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提升农机化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机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组织实施“智慧农机”建设等农业机械化项目;组织开展农机化科研、推广、培训工作。 | |
住所 | 渭南市三贤路北段市民综合服务中心 | |
法定代表人 | 闫晓宇 | |
开办资金 | 3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5.63万元 | 82.8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渭南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2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2024年,市农机化发展中心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着力推进特色产业机械化装备集成示范,加大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和特色产业薄弱环节机械及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一)国家惠农政策高效落实。强力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合理拟定补贴方案与资金分配,强化监督指导,定期调度补贴资金实施和兑付进度;同时,加强培训宣传,重视购置补贴延伸绩效考核,做好补贴异常情形和违规处理。2024年中省下达我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472亿元,全年已实施补贴资金2.0895亿元,已结算补贴资金1.6991亿元,补贴机具3.57万台,受益农户2.83万户。(二)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有序进行。抓早动快,突出服务效能,紧扣春耕、“三夏”“三秋”粮食生产需要,积极做好机具准备、技术培训、物资储备、跨区服务、供需对接、应急队伍等各项准备工作,做好重要农时季节的生产进度调度与报送,绘制了全市“三夏”、“三秋”农机抢收抢种调度指挥图,制定好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针对性做好机具调度,确保不误农时、颗粒归仓。同时加强与各部门沟通协作,做好交通运输、气象预报、农机供油、零配件供应和维修等各项服务保障工作。2024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农业机械26万余台,小麦和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1%和97.5%。(三)主粮作物机收减损成果显著。深入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要求,扎实开展“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和农机手操作技能竞赛,持续强化技术指导培训,做到以赛促训、以训促学,不断提高农机手的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发挥机械化在促进粮食增收减损方面的作用;制定印发了《渭南市主粮作物机收减损监测调查方案》,对全市机收减损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三夏”“三秋”期间,全市共设立小麦机收减损监测点97个,减损率达到0.773%;玉米机收减损监测点55个,减损率达到1.49%,损失率远低于行业技术要求,在全省排名第二。(四)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强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建立了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80个、服务保障队伍31个、志愿服务队12个,纳入应急调度的谷物收割机1928台、履带式谷物收割机81台、农用水泵1113台,谷物烘干机46台,并与西安市农机总站和咸阳市农业机械管理中心分别签订了《农机应急救援作业服务合作协议》,形成互帮互助合作机制。同时,开展农机具质量调查,2024年重点对单粒玉米播种机质量进行调查,渭南调查总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涉及我市七个县市区21台机具,采取提前部署、加强培训、实地入户、座谈等措施,对相关机具严格核查,确保农户的合法利益,为促进我市大面积单产提升做好机械化保障。(五)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重点围绕“1311”创建模式,找准工作定位,聚焦薄弱环节,确定发展目标,深入开展全市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3月14日,在临渭区召开了全市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1311”模式规范化建设推进会,会上观摩交流了临渭区“1311”模式,要求各县市区要深入开展“1311”模式规范化建设提升行动。(六)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共召开了6次推广现场会、演示会,主要是全市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现场会、玉米增密度农机具技术推广演示现场会、三秋”农机化生产现场会、玉米机收减损技术现场会、新型大田作物机械推广现场会、特色农业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暨产后加工等现场会,培训和演示小麦宽幅沟播、“5335”玉米增密度播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农机生产新技术、新机具。2024年5月,组织承办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和省农机中心联合举办的农机手技能培训活动。(七)农机手跨区作业收益可观。严格做好跨区作业证的发放,及时制定“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应急预案,举行跨区机收出征仪式,对机手进行安全培训;与中石化、中石油、壳牌等公司合作,推出农机加油优惠政策;设立跨区作业服务接待站,在高速路口开通农机具作业绿色通道,公布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办理流程,引导农机手及时办理“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由中心领导带队,分四组赴四川、湖北、河南、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跨区作业慰问,做好跨区作业期间各项服务。2024年全市共发放跨区作业证5504份,成立41个跨区作业服务接待站、12个机收保障服务电话,向全市机手发送慰问短信1.6万余条,为机手提供作业咨询、协调处理纠纷矛盾60余起,切实维护和保障了机手在当地的合法权益和作业安全。全年跨区经济效益约8亿元。二、取得的主要效益全市农机服务收入达29.6亿元,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1%;中省下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472亿元,已实施2.0895亿元,占总资金量的119%;小小麦机收减损率达到0.773%,玉米减损率达到1.49%;组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80个、服务保障队伍31个、志愿服务队12个。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存在的问题1.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办理超时限情况较为突出;2.高质量、高性能播种机保有量较少。(二)整改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积极争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印制宣传手册和告知书等资料,做好补贴政策信息公开与宣传,在农户使用手机APP申请补贴后,及时提醒农户要通过窗口递交资料。2.加大农机具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强玉米“5335”播种机和小麦宽幅沟播机的推广应用,加快指夹式、气力式等高性能机型升级换代,为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做好机械化保障。四、下一步工作计划2025年,我们将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推动信息化、数据化在农机化服务中的核心作用,着力提高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和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做好农机惠农政策落实、重要农时农机化生产、农机化示范项目实施等工作,推进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一)做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的实施。深入学习中省《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方案》,配合农机科做好2025年补贴资金的分配与下达,做好补贴系统的日常巡查监督、政策宣传和补贴业务培训与警示教育、信息公开专栏建设、补贴异常情形与违规处理、2024年农机补贴延伸绩效考核、日常指导与检查等工作。(二)抓好重要农时农机化生产工作。围绕春耕、“三夏”、“三秋”等重点农时,搞好作业进度统计和机具调度,保障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活动有序进行。认真贯彻粮食安全考核的相关工作要求,抓好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发展指标落实,不断强化农机应急服务能力,做好农机防灾减灾工作,全面保障粮食安全。(三)做好机收减损规范化监测及监测点设立。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要求,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在持续巩固近年主粮作物机收减损工作成果基础上,扩大机收减损重点作物范围,狠抓相对薄弱区域,分作物、分区域精准施策,进一步挖掘机收减损潜力,为颗粒归仓贡献机械化力量。2025年,我们将规范化全市监测技术以及监测点的设立情况,提前入手,抓培训,重实效。(四)“优机优补”,深化质量对比监测。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需要强化补贴政策引领。2025年计划实施需求调查行动,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开展补短板需求调查,筛选一批适合我市实际播种情况的适用机具类型,编制先进适用农机装备需求清单汇总上报。争取省级因地制宜制定农机补贴方案,优化提升农机具配套比,实现主要作物大面积高质量机播。(五)深入推进全程机械化“1311”模式规范化建设。指导各县市区在现有基础上,依托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组织打造农机合作社联盟,不断规范完善农机手培训、实训、规范作业示范3大平台,总结提炼本地区的全程机械化机具搭配组合模式,搭建起应急作业服务体系,形成有亮点、有特色、有创新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1311”模式。(六)开展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针对当前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和我市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生产的短板环节,依托农机装备产学研推应一体化熟化应用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开展果园生产、设施种植、畜牧养殖等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着力提高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七)培育扶持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多种农机服务主体,引导服务主体优化布局,不断扩大服务覆盖范围,积极开展跨区作业、订单服务、全程托管、融资租赁、应急救灾等社会化服务,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持续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应急抗灾救灾能力。开展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带头人轮训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总结。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