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志丹县> 志丹县金融工作中心

志丹县金融工作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24 08:48
单位名称 志丹县金融工作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研究制定全县金融业发展规划;金融管理部门信息交流和服务工作;协调相关融资工作。处理地方金融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配合有关部门查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打击非法金融行为。辖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的审核、报批和监督管理。
住所 志丹县朝阳街34号
法定代表人 周宣东
开办资金 9.15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志丹县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51万元 3.31万元
网上名称 志丹县金融工作中心 从业人数  1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我单位遵守《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遵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无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工作成果与举措(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断加强信贷投放稳步增长。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定期组织银企对接会、项目推介会、金融企业进园区等形式,搭建银企沟通合作平台。本年度共举办政银保企对接会4次,小型项目对接活动3次,累计向金融机构推介重点项目24个,企业融资需求16亿元。已投放10700万元,授信8.92亿元。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8.94亿元,较年初增加9.48亿元,同比增长5.93%;贷款余额达到104.11亿元,较年初增长5.51亿元,同比增长16%,存贷比69.90%。其中,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0.22亿元,较年初增长6.77亿元,同比增长14.6%;涉农贷款余额54.29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县域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县域经济特点和企业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地方金融机构信用联社推出了“红都振兴贷”,专门针对农村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门槛,累计发放“红都振兴贷”1167户,金额达2.1亿元。信用联社开展了“无低押贷款”试点工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了因缺乏抵押物而面临的融资难题,已累计为10家企业授信2785万元,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志丹县支行积极支持地方发展。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优势,发放水利建设贷款19974.5万元,向延安新沃达天然气有限公司发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贷款8000万元,用于该公司完成延安市应急储气调峰任务。保险机构充分发挥政府“减震器”和群众“解忧器”服务作用,在志丹2024年8月8日洪灾中,车险理赔343笔1819万元,企业财险报损9笔估赔1710万。人保财险志丹支公司勇担央企责任,第一时间奔现场、组救援、开通道、设服务,快事快办、特事特办,共理赔120笔610万元。(二)金融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与人民银行沟通对接。今年成功引进了人民银行发行基金托管库建在志丹,从根本上解决志丹、吴起两县金融机构现金供应问题,进一步满足了两县金融机构和人民群众对现金券别多样化的需求,对金融服务县域发展,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提升区域现金服务质效,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县已拥有银行金融机构8家、保险机构14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融资担保公司1家,典当行1家,基本形成了种类齐全、功能互补的金融服务体系。地方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及典当行的监管与服务。定期开展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督促其依法合规经营。2024年11月市金融工作中心联合市金监局、人民银行、市场监管局、会计事务所等单位对我县所有地方金融组织进行了现场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整改及下发整改通知书。通过检查推动了地方金融组织自身发展和风险防控能力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为服务中小企业微企业及三农发挥了助推作用。(三)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协调金融监管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全县征信信息查询机制。目前,县域内共布设征信查询机2台,整合各金融机构查询网点13个,年查询人数6000人,极大的方便了对融资有需求的企业、自然人。为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信用参考。加强诚信宣传教育,通过开展信用创建活动、举办信用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诚信意识。全年金融机构共举办信用知识讲座8场,发放宣传资料5000份,营造了良好的信用氛围。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扎实有效。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的风险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金融风险。建立了《志丹县金融委员会工作机制》、成立了《县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印发了《2024年志丹县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整治工作方案》、《落实金融领域重大涉稳风险防范化解及维护社会稳定责任落实工作督查情况反馈意见的整改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在金融风险处置中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积极开展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加强日常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本年度共开展非法集资排查活动2次、集中宣传2次、专项整治6次,2024年公安机关在侦查处非法集资案件2起,涉案金额5618.21万元,有效维护了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四)资本市场发展取得新突破企业上市挂牌工作有序推进。根据《陕西省推进企业上市挂牌三年行动计划(2022_2024年)工作通知要求,我县加大对企业上市挂牌的培育和辅导力度,建立了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入库企业2家,分别是志丹县绿能油气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延安新沃达天然气有限公司。对重点后备企业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在上市挂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仍面临瓶颈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尽管我们组织了多次银企对接活动,但由于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等原因,金融机构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信用水平,导致部分优质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金融机构也存在有钱不敢贷的情况。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受市场利率波动、金融机构风险偏好等因素影响,我县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成本仍然较高。(二)金融风险防控任重道远非法集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非法集资手段日益隐蔽,花样不断翻新,识别和打击难度加大。一些非法集资活动打着“投资理财”、“财富管理”、“网络借贷”、“投资公司”、“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办教育机构”、“个人融资担保咨询”、“养老服务”、“区块链”等幌子,吸引社会公众参与,一旦资金链断裂,将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三)资本市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上市挂牌后备企业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虽然我们建立了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但入库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且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盈利能力不强、治理结构不完善,距离上市挂牌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缺乏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支撑。直接融资市场环境有待优化。我县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在政策支持、中介服务、投资者认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对直接融资的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的融资人才和融资经验,制约了直接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今后,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以防范金融风险为底线,以金融工作中心的机构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努力推动我县金融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