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横山区第三中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初中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初中学历教育。 | |
住所 | 榆林市横山区西沙 | |
法定代表人 | 李华 | |
开办资金 | 15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652.83万元 | 1570.9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横山区第三中学.公益 | 从业人数 5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单位在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党建领航,助推学校前行。学校全力强化党建引领,完善治理体系。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按照集体领导原则决策“三重一大”事项,校长统筹工作。推进制度建设,实施“双培养”打造“四强”党组织。书记带头学新理论,开展清廉建设。创新党建模式,融入育人等工作,宣传党史,营造风清气正校园环境。(二)深耕“双减”,精筑教学管理根基。1.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把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视为重中之重,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全力促使学校管理在各个层面实现制度化、精细化与规范化。以“双减”政策为关键切入点,全面深入落实“五项管理”。为给学生营造健康合理的学习成长环境,学校制定一系列详尽且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制度。在作业管理上,明确各学科作业时长与难度,要求教师依据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认真批改学生作业,不仅关注答题正误,还注重学习方法与思维引导。教务处多次全面细致检查作业,从布置内容、批改方式到反馈情况严格把关,去年9月,学校凭借扎实工作和出色成果,成功通过榆林市“作业管理示范学校”考核。同时,严格按课程标准开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教师依课表精心授课,为教学有序开展筑牢基础,让学生接受全面系统教育。2.教学实践多样化。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切实落实“一三五”高效教学模式,即课堂前10分钟学生自主预习,随后30分钟小组合作探究,最后5分钟总结归纳与知识巩固。备课采用个人与集体备课结合,学科组每周三固定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方法及问题解决方案,深入学习新课标并融入教学。教务处定期检查备课质量。针对新教师多的情况,开展新任教师培训、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资深教师分享经验、传授技巧,公开课和示范课让新教师学习优秀教学方法与课堂管理经验。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评选活动,助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此外,丰富课后服务形式,成立21个涵盖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社团,聘用校外专业教师引入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如陕北剪纸、民歌等。完善社团实施方案与考核办法,社团活动成果丰硕,学生作品在教学楼道展示且在区级竞赛多次获奖。学校积极拓展实践活动,组织八年级学生赴清涧红色研学,到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文艺汇演,举办科普进校园活动,与神木市十一中学开展扶智交流,参加共同体“思政课大练兵”并获奖,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3.教师发展成效化。依据区教体局通知,学校组织全体学科教师参加新教材培训,邀请教材编写专家详细解读,助力教师理解教材内容与编写意图。学科组组织学习新课标并撰写心得,在教研活动中增设自主学习环节,促使多数教师将新课标知识灵活应用于教学。学校重视教师培训与教研教改,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类竞赛。过去一年,多位教师荣获区级教学能手、班主任技能大赛奖等,多个课题结题,众多教师在各类比赛获奖,有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人才保障。(三)德育安保协同,打造平安乐校。1.强化校园安全保障。学校将安全工作置于重点,纳入党建日程。抓实安全预防、教育、监管、评价四个环节,大力推行“13530”安全新教育模式,即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放学前3分钟、每月最后一节课5分钟、每学期开学和放假前30分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提升学校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定期组织校园及周边涉黑涉恶线索排查,成立专门小组深入排查,及时化解学生矛盾,消除安全隐患。德育处多次开展隐患排查与整改,定期检查校园设施设备、消防器材,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值周教师和值日领导强化重点时段、区域检查,如学生上下学、课间休息,楼梯口、操场等重点区域。修订应急预案,针对火灾、地震、突发疾病等制定详细应对措施,加强体育课、实验课管理,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多次组织安全应急演练与主题班会,开展法治教育活动,邀请交警、法官到校举办交通安全、法制专题讲座。2.关注师生健康管理。严格按要求对学生进行体温检测、视力检查与年度体检,专人负责体温检测,定期检查视力并建立档案,及时干预视力下降学生,每年组织全面体检。对后勤和安保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与健康体检,确保其具备良好的健康状况与服务意识。邀请专家开展近视防控、过敏性鼻炎预防等专题讲座,提升师生健康知识水平,保障师生身体健康。3.推进德育活动开展。大力推行“至善德育”模式,从情智、理想信念等八个方面加强学生管理。班主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与自我管理能力,构建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定期开展“缔造完美教室”评比活动。