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吴堡县> 吴堡县文化馆

吴堡县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5-03-24 15:29
单位名称 吴堡县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文艺活动组织、文化交流、大众科普资料编辑、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收集整理与保护。
住所 吴堡县宋家川镇新建街7号
法定代表人 刘磊
开办资金 79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吴堡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21.9万元 517.67万元
网上名称 吴堡县文化馆.公益 从业人数  2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开展的主要工作(一)春节期间汇聚了8支秧歌队,他们身着传统服饰,展示了大秧歌、二人场子、过街彩车、水船展演等特色民俗表演。(二)携手晋剧名家,成功举办了三天六场的晋剧演出。他们精湛的技艺和动人的唱腔,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底蕴,赢得了群众的阵阵掌声。此外,还举办了新春交响音乐会,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进行指挥,山西省交响乐团倾力演出,为群众带来了一场高雅的艺术享受,让吴堡县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欣赏到了高水平的音乐盛宴。(三)深入乡村,开展了“戏曲进乡村”活动共计四十八场。足迹遍布多个乡村,将戏曲艺术带到了基层群众身边,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四)积极开展了两期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服务。首期培训于5月进行,包括书法、绘画、电子琴演奏、舞蹈、吴堡水船、摄影、插花艺术、声乐八项课程;第二期于8月进行,涵盖黄河鼓乐、插花艺术、电子琴演奏、唢呐、舞蹈、国画、合唱、电吹管八项课程,两期共计500余名学员。邀请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进行授课,注重课程的互动性和实践性,让学员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五)开展了“清爽榆林”文化旅游节吴堡分会场活动。在为期七天的活动中,有两天的文艺演出为本地群众文化专场活动,通过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形式,展示了吴堡民间文化特色,彰显了文化自信。(六)邀请了子洲县文工团现代晋剧《李子洲》来吴堡演出。该剧以晋剧作为主要的表演形式,融入了现代话剧中常用的对白方式,慷慨激昂中不失柔美亲切,大开大合中充满细腻婉转。通过这次艺术交流,让观众领略到了革命先辈的动人风采,一起回顾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七)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百米长卷”现场书画活动。活动吸引了各年龄段的群众踊跃参与,孩子们运用五彩缤纷的颜料,绘制出他们心中的理想世界;而长者们则凭借精湛的书法技巧,挥毫泼墨,书写出优雅的诗句与祝福。(八)开展了以“乡土中国·乡愁吴堡”为主题的摄影展览活动。摄影师们用镜头捕捉了吴堡的自然风光、传统建筑、民俗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生动地呈现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通过这些照片,观众可以感受到吴堡人民与这片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九)扎实开展了“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建设年活动,从全县8支广场舞队伍中遴选出1支队伍参加市文化馆举办的“大地欢歌·舞动三秦”2024年陕西省群众文化节榆林分会场暨榆林市广场舞展演活动。(十)十一月话剧《延水谣》在吴堡大剧院倾情开演。将国家历史选择、个人命运选择和文艺道路选择紧密结合在一起,多点多面地反映了文艺工作者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下,走出小我,走到人民群众之中的成长过程,让观众们感受到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们的浪漫与激情。(十一)在第1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紧扣主题“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活动现场通过设置宣传展板、发放相关资料和宣传品等方式,向群众普及文化和自然遗产知识,增强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十二)结合“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周在本县第三完全小学开设秧歌培训课程,将传统文化艺术融入校园生活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领略其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十三)榆林·陕北民歌展吴堡县专场活动在北京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了为期14天的展演,涵盖民歌展演、特色非遗展示、农特产品展销等内容,向全国各地游客展现了吴堡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取得的经济效益1、开展的春节期间8家秧歌展演,包括大秧歌、二人场子、过街彩车、水船展演等特色民俗表演。吸引了全县30000人民群众前来观看,大家纷纷拍手叫好。2、开展的“清爽榆林”文化旅游节吴堡分会场活动。活动通过购物、展示、演出等,吸引了群众20000人次。3、开展的两期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服务。首两期共计500余名学员。4、在第1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紧扣主题“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活动发放宣传册3000余份,宣传品2000余件,受益群众达到5000人次。5、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周在本县第三完全小学开设秧歌培训课程,全校师生累计培训1000人次,得到了广大师生一致好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的问题在今年的工作中,我馆经过上下同心,锐意进取,取得了一定成绩,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深知离实现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业务骨干年龄偏大,业务培训力度不够,文艺人才涉猎领域单一,难以形成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二是活动条件有待改善,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依然存在脱节现象。改进措施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举办文艺骨干培训班,提高文化干部业务素质,为更好开展基层文艺工作奠定人才基础。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普及培训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步提升我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在2024年,我县文化馆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展望2025年,我们将继续秉承这一工作方针,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一)举办多样化的群文活动,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需求的群众。例如,在春节期间丰富民俗表演的种类和形式,诸如秧歌,转九曲及非遗项目吴堡水船等,让更多的民间艺术形式得以展示;尝试在大剧院引入更多样化的剧种,如儿童剧和舞剧等,结合现代舞台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二)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设想通过与教育部门的紧密合作,设计一系列互动性强、寓教于乐的课程内容,如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三)我们计划开展三次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项目,旨在为广大民众搭建一个接触和学习艺术的平台。同时,我们也将持续推动“戏曲进乡村”这一文化惠民工程,确保乡村居民同样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从而促进城乡文化的均衡发展。总之,2025年我馆将继续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活跃、多元和包容的文化环境,让文化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我们相信,通过这些努力,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也能够激发本县的文化活力,增强群众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