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学习,持续加强交易制度建设和内控体系完善。(三)需对标先进城市,加大创新力度,力争实现优化营商环境新突破。三、2025年工作打算持续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全面巩固和深化2024年已取得的改革创新成果,持续推进暗标评审、远程异地评标、电子保函、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综合金服平台、合同网签等在交易活动中的应用,采取在线培训等方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扩大应用数量和范围,推进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加强智慧化平台建设,打造全国首家移动交易中心。以“智慧交易”为抓手,持续拓展“数字+公共资源交易”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智慧移动交易系统功能,扩展移动交易项目范围,对接政府采购、产权报价、土地报价,实现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交易、国有产权交易等项目类型全覆盖至智慧移动交易,打造全国首家移动交易中心。深化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主动对接黄河流域区域合作伙伴,深化跨区域合作力度,建设黄河流域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形成西安都市圈为主、辐射黄河流域的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以务实创新举措打造西安公共资源交易品牌,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西安探索。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数字+招投标”营造公平便利公共资源交易环境的典型做法被国务院督察组评为“2024年度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发现的有效做法”;被陕西省发改委评为“2024年度全省营商环境典型案例”;被国务院国资委商业信用中心评为“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信用评价实施指南应用试点单位”;被评为“事业单位法人年报优秀单位”;业务二处党支部被评为市直机关“五星级”党支部;情景剧《岁月如歌》获“市直机关文艺作品征集”大赛一等奖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