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乡县龙池林场、西乡县国有苗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国有苗圃的管理与保护。业务范围: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保护、调查、环境监测、科学研究、森林资源培育、森林病虫害、火灾预防;花卉苗木培育。 | |
住所 | 西乡县樱花大道龙池林场综合楼 | |
法定代表人 | 李立 | |
开办资金 | 1966.9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乡县林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991.04万元 | 1839.2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4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4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资源保护工作持续加强。今年以来,我单位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狠抓资源环境保护不放松,全力投入保护区资源管护工作,截至目前林区无森林火灾、病虫害和破坏资源环境行为发生。1.加大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工作力度。将51.3万亩林区划定成18个管护责任片区,明确责任人,层层签订资源管护、森林防火合同,切实提升管护效果和防火能力,确保区内森林资源安全。采用固定样线与随机样线相结合的巡护方式,沿20条巡护路线开展日常巡护,重点做好森林火灾隐患和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排查行为。结合上级部门“森林督察”和“环保督察”工作要求,对保护区开展“拉网式”排查,通过执法检查,保护区内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了有力震慑。同时保护区接入8个森林防火监控语音提示播报视频至陕西省生态云感知系统,实现资源管理智能化。办公室每月对保护站开展考核工作,并利用生态卫士APP生成巡护路线监督四个保护站职工开展巡护打卡。全年在内区重点区域张贴600余幅标语,并设立防火检查站,极大地提升群众防火意识。2.扎实开展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将日常资源巡护和病虫害监测相结合,及时上报疑似树群疫病并快速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实地勘察,妥善处置保护区有害生物入侵和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制定病虫害防控方案,完成3000亩国有林区防控项目。通过宣传活动普及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参与度。3.积极开展国家重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作为监测站点,采用巡查与监测一体化模式,有效落实疫源疫病防控各项工作,同时按照巡护责任范围,在辖区科学划分野生动物监测区,切实把监测防控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畅通对上的报告渠道,要求测报人员一旦发现疫情及时向上报告,确保出现疫情时能够及时处理。强化宣教,增强防范意识。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知识,降低人兽共患病传播风险。落实专人按时登录国家重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App,及时填报监测信息。(二)项目建设开展情况。1.及时开展保护区二期总规编制报批工作。积极与各方沟通,完成二期总规和可研报告编制项目招标,配合开展调研,已通过省级评审,修订工作稳步进行。2.生态修复项目有序开展。结合保护区实际制定项目建设方案,组织施工人员开展植被恢复作业施工,完成424亩动物栖息地植被修复。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3.实施柳树镇马营村小丰国有林区森林防火通道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招投标,1.398公里道路建设和项目验收等工作,正处于审计阶段,该项目的实施大力改善该地区防火设施、为当地群众出行提供便利。4.开展国有林场管护站修缮项目。4月起修缮骆家坝管护站宿办楼和龙池管护站围墙,11月竣工,改善了保护站环境。5.开展国有林场经营方案编制项目。为进一步探索新时代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新机制,提高国有林场发展质量和保护水平,我单位完成《西乡县龙池林场森林经营方案》《西乡县龙池林场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6.其他项目开展情况。完成2024年中央财政森林修复项目施工、监理合同的签订、部分施工监督上报协调等工作。完成2024年国有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控申请、方案的制定、合同签订组织验收等工作。二、取得的主要效益。1.陕西米仓山保护区所管辖的54万亩森林资源,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保护与管理。全年未发生森林火灾,也未出现重大破坏资源环境的案件,林区秩序稳定、生态根基牢固,生态效益得到有效提升。2.中药材种植、烤烟产业以及中蜂养殖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拓宽了林区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生活水平,推动社区共建,促进林区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森林经济效益得到有效发挥。3.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工作有序推进。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和教育活动,不断强化社会各界及林区群众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保护区内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妥善保护。4.保护区良好且稳定的资源环境,以及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为我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本底资源支撑,提升我县知名度,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保护区的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基础设施短板制约保护效能。当前,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保护功能的充分发挥。科研、监测仪器设备匮乏,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设施不足,制约保护区保护功能发挥,影响相关工作开展。2.技术力量薄弱阻碍科研进展。陕西米仓山保护区是在原国有林场龙池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现有人员构成中,原国有林场职工和复退军人占比较大。虽有人员培训和人才引进,但专业科研人才与技术团队短缺,无法独立开展系统科研监测,科研进展缓慢。3.监测体系漏洞影响监管成效。保护区的监测体系存在不健全的问题,监测手段较为单一。现有的监测方式难以实现对保护区内资源环境的全区域有效覆盖与实时动态监管,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资源环境的变化情况,不利于对潜在的生态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和处置。(二)改进措施。1.多元筹资,强化物资保障。持续强化保护区、林场建设项目资金的争取工作,拓展资金筹集的多元渠道。积极寻求上级财政的专项支持,充分调动社会公益资金的参与积极性,探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模式以吸引合作资金注入。运用筹集所得资金,系统补充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关键领域的物资储备,提升应对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2.深化人才战略,提升管理效能。进一步加大干部职工培训力度并优化人才引进策略。建立常态化的干部职工业务技能培训机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多样化方式,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管理素养和业务实操能力。以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保护区综合管理水平迈向新高度。3.健全监测体系,创新监管模式。全力构建完备、高效的保护区科研监测系统。引入无人机遥感、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监测的高精度、广覆盖与实时动态化。同时,深入研究并借鉴其他先进保护区的成熟管理经验,优化监测与管理模式。4.持续争资立项,推动全面建设。持之以恒地推进资金争取工作,精心策划并积极申报各类生态保护项目。借助项目实施契机,全面改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更新升级科研和监测仪器设备。以充足的资金投入为强劲动力,驱动保护区在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等多个领域协同创新发展,实现保护区的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筑牢资源保护防线。1.强化宣传与监测。利用多种渠道宣传资源保护和防火知识,增加巡护频次,借助新技术实现全方位实时监测。2.打击违法行为。融合日常巡护、督查与“森林督察”,精准排查破坏行为,联合公安严厉打击。3.防控生物灾害。完善监测网络,加强对森林病虫害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二)推进科研科普宣教工作。1.深耕科研监测。加大投入,组建多学科团队,围绕关键领域开展研究,为资源保护利用提供支撑。2.建设科普基地。创新形式打造特色基地,开展丰富活动,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三)推动生态项目实施。1.高效执行项目。严格依方案施工,加强监督管理,保障项目高质量完成。2.发挥项目效能。依托项目开展人员培训和科研监测,提升保护区管理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