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凤翔区> 宝鸡市凤翔区数字化信息服务中心

宝鸡市凤翔区数字化信息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21 16:02
单位名称 宝鸡市凤翔区数字化信息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城市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城市现场信息采集、分类和处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协调与监督。
住所 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东大街39号
法定代表人 魏小军
开办资金 23.3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宝鸡市凤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8.84万元 23.36万元
网上名称 宝鸡市凤翔区数字信息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2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变更登记了法定代表人和开办资金,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2024年,区数字化信息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主动融入主城区,争当发展排头兵”核心目标,紧扣城市管理工作重点,创新实施“632”城市监管模式,优化监管流程,强化监管效能,城市品质取得稳步提升。(一)抓细节、强保障、优服务,全面提升监管成效1.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监管水平。中心创新开展“6加强3畅通2督办”的“632”城市监管模式(“六加强”即加强案件巡查监管;加强自行处置案件;加强环境污染监管;加强专项普查;加强安全隐患处置;加强城市管理宣传。“三畅通”即畅通市民参与渠道;畅通职能单位信息渠道;畅通案件高效办理渠道。“二提升”即提升案件处置时效;提升案件处置成效),提升了数字化城市监管水平。2.强化隐患排查,保障城市安全。中心充分发挥城市监督管理职能作用,加大对市容环境整治监督和市政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力度,积极开展城区照明、公厕卫生、重大危险源等专项普查,重点对线缆脱落、井盖缺失、交接箱损坏、道路塌陷等城市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对发现的城市安全隐患,力求做到现场守候、跟踪处理。今年以来,主动巡查发现并处置重大、紧急案件156件,成功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全区未发生城市管理类安全事故。3.加强自行处置,提高工作效率。监督员对于违法小广告、乱扔垃圾、非机动车辆乱停放、紧急案件等可自行处置的案件,均进行自行处置。今年以来,中心监督员自行处置案件数量达到2106件,占案件总数的13.9%。此类案件无需经过平台派遣即可处置完成,节约了公共服务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4.坚持月度普查,提供整改依据。中心共计进行公共卫生间、雨水箅子、重大危险源、道路破损、居民建房、绿化亮化、井盖管线等普查18次,累计派遣相关问题726件,积极助力城区环境面貌的改善。(二)聚合力、求创新、谋发展,全面提升业务水平1.建立“接诉即办”机制。中心以“畅通渠道、服务群众”为切入点,以“接诉即办,快速反馈”为抓手,建立宝鸡市凤翔区城市管理投诉“接诉即办”机制,加强市容环境整治监督力度,聚焦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高效处理群众的咨询、求助、投诉、举报、建议等事务。自“接诉即办”机制建立以来,已高效处置群众投诉举报300余件,市民投诉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案件及时处理率、满意率均达到98%以上,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2.畅通城市建管渠道。完善城市管理公众互动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对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进行升级改版,开通“我要上报”、“便民服务”等功能版块,方便市民随时了解城市管理工作动态、查询案件处理情况、反馈意见建议。今年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超过5500人,全年推送文章50余篇,其内容涵盖城市管理、便民服务、创文等多个方面,有效提升了服务意识。3.营造街区治理氛围。积极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宣传活动11场次,提高市民对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增强了群众对相关工作的知晓度,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通过区数字城管微信公众号,广泛开展城市精细化治理宣传。同时积极参与东大街、秦凤路综合治理联合执法行动,按照新标准新要求进行了政策讲解,对于出店经营问题进行了重新界定,促进了整治工作落实,联合执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职能单位派遣了案件,问题得到及时解决。4.积极开展整治行动。我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对东大街、秦凤路全段沿街门店逐一进行入户宣传,以市容市貌整治、交通秩序整治、亮化提升等“八项整治行动”为重点,对沿街商户和流动摊贩进行了宣传引导,对乱堆乱放杂物、店外经营、乱张贴广告等现象进行劝导,并要求沿街商户做好门前“三包”等工作。组织城市管理志愿者活动,发动临街店铺志愿者参与城市管理宣传、文明劝导等工作,志愿者参与人数达800余人次,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城市管理氛围。(三)抓管理、强效能,全面激发工作热情1.加强人员管理。座席员岗位设置值班长、接线员、派遣员,每月进行岗位轮换,监督员岗位每季度轮换。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轨迹抽查制度,确保人员时时在线,不离监管。2.持续完善制度。建立完善《日巡查周小结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制度》《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以及《立结案标准》《职能单位资金奖补》等,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依,责任清晰。3.加强考评奖补。对内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对座席员和监督员实施绩效考核;对外根据平台分值等考评结果,对数字化城市管理职能单位进行月度考评,并予以通报,有效激发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全年派遣案件15587件(其中自行处置案件2106件),结案15587件,结案率100%,按期结案率97.3%,创历史新高,稳居全市第一方阵;通过高效数字化监督,城市风貌显著提升,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1.技术更新与维护存在压力。数字化技术发展快,城市管理系统需不断更新升级,硬件设备老化、软件系统漏洞等问题增加维护成本和技术难度。2.个别部件主体单位不明晰。数字化城市管理涉及多部门,易出现职能交叉、责任推诿,如公交站厅维护主体单位,小区自建绿化带管理维护等问题办理上有推诿情况。3.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对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考核指标不够科学全面,加之工作岗位的不同,案件完成用时和难易程度有差别,难以准确衡量工作成效和人员绩效。整改措施1.制定技术更新规划。打破“数据孤岛”,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技术趋势,制定系统更新规划,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增加网络安全投入,引入新技术,实现数据互联互通。2.完善职责协调机制。制定详细的部门职责清单,建立跨部门协调小组和定期沟通会议制度,通过召开协调会,深入职能单位调研等方式,厘清职能职责,完善协调机制。3.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管理效果实时监测和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工作成效和奖惩挂钩。四、2025年工作计划2025年,继续树牢“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意识,提升技术水平、强化城市管理,探索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向乡镇延伸,努力打造更加高效、智能、宜居的城市环境。(一)加强城市建管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案件质量1.加强能力提升培训,邀请市指挥中心、电信、市政、救援等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干部职工业务能力,确保平台分值在全市五区保持第一方阵。2.加强安全纪律教育、业务能力培训及日常案件核查办理力度,坚持每月度对案件办理进行总结,拓宽发现问题的角度和视野,案件派遣做到及时准确。3.加强微信公众号推广,提高微信公众号关注度,推文贴近群众需求、贴近我区实际;做强微信公众号“我要上报”版块,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二)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筑牢安全底线根基1.加强日常工作“三及时”(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派遣问题、及时处置问题)和“接诉即办”,高效处置群众咨询求助、投诉举报,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复。2.加强城区安全隐患排查,对城区雨水篦子、污水井、管线的检查及城区积水点、易堵点巡查经常化,协调有关单位紧急处置突发问题,提前化解安全隐患。3.加强专项普查及城区照明普查,积极开展城区主街道及背街小巷线缆普查,开展道路破损、居民建房、重大危险源等专项普查,协同职能单位解决相关问题。(三)加强城区卫生死角治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1.加强城区公共卫生间治理,普查和抽查相结合,对开放不及时,设施存在损坏,卫生较差等问题通报督办。2.加强城区卫生死角治理垃圾清运督促,对垃圾清运不及时,绿化带内积存问题,联系职能单位及时清运。3.加强城乡结合部的监管,每周对城乡结合部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