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眉县横渠镇青化初级中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初中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初中学历教育。 | |
住所 | 眉县横渠镇青化村 | |
法定代表人 | 赵天祥 | |
开办资金 | 47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眉县教育体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76.01万元 | 577.41万元 | |
网上名称 | 眉县横渠镇青化初级中学.公益 | 从业人数 4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单位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坚持正确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丰富德育载体,聚力培养时代新人。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省+激励”为工作原则,按照“面向全体,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学生守则》为抓手,积极开展特色德育工作,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强化行为习惯教育。坚持以“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感恩教育,厚积做人底色;理想教育,激活学生梦想”为核心,序列化开展励志主题教育,持续激发学生奋进激情。二是构建“五育”评价体系。积极改革学生评价机制,以“五育”为主要内容,坚持定期隆重评选表彰“校园之星”,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努力营造“五育”并举、人人思进的浓厚氛围。三是开展“塑形铸魂”教育。通过“优秀中学生核心素养”识记比赛、规范“五姿”训练、两操提质竞赛等,常态化开展“塑形铸魂”系列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学则有质,动则有品”的行为准则。四是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精心实施“四个一”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吃苦、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定期组织校园文艺汇演、合唱比赛、心理健康讲座和各类体育竞赛等,积极发挥活动育人、仪式育人的作用。五是发挥自主管理效能。以纪律和学习为重点内容,成立学生自主管理机构,不断探索完善“学生自主管理”运行模式,着力培养“自信、自律、自强、积极、担当、奋进”的新时代阳光少年。(三)积极落实“双减”,提高“五项管理”实效。严格执行“双减”工作和“五项管理”的文件精神,以“作业革命”推进、“课后服务”实施、“三个课堂”建设为切入点,以强化课堂教学为主旨,精心设计课后服务项目和内容,切实把落实“双减”要求和做实“五项管理”作为“减负提质”的有效抓手。一是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利用《致家长一封信》《告家长书》、微信公众号推送、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准确了解政策,凝聚家校合力,夯实政策落实基础。二是扎实落实“五育并举”。把“作业革命”和课后服务作为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的突破口,扎实落实,持续研究,不断优化,努力处理好“减负”和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和谐关系,持续加强艺术教育和学科思政教育,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了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活动和全员阅读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三是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按照“传承+创新”“实效加特色”的思路,积极推进“阳光课堂”教学改革,扎实落实“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工作理念和扎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三大核心要义的教学理念,不断细化课堂优化策略,大力开展学法指导研究和培养,努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从源头减轻学生负担。四是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坚持立德树人鲜明导向,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立足张扬学生个性,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社团,精心组织差异性学习活动和丰富多样的校园主题活动,努力提高延时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学校育人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四)狠抓教师培养,厚积校本内生实力。我校一直把教师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奠基工程,着力培养与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不断提升教师成长内驱力,持续激发教师成长的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一是专业引领,赋能成长。坚持每年召开教师专业发展大会,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引导教师勤反思、勤钻研,驱动自我潜能,大力营造“讲业务、比进步”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二是同伴互助,汲取力量。精心组织“结对帮扶”,明确导师“帮思想、帮师德、帮业务、帮质量”四大任务,力争实现“一年成熟、三年校内骨干、五年县级有位”的成长目标。三是深耕教研,聚力提质。坚持大教研例会和学科组教研活动相结合。通过集中聆听专家讲座、观看名师示教、组织教学实录研讨、专业能力比武等方式,不断增强教研实效。四是刚柔并济,凝聚合力。坚持以“拼搏奋进青中人,和谐幸福新团队”为思想统领,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结合,工作帮助与生活关怀齐发力,积极组织文艺、体育、团建等活动,暖人心、聚人气、强斗志,狠抓团队建设,厚积发展实力。(五)坚持底线思维,筑牢安全稳定防线。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多方联动、分级管理”和物防、人防、技防协同推进的原则,持续巩固省级平安校园创建成果,全力确保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一是优化设施。开源节流,持续加大安全管理投入,先后安装了教室监控、添置灭火器安保器材、加装洗手池、加高学生宿舍和教学楼护栏、给教学楼四楼加装安全门、为教室配备消毒车、给餐厅宿舍安装消毒灯等,学校安保硬件条件全面改善。二是精准排查。坚持安全工作逢会必讲、逢查必看,值班领导每天例行检查,领导班子每周重点抽查,每月全面排查,定期集中治理,努力在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三是精细实施。严格落实“351”安全教育制度(每天晨会后3分钟安全教育,每周离校前5分钟安全教育,每次休假一份安全“温馨提示”或《致家长一封信》),进一步巩固提升了省级平安校园创建成果,近年来学校平安稳定。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学校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在“办好群众家门口学校”的总目标引领下,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平安校园、宝鸡市“高效课堂改革五星级”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示范校、五个校园建设(文化校园、生态校园、阳光校园、健康校园、安全校园)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七化同步”示范学校、教育扶贫先进单位、基层单位目标任务考核优秀单位、教育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等殊荣,2022年12月顺利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校验收。以908分高分、A级等次顺利通过了县级第四轮“学校高质量发展”督导评估。学校被授予县级“作业革命示范校”、眉县“阅读新时代·经典伴成长”优秀组织单位。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队伍建设任重道远。新入职教师比例较大,特别是教学一线教师中近年分配大学生占到60%以上,教育教学经验不足,骨干体系建设仍须加力。(2)内涵发展有待提高。学校在开放办学、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紧密融合等方面挖掘不深,文化传承与特色锻造等方面凝练不足,内涵建设成效有待提升。(二)改进措施1.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各处室要明确职责、理顺思路、尽职尽责、相互配合、加强管理,进一步减少和杜绝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纪律中的随意性,增强教师的纪律性、严肃性,督促教师在业务学习和能力提升方面有更大进步。2.德育工作要进一步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具体生动的事例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正面引导、树立榜样,让学生有目标、有标准;还要强调教师群体在学生行为习惯中的示范作用,教师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学生做表率,体现全员育人。四、2025年工作计划2025年,我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贯彻落实“双减”、五项管理政策为关键,以“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为统领,紧紧围绕“擦亮青中品牌,再铸青中辉煌”总目标,突出“党建、安全、减负、提质、特色”五大重点,深入推进“党建工作提升、有效德育提质、课堂教学改革、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阳光学生培养、校园文化提升”六大工程,积极践行“育阳光少年,成精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全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初中。1.以县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为统领,突出“党建、安全、减负、提质、特色”五大重点,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2.持续巩固“五个校园”创建成果,在学校师资、文化、课改、德育等方面添措施上实招,进一步提升内涵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3.深入落实“双减”及五项管理政策,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学校“减负提质”的有效举措,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健全“阳光德育”评价体系,提炼有效德育的模式与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扎实开展“阳光教师”培养工程,全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围绕“德高艺馨”目标,不断壮大学校骨干教师队伍。6.聚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做好各类资助、控辍保学、留守儿童帮扶等工作,狠抓校园安全管理和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各项工作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资质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