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洋县救助管理站(洋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提供救助服务,弘扬救助精神。从事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审查、安置以及救助对象的康复治疗。 | |
住所 | 陕西省洋县真符路7号 | |
法定代表人 | 董小宁 | |
开办资金 | 1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财政拨款 | |
举办单位 | 洋县民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59.59万元 | 153.5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度,洋县救助管理站(洋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办理变更登记事项1次:6月21日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由原周通变更为董小宁。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4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2024年,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市站的指导下,我站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坚持“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原则,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发挥好兜底线、救急难作用,加大专项活动开展力度,推动实现救助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工作开展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聚焦制度建设,让机制运行更高效。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召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妥善解决救助管理工作中安置遗留问题,保障全县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工作平稳、有序、安全运行。二是救助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在18个镇(街道)设置临时救助点,287个村(社区)设立救助咨询引导点,依托福利彩票站开设“爱心救助点”,在汽车站、高铁站、治安岗亭建立救助联系点,前置救助关口、延伸服务触角,进一步健全流浪乞讨人员发现报告机制,明确救助工作流程,编密织牢救助保障网。三是严格对照市局在全市救助管理机构推行的“八个一”工作要求,规范救助服务流程,制定服务标准和岗位职责,统一新增编制相关标准文本共33项,形成救助管理工作规范一本通,各项事务标准覆盖率100%,使救助工作的各项环节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并对站上值班值守、街面巡查、护送返乡等工作进行优化调整,救助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四是持续推进“互联网+寻亲”服务模式,加强与公安部门的指纹采集、人像识别,DNA比对等身份快速查询机制,经快速查询和寻亲服务后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滞留人员,充分利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抖音寻人、微信朋友圈等多个平台,及时发布寻亲公告,扩大信息覆盖面,不断提高寻亲效率。(二)聚焦多级联动,让救助工作更到位。加强主动合作,强化与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的多级联动,建立快速响应街面巡查协同机制。认真做好“酷暑送清凉、寒冬送温暖”特殊季节性救助工作,组建工作专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高白天夜间巡查频次,联合公安、城管部门重点对车站、广场、桥洞、烂尾楼、城乡接合部等重要区域加大巡查力度,摸清街面各类流浪及临时遇困人员聚集区域和活动规律,建立详实的街面劝导工作记录和流浪、露宿人员信息台账,做到重点人群“一人一档一画像”,确保“发现一个、劝导一个、救助一个”。利用6.19开放日活动,向群众普及救助知识、讲解救助法规政策,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救助管理工作成效、救助管理经验做法以及救助管理工作中涌现的感人故事,并邀请群众代表参观了解救助站在站内照料、救助寻亲、街面巡查等方面的机制,实地参观受助人员生活区,更好地了解救助服务开展情况和受助人员生活情况。活动期间设立展板15块,悬挂横幅6条,发放救助宣传册、救助引导卡4000余份。开展各类困境儿童关爱帮扶活动5场次,让家庭贫困、身患残疾、留守、流动儿童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组织开展点亮微心愿,帮助困境儿童实现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愿望。(三)聚焦源头治理,让延伸服务更深入。全面建立返乡受助人员台账和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台账,实现动态管理、跟踪服务、点对点帮扶,定期联系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对我县返乡受助人员和易流浪走失人员进行回访活动,及时了解、掌握其生产、生活困难,积极协调镇村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等政策,防止其再次外出流浪,对因长期流浪被注销原籍户口的,协调公安部门为其在原户口注销地办理恢复户口登记,其中6人被纳入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为7名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办理了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特困供养等救助保障,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其反复流浪,强化源头治理成效。(四)聚焦站内安全管理,让机构运行更稳固。严格落实民政服务机构“拆牌、破网、清通道”消防安全专项攻坚行动部署要求,共拆除防护栏31个、铁栅门5个。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开展消防应急疏散演练2次、消防器材操作实务培训2次、防汛安全演练1次,确保全体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操作技能和应急逃生知识。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值周公示制度,建立了夜间巡查、防火巡查记录等工作台账,落实安全管理员日巡查、周排查,托养机构和合作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每月全面检查,排查各类风险隐患,及时整改到位,定期排查消防隐患、定期维保消防设施,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三防合一的安全保障体系。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2024年,我站实现了机构零事故平稳运行,切实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及困境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树牢兜底线、保民生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打造了良好的民政工作形象。全县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115人次(站内日常救助88人次,站外救助27人次),医疗救助5人次,护送返乡45人次,发布寻亲2条,落户安置2人,出动街面巡查救助车辆160台次,工作人员640人次,发放救助物资85份,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加强宣传工作,在汉中日报、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报道了一系列救助中的感人事件,得到了人民群众和受助对象的广泛赞誉,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一年来,我们在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比上级的要求,求助人员的需求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2024年度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中,重复流浪和易走失人员管控还不到位,上述救助人员的网格化管理成效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对一些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受助对象办理户口登记,协调公安办理户籍登记周期过长,致使安置工作进展缓慢;三是部分受助人员在外打工或和亲属失联多年,突发重病后被送回户籍地救助站,出现家属联系不上或不愿接收等情况。2、改进措施:1、切实抓好源头治理,进一步完善易流浪走失和返乡人员台账,定期开展摸底排查、回访慰问工作,联系镇(街道)、村(社区)落实返乡人员社会保障政策,解决其生产生活困难。2、持续加强与公安部门的指纹采集、人像识别,DNA比对等身份快速查询机制,推进“互联网+寻亲”服务模式;强化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与公安机关等成员单位沟通交流、业务对接,夯实工作责任。3、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救助管理体系制度,多方联系返乡受助人员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镇办帮忙进行妥善安置,协调受助人员家属做好接收工作,对于患重病或残疾的受助人员及时进行医疗救治,解决其生活生产困难,落实相关社会保障政策,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对法定义务人遗弃、虐待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构成违法犯罪的,促请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四、下一步工作计划2025年,我们要围绕深化三个年活动,完善救助管理工作体系,加强部门联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衔接,加强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切实维护好流浪乞讨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合法权益。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续完善救助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作用,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压实主体责任,协调联席会议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编密织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网络和责任监管体系。二是持续加强街面巡查救助协同机制。依托三级救助网络,畅通发现转介处置渠道,建立健全街面协同巡查机制,联合公安、城管在极端天气、重大活动等时间节点开展联合巡查,加大街面巡查力度,为流浪乞讨人员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及时有效救助服务。三是持续抓好源头治理。依托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对受助返乡人员开展摸底排查、回访慰问,建立完善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对回访发现的问题,及时报请受助人员户口所在地、所住地的镇办帮助解决其生产、生活困难,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从根源上解决“屡送屡返”等痛点问题。四是持续加强站内安全管理和救助服务设施提升改造。持续做好机构内安全日巡查、周检查制度,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强化消防演练和培训,促使职工熟练掌握器材使用和逃生技巧;全面落实救助服务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更好提升救助服务质量,改善流乞人员住宿环境,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基本权益。五是持续强化干部作风能力建设。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县委“三个年”活动的精神内涵,将干部能力作风提升向纵深推进。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和政治站位,顾全大局,提升干部职工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干事创业精神,为救助事业注入新活力。新的一年新的征程,不变的是救助工作者的初心使命,2025年我站全体职工会勠力同心干好救助、未保工作,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全县救助管理工作向高水平迈进!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