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河》杂志社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积极推动文学事业建设,为繁荣文学事业做贡献。编辑出版《延河》文学月刊及其延伸性文学类书品;设计、制作发布国内外期刊广告业务;组织举办、开展重大文学类社会公益事业及其活动。 | |
住所 | 西安市建国路83号 | |
法定代表人 | 阎延安 | |
开办资金 | 61.14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作家协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58.21万元 | 378.48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河 | 从业人数 1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延河》杂志社在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协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不断探索和实践新传媒时代原创纯文学刊物的转型之路,立足时代现场,密切关注国情国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及时调整策划与运作,围绕建设“文学大省”和“文学强省”目标,不断改革办刊模式,力推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发掘提携有潜力的中青年作家,致力将《延河》打造成为中国文学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延河》杂志2024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汇报如下:一、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坚守好文学的“魂脉”和“根脉”,致力于发掘有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的好作品。第一,将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摆在核心位置,不断深化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机制,优化意识形态管理能力。第二,制度建设方面,我刊不断修订完善《<延河>杂志“三审”制度》《<延河>杂志校对制度》《<延河>杂志社务管理制度》《<延河>杂志财务管理制度》及《<延河>杂志稿酬发放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制度健全、执行到位。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致力于发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好作品。二、坚守纯文学立场,坚持出精品、出人才的办刊理念,严把作品质量关,将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作为编刊的严格标准,圆满完成了全年的编辑出版任务。《延河》杂志始终坚守文学的规律,坚守纯文学立场,严把作品质量关的同时,兼顾传统与先锋,名家与新人,本土与国际,以大视野、大格局办特色大刊。2024年,《延河》杂志共发表作品650余篇(首),300余万字,多篇作品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长江文艺》《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读者》等重要期刊及国家级年度文选书系转载选用。其中2024年1期杨不易的小说《破茧》荣列《中篇小说选刊》2024年万众阅读佳作榜No.3;2024年7期的《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一文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部长的批示,被多家杂志转发、学习,引发现象级的讨论、研究热。三、敏锐感知时代之变,深入文学现场,有针对性地创办一系列专辑专号,聚焦文学新热点,引领文学新风尚,培育文学新势力。第一,随着新传媒时代的到来,在互联网条件下,全民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人民群众中的文化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延河》杂志敏锐察觉到这一文学现象,站在新时代的潮头,首次在全国提出了“新大众文艺”的概念,并于今年第5期开始,推出“新大众文艺”“新大众文艺论坛”栏目。截至目前,“新大众文艺”和“新大众文艺论坛”栏目已推出作品83篇(首),(其中延河杂志发表73篇(首),微信公众平台转发10篇),共计227100万字,涉及作者32人(次)。一些作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后,阅读量过万,通过转发等途径扩散后,个别阅读量达到10万+。今年的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对我刊的《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一文作出重要批示,鼓励文艺界关注、研究“新大众文艺”现象,并积极推动、引导其不断提升和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新时代文艺繁荣的一道亮丽风景。陕西省委宣传部孙大光部长勉励我们“把握新传媒时代大众文艺发展趋势与规律,加强研究、积极推动,让‘文学陕军’品牌更加响亮,基础更加雄厚。”第二,2024年6月,《延河》杂志继续推出“儿童文学专号”,在连续几年的精心策划和组织推广下,已经挖掘、培育了一批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和儿童文学优秀作家,陕西儿童文学创作新生态已初步形成。第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了进一步展现和记录伟大祖国在75年奋斗征程中的坚韧、顽强、包容与进取,《延河》杂志面向全社会发起主题征文活动,从1000多篇来稿中遴选出优秀作品,并于2024年10月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专刊”,用文学作品叙写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无数平凡岗位上人们的默默奉献,展现社会不断前行,科技不断发展带来的由物质到精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变革和伟大崛起。四、充分发挥阵地作用,依托品牌效力,有目的、有计划地举办一系列线上线下特色主题活动,彰显《延河》在当下文学现场的引领性和先锋性。一是举办“弘扬柳青创作精神、促进新时代新大众文艺创作研讨会”,邀请白烨、任芙康等专家出席研讨会,研究分析新大众文艺繁荣发展的新现象及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弘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思想与传统,激励和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学的新作为。二是评选出了“第六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获奖作者。自2024年1月1日评奖活动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青年作家的积极响应,征集期间共收到参评资料351份,按照奖项设置和参评要求,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经过三轮评审,最终评选出15名获奖作者。奖掖年度文学创作成绩突出的青年作家,助力“陕西青年作家走出去”。三是继续沿用线上投票与线下评委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2023年度最受读者欢迎奖”,并举办颁奖活动。四是举办多场“名家名编写与编”主题讲座,先后邀请黄德海、李伟长、毕胜、霍俊明、商震、成路、第广龙、李晓峰、贾勤等众多专家、名家与编辑、作者代表座谈,开展文学创作、编辑及新媒体融合等方面的交流。五、立足新传媒时代,创新探索运营模式,深耕文化内容,以多种形式推广陕西作家作品,助力陕西文学、陕西作家走出去。2024年,融媒体中心主要运营省作协官方微信号“文學陝軍”与官方网站《陕西作家网》、抖音号、微信视频号、今日头条号。公众号入选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大众喜爱的阅读新媒体号”。截至12月4日,各平台阅读量共计浏览量196万。今年以来,融媒体中心一是创新探索新形式,服务省作协专题报道。为庆祝陕西省作协成立70周年,文學陝軍融媒体中心推出了“回望七秩文心续写‘陕军’新篇”系列视频,视频号累积播放量32万,抖音累积播放量3.5万,视频单期最高阅读量达4.1万。完成“庆祝作协成立70年·柳奖巡礼”专题,推出作品漫画、授奖词视频、获奖作家创作谈、获奖作品节选;进行“庆祝作协成立70年”系列采访采风、公益讲座活动报道10余场;同《陕西日报》对接联系,在《陕西日报》专版发布《一支“笔”的接续传承》文章,在群众网推出专题专栏。二是深耕文化内容,力求创新。推出长视频内容板块——文学纪录片《汉江绝唱》,双平台累积播放10.3万次,累积评论、点赞及分享量2410次。推出荐书栏目“三分钟的世界”,平均作品阅读量5000+。推出“跨界·人物访谈”专栏,定期对在陕西文艺界具有影响力的文艺从业者进行深度人物专访,从不同视角展示了陕西文艺的蓬勃发展。三是探索公益服务新模式。“小文学陕军进校园系列活动”搭建了作家与小读者的互动渠道。策划了“用文学托起孩子们的航天梦”“回望童年迈入青春”等相关主题活动,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授课,为孩子们带去更加开阔的视野;“用文学托起孩子们的航天梦”采取线下“航天日”活动,吸引1000余组家庭参加,“回望童年迈入青春”采取图片直播方式,10万余人次观看,其他活动采用“观展+讲座”形式,2024年5场活动,分别与翠华路小学、西咸新区第二初级中学、乡村学校子峪学校以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子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线下涵盖约4000人次,取得较大社会反响。六、厚植为民情怀,勇担社会责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积极回馈社会。第一,与省委网信办、省作协在佛坪合作实施“助推乡村振兴,书写我们的时代”文学活动,并举办《延河》杂志社作者、编者、读者交流会,助力“乡村图书馆”建设。第二,为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延河》杂志持续为全国图书馆、大专院校赠阅图书。第三,继续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读者留言赠书”活动,探索“传统刊物+新媒体互动”模式,刺激全民阅读,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出版许可证陕期出证字第023号有效期自2024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