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洋县秦巴生态保护中心(洋县天然林保护中心、洋县林草技术推广中心、洋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保护秦巴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施秦巴生态保护项目;天保工程管理;退耕还林管理;林草科学技术推广;野生动物植物保护;湿地保护。 | |
住所 | 洋县戚氏办竹园村 | |
法定代表人 | 刘化军 | |
开办资金 | 2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财政拨款 | |
举办单位 | 洋县林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0.54万元 | 0.2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4年度工作开展情况(1)落实野生动植物保护职责,协同多部门开展联动机制。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日”“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等各类宣传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召开了《洋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和联合执法工作协调机制》、《“清风行动2024”洋县专项联合清查行动》联席会议暨工作部署会。多部门联合下发了《“清风行动2024”洋县专项联合清查行动的通知》(洋林发〔2024〕52号),并开展了联合执法专项检查活动,共出动执法车辆168台,出动执法人员475人次,检查餐饮市场、农家乐、农贸市场等经营户28家,互联网和寄递企业3家,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5家,野生动物经营加工企业1家;依法开展了全县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经营加工单位的实时检查和“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进一步规范了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经营利用行为和行业管理。同时对我县兰科植物人工培育进行了摸底登记,登记兰科植物人工培育户15户,人工培育兰科植物5900盆;积极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日报告、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确保野生动物资源安全;积极落实野生动物抢救措施,切实加强资源保护。今年以来共监护下山羚牛4头次,勘察处理死亡羚牛4头,共救助野生动物31只(其中Ⅰ级保护动物1只、Ⅱ级保护动物8只、省重点保护动物3只、“三有”保护动物19只);配合公安、检察和林业执法单位完成涉及野生动植物案件鉴定工作6次。(2)加大湿地资源保护力度,提高全县生物多样性水平。通过“世界湿地日”等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湿地保护法》《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发放《湿地保护法》《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读本500余本、制作宣传版面6面、悬挂宣传横幅8幅,有效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及全社会共同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强化湿地保护规划引领,配合汉中市编制《汉中市湿地资源整体性保护规划》和《汉中市湿地资源系统性修复规划》,引领湿地保护工作全面发展;建立了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部门联动共同做好湿地保护工作,同时开展了全县一般湿地名录发布工作,全面落实湿地分级管理要求,实现湿地的整体性保护;认真开展涉湿地项目预审工作,2024年累计受理预建项目是否占用湿地意见征询函26批次、42个地块,杜绝了非法侵占湿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加强湿地巡护频次,今年以来,共出动人员108人次,巡查384公里,对发现零星放牧现象进行了劝导批评,确保湿地资源不受破坏;加大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申报力度,2024年在洋县汉江河北岸栽植芦苇、荻花等植物142余亩,总投资80余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我县湿地生态环境。申报了2025年洋县汉江湿地保护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力争以项目为支撑,不断加快我县湿地保护建设步伐。(3)推动林业技术普及,解决群众生产需求。积极开展林业技术推广,组织专家队伍推广各种林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通过举办培训班,上技术课,技术咨询,登门传授等多种形式,把先进实用的林业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全年共举办核桃、香橼、板栗、香菇、中药材等培训班18场次,培训林农达1000人次,发放林业技术宣传资料2700余份;开展实施了“521”科技示范工程,提高了林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水平。一年来,全县共建科技示范点2个、完成示范推广面积0.6万亩、培训农民技术员1人;实施完成了2023年度中央预算内标准化林业站建设项目,并编制了2024年度中央预算内基层林业工作站标准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根据《省林业局关于开展“一站一员一窗口”宣传活动的通知》,经评选后及时推荐上报了我县职能发挥好的林业站、事迹感人的生态护林员及服务能力强的窗口;完成了2024年度基层林业站的本底调查工作,对林业站的机构设置、人员情况、职能发挥、护林员管理等进行摸底调查并上报了分析报告。(4)积极完成生态效益补偿,维护林区群众集体利益。成立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天然林保护政策法规,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研究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为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技术质量,组织了多次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活动,向农民传授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及时解答农民在退耕还林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为农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建立了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实施的退耕还林进行全程监督,督促组织各镇(街道)对退耕还林的面积、成活率、保存率等指标进行检查验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加强对补贴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确保了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涉及补贴资金通过涉农“一卡通”进行了兑付。全年共涉及兑付退耕还林面积4.42395万亩,总计兑付资金278.995万元。其中:上轮退耕纳入森林质量提升涉及兑付面积2.43万亩,共兑付资金48.7万元(2004--2006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延长补助涉及兑付面积1.89395万亩,共兑付资金189.395万元(2015--2018年度);2020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第三次补助涉及兑付面积0.1万亩,共兑付资金40万元。(5)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始终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中心重点工作,我单位,派出精英力量,由原中心主任田新民同志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和四名业务骨干组成的驻村工作队,落实帮扶干部16人,配合镇村完成各项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行业优势,为切实解决野生动物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害,减轻农民的生命财产损失,购置野生动物致害保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过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各项任务圆满完成。(1)全年共兑付退耕还林面积4.42395万亩,总计兑付资金278.995万元。其中:上轮退耕纳入森林质量提升涉及兑付面积2.43万亩,共兑付资金48.7万元(2004--2006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延长补助涉及兑付面积1.89395万亩,共兑付资金189.395万元(2015--2018年度);2020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第三次补助涉及兑付面积0.1万亩,共兑付资金40万元,带贫益贫成效明显。(2)积极落实野生动物抢救措施,切实加强资源保护。今年以来共监护下山羚牛4头次,勘察处理死亡羚牛4头,共救助野生动物31只(其中Ⅰ级保护动物1只、Ⅱ级保护动物8只、省重点保护动物3只、“三有”保护动物19只);配合公安、检察和林业执法单位完成涉及野生动植物案件鉴定工作6次。(3)全年共举办核桃、香橼、板栗、香菇、中药材等培训班18场次,培训林农达1000人次,发放林业技术宣传资料2700余份;全县共建科技示范点2个、完成示范推广面积0.6万亩、培训农民技术员1人,提高了林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水平。(4)2024年总投资120余万元,对洋县槐树关镇、溢水镇、茅坪镇三镇的林业站办公场所进行了修缮,极大的改善了基层林业站办公条件。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问题:(1)湿地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2)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3)部分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存在部分群众对秦巴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改进措施:(1)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省级、中央专项资金,加大生态保护力度;(2)积极组织各类业务学习,提高所有职工的业务能力;(3)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四、下一步打算在新的一年中心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提早谋划全年工作,为全县林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1)多方筹措资金。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秦巴生态保护工作的专项资金支持,同时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项目,争取生态补偿资金等,确保生态保护工作有充足的资金保障。(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充实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我县秦巴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3)深化宣传教育工作。制定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宣传计划,深入开展“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宣传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传统宣传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秦巴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和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生态保护行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