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市地震监测与服务中心

渭南市地震监测与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24 14:32
单位名称 渭南市地震监测与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研究地震科学,促进科技发展。地震监测、预报;临震预报;震后趋势预测;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震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
住所 渭南市三贤路北段市民综合服务中心
法定代表人 薛晓军
开办资金 586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渭南市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51万元 143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我中心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立足震情形势和社会发展大局,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震情分析预报工作荣获省评优秀,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和地震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一、2024年防震减灾工作业务情况(一)抓好年度工作任务部署落实。一是防震减灾工作整体推动。召开全市地震工作会议,总结2023年度全市县级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对2024年地震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二是组织开展地震事业“十五五”重大项目谋划工作。项目立足“防大震、抗大险、救大灾”,主要是推进我市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三是部门联动推动防震减灾工作。地震、应急、住建部门组成防震减灾专项工作督导组,对各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专项督查,针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二)不断夯实地震监测预警基础。一是加强监测台网运维。做好省局专线网运维管理,确保前兆数据网络畅通。扎实做好虚拟台网、信息节点及视频会议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加大与水务局合作,在地下水监测、数据共享、科学研究等方面建立长期性合作关系,拓展数据获取渠道。二是切实做好地震预警系统建设运维工作。对辖区预警系统进行排查和硬件设备维护,全市47个预警终端运行良好。积极推动社会地震预警服务,在部队安装地震预警终端。进一步丰富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渠道,及时更新我市地震预警短信接收人员名单。三是进一步夯实群测群防基础。加强市级骨干宏观观测点管理,建立常态化“三网一员”动态管理体制机制,实行每周二报告制度,不定期开展信息抽查工作。组织开展市级宏观点优化检查工作,今年调整确定市级骨干宏观观测点31个。举办全市市级骨干宏观观测点人员培训会,进一步提高宏观观测员的异常辨别能力。(三)加强地震分析预报工作。一是扎实做好震情监视跟踪。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制定年度震情监视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方案,做到方向准、工作明、措施硬。二是强化紧急会商和加密会商工作。认真落实周、月、半年、年度、紧急会商制度,2024年组织参加各类会商78次,编制撰写半年、年度震情趋势会商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各1份,震情简报65期并及时向市五大班子报告相关情况。三是按要求开展异常核实。坚持异常落实跟踪制度,加强宏观异常的获取、报送和核实,不断提高异常研判的科学性。对宏观异常研判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持续发挥渭南市地震宏观异常研判专家库作用。(四)推进与渭南中心站业务融合。联合开展台站巡查,协调解决蒲城桥陵基准站观测数据受干扰事件,配合完成双王地震观测站仪器升级建设任务。联合渭南中心站组织开展辖区站点调研工作,对全市辖区27个地震监测站点全覆盖分批次开展调研,共同推进区域地震工作高质量发展。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持续增强。一是积极推广地震小区划、活断层探查等成果应用,先后为108国道公路改建澄城段、蒲城段工程项目、泰安达临渭官路20万千瓦风电项目提供地震安全建议,更好地服务民生工程城市建设规划。二是地震应急值守全面加强。高度重视做好重大活动和特殊时段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工作,圆满完成全国两会、中高考、元旦中秋国庆等重要时段、重大活动地震安保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震情值班和常态化检查督导制度,及时做好信息报送。三是组织开展修订市县两级地震部门应急预案工作,10个县市区全部完成修编任务。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预案专题培训和桌面推演演练,不断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四是不断提升地震现场工作能力。组建10支共计106人的地震现场工作队,今年组织全市30名地震工作人员赴四川汶川开展地震现场工作合训演练,同时积极派员参加省级业务培训11人次,不断提升实战能力。五是做好地震应急演练。参与组织开展渭南市2024年地震应急疏散逃生演练暨地震灾情速报演练,采用实战演练与桌面推演相结合模式,依次开展监测预警、疏散避险、灾情速报、应急响应、消防处置、院前救治、应急终止等七个演练科目,检验了地震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一是加大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完成门户网站升级改版工作,增加防震减灾要闻、科普知识等栏目,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网络传播水平。二是加强科普宣传。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科技之春宣传月、“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等重点时段,深入推进地震科普知识“六进”活动,各县市区每月至少开展一次进社区宣传活动,全年共计开展80余场次宣传活动。三是联合应急、科协举办全市防震减灾科普大赛选拔活动,选拔出4人代表渭南参加2024年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选拔赛,分别荣获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取得了大赛举办8年以来最好的成绩。(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扎实开展。一是防震减灾教育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两次邀请省局专家在市委党校为全市新提拔县处级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等共计300余人作防震减灾知识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地震应急处置和防范化解震灾风险能力。二是联合市教育局、市科协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防震减灾知识培训,已培训8个县市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1500余人,进一步增强了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三是持续开展“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活动,组织中小学校观看首场活动直播视频,开展征文活动、撰写观后感,活动受众人数达9000余人次,增强了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地震灾害风险常态化预防存在短板。应急预案、地震现场合训、灾情速报演练开展频次不足。二是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不够。部分干部地震监测、预报和预警知识储备不足,难以胜任复杂的地震分析预报工作,存在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等问题。三是地震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目前防震减灾宣传主要依赖于特定的宣传活动日以及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导致宣传的覆盖面有限。(二)改进措施:一是做好地震应急预案培训工作,强化市县两级地震应急预案衔接。开展现场工作队业务培训,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桌面推演,不断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顶得住、用得上。二是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培训,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培训体系,依托“防震减灾网络教育学院”、科长大讲堂、地震现场合训演练等,持续提升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战性,不断提高干部职工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三是加强中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新媒体建设,扩大防震减灾知识网络宣传覆盖面,强化涉震舆情监测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积极谋划“十五五”地震事业专项规划,争取纳入我市“十五五”规划,不断在新形势下提升我市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二是做好震情跟踪分析和值班值守工作。加强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和研判,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有序应对地震突发事件。三是完善“三网一员”体系,加强群测群防。健全完善宏观观测管理、异常上报和落实机制,加强“三网一员”队伍建设,强化技能培训,确保震后及时准确上报灾情信息。四是突出提质增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深化与应急、教育、科协等部门合作,合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防震减灾知识网络传播面。深入持续开展“六进”活动,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教师防震减灾知识培训。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