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宁陕县> 宁陕县文化馆

宁陕县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5-03-20 17:38
单位名称 宁陕县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业务范围:文化宣传、文艺活动组织、相关培训、业余文艺创作组织、文化交流。
住所 宁陕县城关镇迎宾大道文化大厦3楼
法定代表人 刘应红
开办资金 34.3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宁陕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6.43万元 19.85万元
网上名称 宁陕县文化馆.公益 从业人数  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4年4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法定代表人。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宁陕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2024年以来,宁陕县文化馆不断创新文化活动组织形式,惠民演出精彩纷呈。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5场,配合县文旅广电局组织开展“春到万家幸福年味”小年群众文化活动;主办了“唱响美好生活”新春歌会和“幸福中国年”文化惠民演出。结合各大节庆节点,主办协办各类活动8场。配合县委宣传部举办春节联欢晚会;配合县妇联组织策划“跟党奋进新征程巾帼建功新时代”宁陕县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14周年暨首届家庭文化节演出活动;配合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广电局开展宁陕县202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之春”宣传月、两会精神“宁聚力”宣讲、“践行孝义善举弘扬社会新风”集中示范文艺展演等活动;配合县总工会策划组织“向劳动者致敬”庆祝第134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演出活动;承办陕西省“绿都山水大地欢歌”夏季村晚示范展演;协办“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主办庆“八一”军民共建文艺演出活动,开展“一个人的剧场”文化惠民演出20场,完成“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78场次。(二)场馆阵地服务全面提升。为发挥文化阵地服务功能,场馆实行延时、错时、优质免费开放,群众可在线预约总馆和分馆的场馆活动室。依托场馆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将全民艺术普及,文化惠民工作落到实处。全年共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班39期。其中少儿暑期艺术培训6期,成人舞蹈培训5期,合唱培训15期,书法美术培训8期,举办书画笔会活动10期,累计培训学员2200人。线上还开展了2024年“迎春纳福清廉宁陕”第二届书法美术作品线上展览6期,“翰墨丹青颂祖国”书画作品展4期,“致敬最美劳动者”优秀文艺作品线上展播5期。(三)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作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及文艺宣传的重要阵地,我馆积极转变服务方式,拓展线上服务阵地,开通“宁陕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数字资源账号,常年发布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视频、展播展览、演出计划、非遗作品展、全民艺术普及“微课堂”线上教学、网络春晚视频展播活动,线上发布专题活动每星期不少于两次,累计惠及群众3.5万人次。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通过组织民间艺术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有效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二)通过提供多样的文化服务,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活动,提升了群众生活质量。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文化活动组织方式单一,服务模式传统,缺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群众参与度不高,反馈机制不健全,难以及时了解群众文化需求。二是基层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存在干部队伍老化等问题。(二)改进措施。一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策划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地方特色和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二是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工作,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和整体素质。鼓励人才创新和职业发展,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策划多元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以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同时,结合地方特色,策划民俗节庆、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增强群众参与度。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宽文化服务的渠道和形式。通过线上平台发布文化资讯和活动信息,配合线下活动,实现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服务设施,继续完善文化馆的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加强数字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文化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工作人员培训等措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满意度。加大基层文艺骨干培训力度,储备文艺人才,注重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三)加强交流与合作。引进优秀资源,积极与其他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开展交流合作,引进优秀的文化资源,推广本地文化特色。通过文化交流合作,拓宽视野,增强文化馆的文化辐射力。探索与其他文化机构、社区、学校等共建共享文化资源的模式,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