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汉阳陵博物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收藏展览文物,弘扬民族文化。文物(征集/登编/修复/保管);文物展览;文物复制与修复;文物及相关研究:文物研究、博物馆研究、古代建筑研究、古器物研究、文物修复技术研究;文物宣传出版:文物宣传、讲解、历史知识普及,文物信息网络建设,历史著作及图录编辑出版;考古发掘、调查研究。 | |
住所 |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河工业园机场路东段 | |
法定代表人 | 李举纲 | |
开办资金 | 25245万元 | |
经济来源 | 经费自理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文物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2004.01万元 | 19212.67万元 | |
网上名称 | http://www.hylae.com | 从业人数 9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我院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在省文物局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委“三个年”部署和省文物局工作要求,围绕重点工作,整体稳中求进、稳中有进,不断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党建工作(一)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责任书,严格落实廉政风险防控相关要求。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3次,警示教育专题会1次。对标“十廉十强化”工作清单,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廉政制度建设、日常政治监督、廉政教育提醒、专项集中整治等工作,今年重点针对公务用车、职工餐厅等情况开展专项监督,严守工作底线。认真落实纠“四风”树新风,利用节假日持续开展廉洁提醒,有力保障全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贯彻“第一议题”制度。积极贯彻落实省文物局党组党建工作要求,制定了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全年完成中心组理论学习7次。坚持以教育宣传巩固意识形态阵地。鼓励党员同志积极参与省文物局读书征文活动。对官方网络平台、媒体等发布信息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三)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组织3期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开好警示教育会,指导各党支部做好学习交流,以优良党风促进全院作风转变。“三会一课”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和民主评议党员、党费收缴等规范开展,基层党建坚强有力。一个支部荣获“五星级党支部”,两个支部荣获“四星级党支部”,党支部战斗堡垒不断巩固。围绕“汉风廉韵——汉代廉政文化特展”,探索“参观+”菜单式服务内容,编印廉政教育手册,制作7期文物解说视频,推出廉政主题文创,完成业内外团队接待近七十余批,接待人次数千人。该展入选“省直模范机关创建活动成果展”,推荐的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作为该展讲解已受到上级表彰。积极对接所在地纪委申报廉政教育基地。“童心筑梦绘彩国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和“团扇绘梦,多彩世界等你来涂”美育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社会反响热烈。(四)彰显特色,助力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结合我院实际,协助村委会科学、合理做好我院帮扶以及资金落实工作。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组织驻村小学通过5G线上直播形式,参与我院“博悟”系列双师课堂教育,并积极开展端午节主题等文化帮扶活动,协调帮扶村青少年“探古求今,学思悟践,励志成长,启航未来”暨“博悟·关爱”文化公益夏令营,切实做到文化关爱、文化启智。业务工作(一)教育为基,扩大自身影响“阳陵节日荟”“教育引领博悟阳陵”系列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坚持深入特殊学校、养老院开展文化关爱活动,“我在长安学考古”等公益夏令营反响良好,彰显公益属性。“‘寻·溯’汉人足迹”汉文化研学项目荣获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中国博物馆协会西安培训中心挂牌我院,中、省讲解员培训班顺利完成。推出12期“博悟·探秘”系列课程,线上线下扩大辐射范围。馆藏文物陶仓入选了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人教版)教科书,《博悟·关爱——汉阳陵文化解读》《博悟·四季——阳陵二十四节气》《博物馆里的公开课之汉阳陵篇》等教育读物,适用不同阅读群体,“博悟·典故”编撰完成待印发,馆校合作深度不断加强。先后接待中美田野考古班、澳大利亚西澳博物馆,拓展国际交流合作。高质量完成台湾省书法专业人士、台湾大中学校文史教师、中华文化遗产研习营结营活动,以及港澳多批大中学生参访交流,反馈效果良好。(二)创新理念,促进展览交流院藏文物参与了17个各类文物主题展览,全年借展文物总数约480(组),实现借展收入112万元,达历史新高。“汉阳陵文物遗址考古成果展”赴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展览完成各项准备,为各地巡展奠定基础。“汉风廉韵”(含图片展)荣获陕西省第二届博物馆优秀展览评选“优秀奖”,并赴安康博物馆、咸阳博物院开启巡展,传播力影响力扩大。“从白鹿原到咸阳原—考古视野下的‘文景之治’印记”专题展已上报国家文物局核心价值观展览,“地铁遇见博物馆”系列活动、秦宫地铁站“秦风汉韵”美陈展示社会反响良好。(三)系统规划,提升管护水平汉阳陵保护规划已待国家文物局批复。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阐释)系统工程完成终验并全面开放。