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铜川市> 铜川市妇幼保健院(铜川市印台区人民医院)

铜川市妇幼保健院(铜川市印台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 2025-03-21 17:48
单位名称 铜川市妇幼保健院(铜川市印台区人民医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妇女儿童身体健康提供保健服务。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妇女病普查·产前诊断与接生·高危孕产妇筛查·监测与监护高危新生儿筛查·治疗与监护儿童疾病防治·妇幼卫生监测与信息管理·妇幼卫生保健人员培训·妇幼保健咨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卫生
住所 铜川市印台区频阳路55号
法定代表人 郭春丽
开办资金 5836.75万元
经济来源 差额拨款
举办单位 铜川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7396.4万元 28650.52万元
网上名称 铜川市妇幼保健院.公益 从业人数  36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4年主要业务开展情况(一)医疗质量和保健工作稳步提升。一是细分学科,将内科、外科细分为心脑血管、老年病、呼吸、消化、内分泌、普外、骨科等各专业组,通过加强专科人才培训、配置相应医疗设备、开展新技术,不断提高专病诊疗能力和危重症救治水平,2024年共收治危重症患者1122人次,较2023年增加了548人次,增幅95.47%。三四级手术占比46.47%,较上一年上升9.97个百分点。产科分娩活产数503人,较上一年增加了92人,增幅22.38%,收治危重孕产妇34例,较上一年增加了17例。新生儿科全年收治危重新生儿33人,抢救成功率100%。医保CMI值、疾病治疗广度均较上一年上升。二是开展医疗质量、病案质量、手术安全提升专项行动,加大质控督导检查力度,重点对病案首页填写、病案2日、3日归档率、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三四级手术多学科讨论等专项指标进行监测通报。三是以综合质量绩效考核为抓手,将三合理一规范、药占比、耗占比、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患者满意度等纳入考核范畴。每月召开综合绩效考核分析会,落实奖惩机制,各项监测指标持续向好。同比门急诊、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均大幅下降,均低于国家标准的20%、20%、6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39.04,下降了10.74。医疗技术性收入占比37.45%,增加8.49%。四是盐城市滨海县人民医院派驻儿科主任医师一名对我院帮扶,7月初苏陕协作铜川市“心佑工程”启动仪式在我院举行,共筛查患儿28人,已有1位患儿享受项目资金救助,接受手术治疗。(二)全市妇幼健康稳步提升。组织全市各区县妇幼健康工作人员、助产机构产儿科医务人员和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共16期1674人次,深入区县培训5期203人次;孕产妇产前健康管理3405人,健康管理率为99.04%;早孕建册3406人,早孕建册率99.07%;产后访视3408人,产后访视率99.13%;孕产妇系统管理3403人,系统管理率98.98%;高危孕产妇974人,管理率100%。全市助产机构活产数3438,无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6人,死亡率1.75‰;婴儿死亡4人,死亡率1.16‰;新生儿死亡1人,死亡率0.29‰。(三)亮点工作及成效1、新技术、新业务填补多项空白。率先在全市开展早早孕胎儿超声系统筛查,为致死性胎儿畸形的孕妇提供较早终止妊娠的机会。率先在全市开展了婴幼儿肺功能检测技术,填补了全市这一技术空白,半年检测220人次,确诊哮喘患儿20例,为规范开展儿童哮喘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持。各临床科室共开展脑血管支架植入术、胰岛素泵、支气管镜、肠镜、关节镜、碳13检测等新技术10项,填补院内空白。开展下肢深静脉CT成像、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小儿肺部超声检查、胎儿左心功能超声评分、尿微量白蛋白、百日咳核酸检测共7个新项目,为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中医药传承创新高效推进。一是建成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陕西省名中医贺丰杰、刘智斌传承工作室2个。精选7名医师成为学术思想传承弟子,进行跟师学习。二是柔性引进中医类博士4人、硕士4人,112名护理人员已完成西学中专科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22名医生参加西学中两年培训。三是聘请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卫刚担任我院总中医师。四是为临床科室均配备中医师及中医技师,实行一号双诊、中西医联合查房诊疗服务,开展中药内服、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产后康复理疗、小儿推拿等中医药和中医适宜技术30余项,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中医类业务收入同比上升55.4%,中药饮片收入同比上升37.9%。3、信息化建设高效运行。一是全面实行智慧医院“OA”线上办公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对门诊医嘱单进行优化,将检查、检验、治疗和缴费进行合并,减少了80%的纸张使用。三是移动护理工作站投入使用,实现床边实时输入、查询病人的基本信息、医嘱信息、生命体征等功能,使护理工作更加高效。四是开通统一支付平台和微信公众服务号,患者就诊更加方便。五是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达到四级,通过等保验收。六是安装启用分娩人脸核验设备,对孕产妇在院建档、保健、住院分娩、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等环节全程严格落实身份核实制度。七是HIS系统中安装智慧化多点触发食源性监测报告系统,已经与国家监测网完成对接。4、全面预算和全成本核算管理成效显著。自实施全成本核算管理以来,科室成本管控意识明显增强,西药占比17.48%,较去年下降40.8%,耗占比2.54%,下降1.45%。医疗技术收入占比37.45%,较去年上升8.49%,有效收入占比80%,较去年同期上升11.81%,收入结构明显合理。5、健全医院各项证件做到依法执法。积极与市级各部门对接,完善医院迁建后各项证件,依法取得医疗执业许可证、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放射诊疗许可证、排污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市政管网排水证的校验。