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宁陕县档案史志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档案收集、保管、利用、史志编纂及档案的社会服务工作。业务范围:档案收集整理与保护利用、党史和地方志工作。 | |
住所 | 宁陕县城关镇子午路193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李清 | |
开办资金 | 222.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宁陕县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94.62万元 | 189.31万元 | |
网上名称 | 宁陕县档案史志馆.公益 | 从业人数 1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4年8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法定代表人。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县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强化党建引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第一议题”制度,认真推行周一集中学习机制,及时跟进学习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常态长效学习关于档案工作、历史学习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摘编,不断筑牢“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根基。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项严格按要求提交班子会议或全体干部会议审定,形成开诚布公、坦诚相待的新风气。自觉践行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将工作会议与理论学习统筹起来,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体量,让全馆干部集中精力抓落实。强化制度建设,完善馆内馆外公共区域卫生保洁机制和“日检查、周排查、节假日全面查”安全监管机制,维护干净整洁安全的环境风貌。(二)坚持依法管档,提升档案服务水平。严格落实《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条例》,全年配合开展档案执法检查74家次,发出整改清单45家。认真开展“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组织档案进机关活动23次,开展档案工作业务指导30家、提供业务咨询21次。按期完成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工作,整理统计馆藏档案98个,全宗30538卷、85267件,现场指导县卫健局、移民工作站项目档案和县信访局、县发改局、县残联等单位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及时收集整理2024年度县委全委会、县人代会、县政协会、“龙腾绿都快乐奔跑”活动、“环子午湖”自行车赛、首届“十镇百碗”特色美食大赛、2024大秦岭跑骑定向挑战赛等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档案;整理归档馆藏印章90枚;收集撤并部门、村委印章71枚。积极做好档案服务工作,为干部、群众提供档案查询服务280人次,调取档案27120件(卷),为撰写党史工作提供档案796卷。(三)突出资政育人,狠抓红色资源利用。在全市率先启动《中国共产党宁陕历史(1978-2012)》第三卷编纂工作,向72个单位征集206个专题资料,建立初稿修改协调联络、修改反馈动态、定期开展研讨会等工作机制,已完成党史三卷大纲和前五章初稿。成立红色资源普查小组,对全县19处革命遗址、遗迹和新建红色纪念设施,全面开展调研普查,拍摄视频资料30个、照片600余张,组织座谈6场次,走访知情人30余人,挖掘红色故事3个,全面建立红色资源普查档案,修订完善《宁陕红色资源通览》,在政府网站专栏发布《宁陕县19处革命遗址遗迹名片》。积极推进红色资源与绿色旅游融合发展,制定《宁陕县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五个一”工程实施方案》,争取80余万元专项资金,筹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军部旧址展馆。认真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全力保护利用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口烈士陵园、四亩地红色广场、柴家关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龙王镇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军部旧址,形成覆盖全县的党史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各界人士4000余人次;联合县委宣传部等部门开展第二届“红色宁陕”宣讲员大赛暨“红色宁陕”故事会比赛,推进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四)聚焦县域发展,做好志鉴编纂宣传。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编纂宁陕年鉴,并加强对各镇、各部门的年鉴编纂业务指导,宁陕年鉴2024卷已送审出版机构。制定《宁陕县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试点村村史馆建设的实施方案》,已建成城关镇渔湾村村史馆和筒车湾镇海棠园村村史馆,并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志书交换活动,先后与江西瑞金干部学院、江苏常州市金坛区、湖北宜昌史志研究中心、河北曲周县方志馆以及铜川市印台区、榆林市子洲县等多家兄弟单位交换志书,同时向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和民宿企业捐赠《宁陕县志》《宁陕年鉴》《宁陕县标准地名志》等史志地情书籍500余册,将读志列入各单位干部职工学习计划,努力构建“发展方志人人有责、方志发展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收集、保存和管理历史档案,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访问性,有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研究。二是对档案的整理、编目和数字化加工,提高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满足广大查档者需求,服务民生。三是支持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社会信息,帮助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提供历史经验和数据支持,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三、存在的问题。(一)档案管理规范化有待加强。档案史志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但目前馆内干部多数为刚接触档案史志行业的“新生”,对新政策、新技术掌握不够,业务能力有待提升。档案管理部门对部门和镇村业务指导较少,基层单位在档案管理中遇到问题缺乏有效支持,同时,一些单位对档案史志工作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档案管理员多为兼职,业务水平不高,归档不及时,随意现象普遍存在,进一步制约了档案史志事业的发展。(二)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档案管理工作仍停留在传统方式上,缺乏长远打算和创新精神。网络数据信息收集缺失,未能及时收录网络大数据信息,导致信息资源不完整。四、改进措施。(一)提升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组织干部参加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重要性认识,提高业务知识专业化程度,增强对档案管理流程的熟悉程度,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二)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度。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档案管理信息收集、整理和共享能力。五、下一步工作思路。(一)聚焦“存史”职能抓业务。积极争取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资金,加大到期档案征收力度,力争馆藏档案突破10万卷;全力推进党史三卷编纂,按照省市部署启动第三轮县志编修工作。(二)聚焦“资政”职能抓服务。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建成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专题帮扶档案收集整理,加强“红色资源助推绿色产业发展”专题研究,更好服务发展大局。(三)聚焦“育人”职能抓宣传。严格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充分利用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村史馆等场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学志用志活动,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四)聚焦“风清气正”抓管理。加强干部纪律作风建设,探索读书运动全员参与机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继续维护良好政治生态。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