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校在榆林市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升学校管理能力。1.深入学习并广泛宣传党的会议精神。通过全员覆盖的主题教育,将党的会议精神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系列解读。结合各学科专业知识,将党的会议精神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中。2.全面夯实党建日常工作。常态化落实了校长、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各项机制。持续完善学校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争创教体系统党建示范点。落实了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扎实开展党员先锋岗示范岗建设,推进党的组织原则深入到领导、党员和教职工的心灵。(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1.全面抓实“三个课堂”。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以“语文主题学习”和“新教育”实验为抓手,深入推进“课堂革命”,开展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互动式学习,构筑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适合学生成长特征的新时代理想课堂。不断拓展基于课后服务的“第二课堂”,深入挖掘学校现有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实现所有学生全员参与。常态化开展“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活动,检验学生素质教育成果,为全体师生提供了锻炼能力、展示个性魅力的大舞台。积极开发学校周边资源,加强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丰富“第三课堂”课程载体。通过远足、劳作、野炊等不同实践体验,增强学生感受,丰富学生阅历,磨砺学生意志,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完善育人体系。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景点、博物馆、科技馆、社区等研学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科技体验、志愿服务等研学实践活动。2.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实现了新媒体教学活动常态化,开展校内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大赛,组织教师参与了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微课、优课、精品课、创新课堂、微电影、信息素养提升实践等各类信息化评选活动。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拓宽教育教学平台。进一步规范了实验教学要求,实验开出率达100%。组织开展了自制教具、学具评选活动和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了区、市级教育信息化课题立项申报工作,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教育数字信息化建设水平。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把师德师风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加强教师信用体系和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承诺、自查和负面清单制度;落实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坚持对违反师德行为“零容忍”。根据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修订完善了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实现了教师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整体提升。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共同体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全面完成了“国培”、“省培”计划和中省市区组织的校长、教师培训任务。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了教师培训方案,增强了自觉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三)夯实立德树人根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1.注重德育管理的实效性。通过探索德育工作途径,推动德育管理责任明确化、具体化,确保德育管理过程精细化、规范化,推进德育活动组织序列化、课程化。举办了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展示活动,加强思政课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进课堂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和法律知识,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和懂法水平。开展了家校共建活动,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深化教育科研工作。基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升级的需要,开展了校本研修和考核评估工作,全面落实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特色化、个性化,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完善了课题管理制度,增强了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使教师全方位去领会新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及具体修订内容,增强了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足了体育课课时,安排学生课间操和大课间活动,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落到了实处,每位学生熟练掌握了一项体育锻炼技能。举办了运动会,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强健学生体魄。推进了缤纷社团活动课程化、特色化,提升活动质量,举办了社团展示和社团活动课程化成果展示评选活动,开展了腰鼓、民歌、剪纸、刺绣、烹饪等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举办了校园艺术节文艺晚会、诗歌朗诵比赛、红星照耀中国红书推荐活动、国庆红歌比赛,全面展示了学生艺术教育成果。举办了读书节,加强课后读物管理,让学生爱读书,读好书,营造书香校园。扎实开展了近视眼防控工作、学生健廉体检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坚持“五育”并举,加强了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落实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课时,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自觉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增强中华文化和语言的自豪感。4.推动“双减”政策提质增效。持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推动“双减”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五项管理”制度,确保具体细则或办法执行到位。教师备课、上课、改作和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扎实有序有效开展,教师教案备写适用性强,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作业符合“双减”要求,批改认真,有激励性语言,注重过程管理,教学检查工作认真,有记录、有分析,有评价、有总结。加强学校作业管理和学生作业设计,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长不超90分钟,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三)持续优化育人环境,提供优质教育服务。1.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阳光招生均衡编班”,严格执行均衡编班制度,落实消除大班额。严格学籍管理,杜绝人籍分离现象。积极配合责任督学开展督导评估工作,专题研究责任督学的反馈意见并全面整改,全力推动了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达标创建工作。2.不断规范后勤保障工作。建立健全了财务制度,严格规范财务行为,合理编制预算,并严格执行。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截留、套取资金和虚列开支等问题。完善健全了师生两灶机构、制度,确保厨房卫生干净整洁,操作规范,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强化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无食品安全事故。3.继续筑牢安全维稳屏障。进一步细化了校园公共卫生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充足做好卫生防控条件保障。持续提升“四防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推行“13530”安全教育模式,开展主题应急演练活动,建立教职工安全应急培训机制,提高了校园安全“四个100%”建设管理水平。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一)经济效益。学校通过合理规划财政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在教学设施采购上,经过严谨的市场调研与成本核算,购入性价比高的设备,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节约了开支。另外,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水电等能耗费用明显降低,保障学校持续稳定运行。(二)社会效益。1.人才培养:秉持教育初心,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毕业生。学生在升学考试中成绩优异,不少学子考入重点高中,为高一级学府输送优质生源,提升了区域教育竞争力。在全区中考、统考中名利前茅,毕业班升学率达80%以上。被区委、区政府授予2024年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2.社会服务: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环保宣传、关爱孤寡老人等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也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开展教育扶贫,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资助与辅导,助力教育公平。3.文化传承:通过举办文化节、科技节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为区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与好评。三、存在的问题:1.教师流动性大,波及教育教学及队伍建设;2.教学房屋有渗漏现象,造成部分设备不能正常使用;3.供暖管道及散热片陈旧,导致供暖温度低和资源浪费。四、整改措施:1.强化青年教师培训机制,使其快速成长;2.积极与主管部门对接,处理房屋渗漏问题;3.向上级部门申请更换供暖附属设施。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持续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针对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全体学生,分层分类精准施策,一体推动党的最新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2.完成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3.大力开展“双减”和“五项管理”的宣传工作,提高家长对“双减”“五项管理”工作的知晓和认可率,坚决巩固拓展“双减”成效。4.完善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落实“一线两图三台账”。强化预警预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交通事故、溺水溺亡,吸毒涉毒等问题,及时防范,防止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