完成消防专项、规划专项、环保专项、项目建设档案归档等验收手续,目前是全市各项证件最健全的医疗机构。同时在全市医疗系统率先完成医院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2024年,医院门急诊共接诊94492人次,同比下降9.1%,入院8692人次,同比增长3.39%,出院8717人次,同比增长4.57%;病床使用率66.75%,病床周转次数36.63次,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6.72天,手术共751例,同比增长3.44%,其中三四级手术349例,占比46.47%,活产数503人,同比增长22.38%,无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三、存在问题一是基层党建不够严、不够实,抓党建、促业务、提质量成效不够明显。二是专科优势体现不突出。三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四、改进措施一是强化党建责任意识、完善党建工作质量,同时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二是明确专科发展方向、制定专科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集中资源打造重点专科;三是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同时加强医院品牌建设、提升医院品牌建设。五、2025年工作计划(一)加快学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一是积极开展县域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建设,提高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增设心理门诊、睡眠门诊服务。二是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让群众就近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三是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为学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四是积极开展微创、介入、内镜等新技术,提高高级别手术占比,拓宽诊疗病种。五是强化业务培训,申报4-6项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通过学术活动的开展,提高我院学科影响力。六是积极推进立项的4个市级科研项目按期结题。将检验科、儿科创建为市级重点专科。(二)推进中医药项目,做好传承创新。持续推进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特色、中医保健康复科专科建设,发挥好“名中医工作室”的作用,建设小儿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小儿推拿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以中药、针灸、推拿、贴敷等特色中医治疗方法为手段,为胎儿到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科学喂养、疾病预防、身心发展提供保障,助推中医药与妇幼健康的融合发展。(三)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优化医院人力资源配置。计划招聘硕士研究生5名,外送进修10人,重点对微创、介入、内镜技术等人员进行培养。发挥好“名中医工作室”的作用,培养中医人才。(四)体现妇幼专科特色,做好全市妇幼工作。一是打造全市首家由公立医院开办的专业母婴照护中心,开展专业的母婴照护特色服务。二是做好全市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工作,加强对托幼机构的指导培训,联合开展幼儿保健计划,针对口腔、视力,生长发育、心理行为等进行专项健康监测。三是加强三网监测,确保孕产妇死亡监测、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和出生缺陷监测质量。(五)提升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服务。以“互联网+护理”服务为载体,优化护理服务模式,规范开展好“伤口造口护理门诊”“输液港护理门诊”,设立专科护士“五个一”培养目标,引领专科发展。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向中医药发展,全面推行护士岗位管理与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六)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建设医院信息集成平台。通过信息集成平台代替原来数量众多的点到点数据接口,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与接口标准,实现医院不同业务系统与集成平台的有效集成与信息共享,使我院互联互通成熟度达到4级测评,并不断推进高阶电子病历的应用水平发展。建立医院运营决策分析系统,为医院发展提供信息支持。(七)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做好二期医技综合楼项目验收交接运行工作,病案室、档案室、体检中心、母婴照护中心投入运行。力争完成医院食堂项目立项建设工作。(八)完善医院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以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为抓手,进行消防、医疗应急、燃气等安全生产培训,开展安全应急演练,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注重整改实效,确保安全管理得到有效落实。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资质证书名称: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编号:43525136X61020311G1001有效期限:自2020年9月7日至2035年9月6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医院先后荣获陕西省预防医学会“标准实践最佳组织单位”荣誉称号,陕西省预防医学会组织的标准执行竞技赛最具潜力奖,外科、儿科护理单元荣获市级优质护理先进集体,全市卫健系统健康科普讲解比赛活动中荣获优秀奖,铜川市第二届形态学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三等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