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洋县> 洋县地质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中心(洋县移民搬迁服务中心)

洋县地质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中心(洋县移民搬迁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25 10:43
单位名称 洋县地质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中心(洋县移民搬迁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耕地动态平衡。业务范围:负责全县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和治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整治;避灾搬迁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住所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武康路87号
法定代表人 刘义俊
开办资金 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财政拨款
举办单位 洋县自然资源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005.46万元 657.02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度,洋县地质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中心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4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移民搬迁方面1.按照市局统一安排部署,有序推进避险安居搬迁工作。市上2024年下达洋县避险安居搬迁任务479户,截至2024年9月底完成了495户1611人的搬迁任务,超额完成了16户。开展新增地质灾害搬迁对象调查摸底工作,并在全市地质灾害信息平台进行了标注。2.持续抓好磨子桥、李家村、长乐苑(50平方米)三个县级移民点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对出现的矛盾纠纷险情,及时予以化解处理。3.积极督促镇(街道)做好全县34个易地扶贫搬迁和“十二五”陕南移民搬迁、“十三五”同步搬迁安置点审计结算及收尾工作。4.做好磨子桥、李家村移民新区剩余柴房车库和门面房的有序出售、出租工作。5.完成了三产融合项目洋县李家村电子产业孵化园改造工程、洋县创业示范园配套工程及磨子桥产业孵化园厂房改造工程的初步验收和审计决算工作。(二)地质灾害防治方面1.及时编制预案,全面安排部署。及时编制印发了洋县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各镇(街道)同步编制发布了镇(街道)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防治重点、防治任务和防治措施,压实了地质灾害防治镇(街道)属地责任和行业部门责任。2.开展汛前排查,源头管控风险。结合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全面核查研判风险,加强源头管控。在5月底前完成16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培训演练,参演人数6071人,发放宣传资料8323份;在6月底前完成499处风险区的宣传培训演练任务。全县隐患点+风险区宣传培训演练达到全覆盖。3.落实双控措施,完善防控体系。组织技术单位对885处地质灾害风险区及沟口图斑进行了现场核查,落实了499处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责任,其中:极高23处、高84处、中392处,占风险区总数的62.37%,共威胁1930户7041人9946间房屋,建立了管控清单、转移避险人员清单和“防抢撤预案”。同时建立了县、镇(街道)、村(社区)、监测人(巡查员)4级责任体系,落实了“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措施,动态更新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4.强化隐患监测,及时预警信息。组织设备供应商定期对监测设备在线情况进行了排查维护,不断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强化了“人防+技防”融合,做好监测预警信息处置和现场核查工作,切实提升了隐患点监测预警能力。同时联合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发布多起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5.加强值班值守,健全应急队伍。从4月15日开始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及时上传下达灾情险情和防灾部署要求,确保信息畅通。平战结合技术支撑队伍全部就位,必要的地质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全部就绪,确保发生突发地质灾害能够迅速投入救援。6.加快项目建设,完善防治体系。一是2024年防治体系2个综合治理项目:金水镇老蛙山滑坡、槐树关镇陈家半坡滑坡专项勘查项目,已完成专项勘查并已验收。二是2023年增发国债2个地质灾害项目:溢水镇夏时节滑坡治理工程和金水镇岭湾滑坡治理工程已完成初验,正在进行审计。(三)土地开发利用方面1.补充耕地情况。2024年市局下达我县新增耕地任务1200亩,结转2023年未入库任务2900亩,2024年新增耕地总任务4100亩。近两年先后立项占补平衡项目四批,面积5521亩,已实施37个4267亩,市局已验收18个项目1129亩,在建项目19个1800亩。2.旱改水项目建设情况。旱改水报备任务1150亩,现阶段已完成三个项目1330亩土地平整工程,其中纸坊街道办西岭村930亩;龙亭镇长岭村、方程村旱改水项目400亩。待2025年种植水稻后申请验收。3.粮食产能报备情况。