东部陪葬墓园遗址保护展示项目资金审核通过,《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体提升改造项目计划书》获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目前正在积极编撰提升改造方案。完成了汉阳陵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二期)实施和项目初验工作。完成2023年省考古院移交447组(1504件)文物登记建账和信息采集等相关工作。汉阳陵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项目已申报,“阳陵东区陪葬墓M3外藏坑虚拟展示”顺利上线。汉阳陵南门阙遗址保护性建筑防渗保护项目施工进展顺利,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预防性保护稳定评估项目和馆藏铁质文物保护修复已完成初步验收,文物保护再上新台阶。(四)提升能力,强化业务研究成功举办第三届“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第五辑)》正在编辑。举办“名家谈阳陵”系列学术讲座4次;专技人员今年共发表17篇文章,出版《微痕解码》《治世之光》等专著5本,特别是《微痕解码》相关成果被《中国文物报》“文物之声”栏目刊载,撰稿和待发文章28篇。组织申报2025年省级科研课题2项,院级2项课题已结项,国家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即将结项。完成汉阳陵(1995-2007)考古发掘报告初稿。汉阳陵考古口述史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五)创新思维,推动文旅融合“汉代优秀文化元素创意转化及开放共享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已开发了12款文创产品,项目成果《创新与共享——汉阳陵文物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炼》正在编撰。“寻踪·汉阳陵”大汉文化主题游径定向活动入选全国30强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全年开发文创产品38款,“姗姗有礼”系列文创、“千手福虎”系列数字盲盒和虚拟数字人“姗姗”在全省评选中名列前茅。开展3项10次文创品牌营销活动,举办“汉风无极·汉阳陵樱花艺术节”“金秋踏古·银杏季”等8场汉阳陵文旅品牌活动,“文物+体育+艺术”发展机制助力文旅融合。行政管理工作(一)严格规范,提升管理水平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八、九次会议,省图书馆等单位来院调研,不断激发理事会活力。在第六次全国博物馆运行评估(2019-2021年度)中,我院获得第47名的较好成绩。大遗址保护成果显著,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授予2023年度“考古和研究推介单位”奖项,这是汉阳陵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面首次获得该类奖项。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独家发布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我院荣列“文物遗址类博物馆海外影响力十强”榜单。财务管理持续规范,2023年我院基本无审计问题,高度重视预算编制,提前谋划完成2025年预算编制,受到省文物局肯定。项目管理提前谋划,积极申报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项目和建议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专栏内容,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二)守土有责,维护安全稳定召开安全专题会议8次。严格执行“三级值班”和开闭馆等制度,值班人员坚持每日四次安全巡查,并作好检查巡查记录,全年累计值班巡查1500余次,巡查里程1.2万余公里。“汉阳陵安全防范系统提升改造项目”已完成国家文物局项目库资料填报。“陕西省文物消防安全训练中心改扩建项目”已完成省财文物局文物保护一体化管理平台项目入库资料填报。全年组织开展各类培训16次,各类演练12次。组织开展文物安全、防汛、防火、等专项检查20余次;全年发现隐患86项,完成整改84项。(三)干部队伍建设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培训班、学习培训汇报交流会常态化、制度化举办。完善假期管理制度,持续健全内部管理。关心关爱干部职工(含退休),创新活动开展形式。招聘党务专干、设备管理、教育员、业务秘书及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完善人员梯队。完成3名预备党员转正,接收1名预备党员中青年入党热情持续高涨。(四)法制建设严格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发程序、提升行政规范性文件质量。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积极落实保密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相关宣传,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四、认真查找不足,科学谋划明年工作年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三项,一是抓机遇促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重大项目的规划和落实上,对时间节点、主要矛盾、效果评估的把握等还有所欠缺。二是管理工作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职工工作热情、团队凝聚力明显向好,但是工作效果和实绩与预期还存在一定距离。三是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还不够足,主动意识还不够强,措施还不够有力。对于潜在风险的把控能力有限,如因机场专用线施工封堵造成的交通问题办法还不够足。2025年,我院将坚持党建引领,重点围绕“十四五”规划落收官、“十五五”规划编制完善和落实、文物保护设备更新等重点任务,协调推进廉政教育基地建设、汉阳陵保护规划编制、银杏节、休闲体育活动筹备等专项工作,力争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以实际行动推动博物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编号61009-2018,发证机关陕西省文物局,发证日期2018年5月2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