每年定期高标准举办“三节一会”,即校园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和运动会,提前制定详细方案,准备齐全材料,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充分锻炼提升。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情况:在过去的工作中,学校多管齐下,在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教育竞争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成果斐然。学校在教育质量提升方面成绩卓著,在政府年终考核、团委工作、普法、“双减”“五项管理”等多领域获得主管部门认可与奖励。荣获“2024年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通过创新党建模式,推进“党建+育人”“党建+教学”等工作,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学生在知识文化、思想行为、身体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在区级比赛中多次获奖,为社会培育了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校园管理优化升级,保障有力。学校狠抓安全与德育工作,创新“至善德育”模式,减少青少年不良行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加强隐患排查与应急演练,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吸引更多优秀生源,促进教育资源良性流动。同时,强化学校运行管理,营造良好工作与文化氛围,促进“立德树人”成果落地,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三)后勤保障精准到位,成效显著。在后勤服务与资产管理上,学校合理规划收支预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压缩“三公”经费,降低办公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明厨亮灶工程,加强灶务管理,提升社会满意度,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四)课后服务与社团活动带来显著经济减负效益。学校课后服务与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家长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减负效益。课后服务期间,学校安排教师为学生进行作业辅导,涵盖各学科知识要点,让学生在学校就能高效完成作业,家长无需再花钱为孩子请校外作业辅导人员,有效避免了相关费用支出。三、存在的问题。(一)硬件受限。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占地面积小,导致校园场地、部室等硬件条件存在短板。校园内人车无法分流,师生活动空间与车辆通行区域相互交织,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学校规模受限,导致学位紧张。每年秋季小学六年级毕业升学时,学校只能优先保障服务区内学生的就读,进城务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则难以妥善解决。(二)师资薄弱。教师队伍呈现出稳定性欠佳、新任教师占比较高的态势。部分新入职教师因教学经验匮乏,在学生身心素养培育、德育思想塑造以及学习能力提升等关键层面存在短板,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强化。四、整改措施:(一)学校紧紧把握政策导向,争取办学资源。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背景下,相关政策对学校硬件设施和学位供给有明确要求,学校当前的场地、班额等问题与政策目标差距明显。学校牢牢抓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一契机,已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如实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了存在的校园场地狭小、人车难以分流、招生班额受限等困难。上报后,学校与主管部门进行了多轮深入研讨与意见交换,上级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目前正在积极规划、拟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后续将依据实际情况稳步推进校园场地改造、优化人车分流方案、增加学位供给等工作的落实。(二)大力开展青蓝结对工程,促进教师成长。学校利用内部资源,制定以老带新方案,发挥学科组优势,培养青年教师。发挥集体备课力量,储备学科资料。既要注重培养年轻教师,又要加强教学研究资源储备。坚持巩固“一三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将大力实施一系列举措,致力于提升师德建设层次,优化管理艺术,全方位提高教师素养,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在教育教学管理层面,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全面强化管理力度,显著提升管理效能,保障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同时,全力推动教研水平提升,积极组织各类教研活动,扎实落实“以教促改、以研促教”,切实增强教学与研究的协同互促效应,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学生德育管理方面,坚持“德育为先、智育提能”的育人理念,全方位加强德育工作,丰富德育活动形式,创新德育工作方法,精心培育新时代合格中学生。(二)推进整改落实,助力教育均衡。学校将以坚定的信念、切实的行动全力推进各项整改措施。从校园环境改善到教学资源优化,从师资队伍建设到教育教学管理提升,关注教育的每一处细节,努力让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发力点。积极响应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号召,主动作为,以扎实的工作成效为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食品经营许可证:许可证编号JY36108230078586。有效期:2023年3月3日至2028年3月2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