粮食产能报备任务176万,已完成42万公斤。4.承诺举证旱改水项目情况。我县涉及11个项目3650亩。已完成承诺举证旱改水1530亩。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通过开展避险安居搬迁工作,解决了群众因住房不安全、交通不便利、饮水困难等方面原因造成的贫困问题,改善了贫困群众生存条件;极大地方便了搬迁群众就近就医、就学;促进了安置点周边特色产业发展;拓宽了搬迁群众就业渠道;促进了迁出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2.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了群众防灾避灾救灾意识,减少了灾害发生后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降低了地质灾害对基础设施的破坏程度,确保了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有效保护了土地和水资源,维护了生态环境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治理服务也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需求,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3.通过开展占补平衡工作,保障了国家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过度开垦土地,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保障了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奠定基础。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通过对中心全年来工作进行梳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补充耕地方面存在问题。1.占补平衡后备资源严重匮乏;2.部分项目镇村配合不到位;3.占补平衡项目实施和管护难度较大。改进措施:1.继续挖掘后备资源潜力,按照立项标准,再立项一批;2.在项目规划设计环节,多听取镇村干部群众合理建议,注重项目施工前的政策宣传、沟通协调工作;3.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对已入库新增耕地项目地块持续跟踪检查,确保耕种到位。(二)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存在问题。1.风险区预警级别判定精准度不够;2.镇、村干部对双控工作认识程度不够,存在畏难情绪;3.巡查员巡排查不到位。改进措施:1.加强监测预警设备巡查维护,做好监测预警信息处置和现场核查工作,切实提升风险区、隐患点监测预警精准度;2.加强镇村干部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力度,层层夯实责任;3.持续加强对监测员和巡查员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督促做好日常巡排查。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移民搬迁方面1.常态化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确保符合搬迁条件的户成熟一户安置一户,应搬尽搬,不落一户。2.认真学习陕西省避灾搬迁信息化管理系统,指导镇(街道)熟练操作,做好信息系统日常管理和维护。3.搞好债务化解,继续做好磨子桥、李家村移民新区柴房、车库及门面房出售、出租工作,并搞好社区工厂用房清算工作。4.继续做好磨子桥、李家村、长乐苑三个移民点的日常管理工作。5.继续做好舆情稳控和信访回复工作。(二)地质灾害防治方面1.加强风险区管控,抓好培训演练落实。根据双控工作实施方案,抓好480处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工作。进一步完善管控清单、转移避险人员清单和“防抢撤预案”,在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数据库及时予以动态更新。同时要求各镇(街道)广泛动员群众,确保在2025年按期全面完成培训演练任务。2.强化监测预警设备管理。对辖区监测预警设备进行全面巡检维护,坚持每周在自动化监测群通报全县监测预警设备运行情况,对长期离线设备限期落实整改,确保设备在线率达到99%以上。强化“人防+技防”融合,做好监测预警信息处置和现场核查工作,切实提升隐患点监测预警能力。目前洋县监测设备均在维护期内,对即将满3年维护期的设备,我局将积极争取落实运维资金。3.推进落实地灾治理项目建设。一是做好2023年以前防治项目收尾,加快治理工程审计。二是加快2025年防治体系项目推进,确保及时完成治理工程建设任务。(三)土地开发利用方面1.加强与相关部门和镇办配合。切实履行职责,按照国家对占补平衡工作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扎实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治项目外围施工环境保障工作。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组织设计机构多听取镇、村合理建议,在设计规范标准要求内,合理规划项目区道路、渠道的布设,提高群众耕种积极性。在项目施工阶段,注重项目施工前的沟通协调工作,加强宣传,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对于存在问题的地块多沟通、勤跑路,力争化解矛盾于微末。2.大力推进项目实施进度。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对于已验收的项目,高质量完成地块耕种及举证工作,早日完成项目变更调查工作。3.加强监测与后期管护。对在建项目,复耕一个地块在种植季节及时种植一个地块,定期监测,对出苗率不高的地块及时补种、追肥。同时,做好已入库的新增耕地后期管护工作,在粮食种植季节逐地块对耕种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入库范围全部种植粮食作物,不发生撂荒现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