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铜川市王益区文化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化宣传、文艺活动组织;相关培训,业务创作;授权管理区、乡文化市场;村级文化室业务指导;群众众文艺理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收集整理与保护 | |
住所 | 铜川市王益区七一路15号 | |
法定代表人 | 吕运朋 | |
开办资金 | 443.8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铜川市王益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铜川市王益区文物旅游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2.01万元 | 62.93万元 | |
网上名称 | 铜川市王益区文化馆.公益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王益区文化馆在局机关党组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切实加强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积极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推动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现将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业务开展情况(一)阵地建设展风采,文艺辅导“益万家”。王益区文化馆全面开放舞蹈活动室、书画展室、音乐活动室等一厅六室,为群众提供活动平台。今年以来,免费开放接待文艺爱好者1.6万余人次。组织业务干部对各镇办、村的业余团体进行免费业务辅导,受益群众680余人次。举办艺术普及培训讲座28次,服务群众1680余人次;举办线下书画展览5次,服务群众1575余人次。王益区文化馆积极探索总分馆制建设,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对王益区文化馆CD街舞分馆、百分百培训中心分馆、雅艺舞蹈体育学校分馆进行授牌,有序将社会力量纳入到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中。(二)惠民活动暖民心,王益文化“展新姿”。今年来,我馆精心组织举办文化活动83场次,服务群众4.5万余人次,其中:开展政府购买演出活动12场次(戏群进乡村6场次、乡村文化大舞台6场次),服务群众8430余人次;开展“三大品牌”文化惠民活动(周末大家乐群众歌会46场次,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社区文化大广场活动9场次,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乡村文化大舞台活动6场次,服务群众1200余人次。)开展节庆类活动12场次,服务群众9620余人次。与此同时,相继组织开展“大地欢歌幸福铜城”2024年陕西省群众文化节铜川分会场暨第31届消夏广场文化活动“川铜印象王益情怀”专场演出;王益区2024年百人少儿书画大赛及书画大赛作品展览;同时,精心组织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歌咏活动等,引导群众广泛传唱爱国歌曲,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力营造爱国奉献、团结奋进的浓厚社会氛围。(三)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春节期间,举办义兴燎疳祈福民俗活动1场次,服务群众810余人次;组织参加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祥龙献瑞铜川年社火巡街展演及区委区政府主办“祥龙献瑞‘益’同贺岁”王益区2024年社火巡游展演活动,梁家塬跑马、石坡舞狮等王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火巡游中大放异彩,为人民群众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6月5日,组织以“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的王益区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将展演及展示传习类非遗项目集中展示,让群众能够近距离的体验文化惠民的成果,参演群众300余人次,服务群众1200余人次;7月5日,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一步挖掘和整理王益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王益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会在王益区文化馆二楼会议室举行,共有8各项目参与评审。此次项目评审会的顺利召开,进一步加强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丰富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推荐8个项目参加市级非遗项目的申报。下一步,王益区文化馆将继续积极探索非遗保护利用工作新思路,加大非遗项目挖掘、加强传承平台搭建,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多媒介宣传,赋能文化“新活力”。一是做好宣传推广,全馆推广使用“王益融媒”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爱王益”等APP关注率100%,积极转发两馆微信公众号、融媒体发布的宣传信息,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今年来,我馆依托微信公众号发布文字、视频、展演等信息80余篇,全年线上服务浏览量达26659次。二是发挥线上服务阵地效能,对数字文化服务进行详细分类,包括文化活动、热点新闻、线上培训、艺术欣赏、非遗展示、通知公告、文化志愿者等9个栏目。自主摄录并制作培训讲座视频6期,开展线上书画展览3次。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原则,将文艺演出、品牌活动等文化活动数字化,为群众提供远程教学、场馆预约、培训报名、作品征集等服务,既方便了老年群体,也满足了中青年受众线上学习的需求,真正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二、社会经济效益今年来,我馆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乡村振兴、社会文明等内容说给群众听,演给群众看。全面展示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充分实现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是通过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开展舞蹈、音乐、书法等各类免费培训班,以及广场舞、文化流动服务下基层等系列艺术普及培训,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二是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义兴燎疳等活动展示、宣传和推广优秀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市场机遇;三是,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文化展览,提升了王益区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我区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还吸引了外地游客和投资者的关注,为我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存在问题2024年文化馆工作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文化活动形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难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需求。精品创作和形式创新不足,导致文化活动吸引力不强;二是服务覆盖面有限,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难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部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难度较大;三是设施与资源利用不足,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影响了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四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少专业的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艺术管理人才。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年龄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四、整改措施一是在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上下功夫,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策划实施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二是拓展服务覆盖面,将高质量文化活动延伸到基层,提高基层文化的活跃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新媒体等,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提高文化服务的便利性;三是完善设施建设,加大对文化馆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设施条件;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艺术管理人才。提高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五、2025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工作1、第六次文化馆评估的各项工作。2、文化馆建设。待区图书馆迁址后,在原馆址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布局,解决王益区文化馆服务空间不足问题,扩大免费开放空间。3、开展非遗项目申报辅导工作,积极申报省级非遗项目。4、完成第三批省级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任务。(二)开展活动及艺术普及工作1、开展三大品牌惠民演出、戏曲下乡及其它演出活动(社区文化大广场、乡村文化大舞台、周末大家乐、政府购买演出活动,送戏曲进乡村、进校园等活动)。2、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艺术培训、讲座25次,其中到乡镇(街道)文化馆分馆举办相关活动不少于2次;展览活动2场。3、开展非遗宣传、展览、进学校活动2次。4、加强传统文化的发掘和辅导工作。5、完善数字资源库服务内容。6、开展文化站、村(社区)文化中心业务工作辅导。7、总分馆制工作推进。8、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拟写一篇以上论文。(三)群众文艺团队建设1、召开王益区群众业余文艺团队联席会议2次。2、做好文化志愿者服务。(四)数字服务1、开展线上培训、讲座20场。2、开展线上展览2次。3、依托文化馆公众号发布文字、视频、展演信息。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1.2024年3月7日,荣获2023年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最佳单位。2.2024年3月,荣获2023年度铜川市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3.2024年12月,在“歌唱祖国心向党砥砺奋发向未来”庆元旦迎新年合唱展演活动中,荣获“优秀表演奖”。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