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地质环境监测站(西安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西安市防治骊山滑坡办公室)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监测保障。地热监测·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监测·地质灾害勘查评估与防治·骊山滑坡防治·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建设·应急防治技术研究与宣传培训 | |
住所 | 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109号 | |
法定代表人 | 谭晓文 | |
开办资金 | 509.1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80.81万元 | 249.4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我站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地环站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职能定位和使命任务,全面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全年“零伤亡”的预期目标,最大限度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站党支部“党建引领聚合力,技术支撑促先行”党建案例荣获市直机关“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优秀案例之一。现就2024年度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2024年度工作开展情况(一)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市地环站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全面贯彻落实市局党委“10条规矩禁令”。组织政治理论学习20次,党员大会4次,支委会会议12次,站领导讲党课4次。集中开展党纪学习教育5次,组织交流研讨21人次。制定我站《2024年度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层层签订《2024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开展谈心谈话1轮次30余人。站领导班子牵头,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新形势下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的改进》为题完成调研报告,推动完善地质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二)扎实开展隐患调查开展秦岭区内38个重点镇街1:1万风险调查工作,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已全部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控体系。利用三维数据,遥感解译发现安全隐患点位857个,威胁人员点位675个,指导作业单位开展353处(动态更新后)在册隐患点详细勘察,精准实施隐患点分类管控。(三)做好地灾巡查排查实地开展隐患巡查排查及督导检查98次,指导区县扎实开展主汛期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三查”工作13530次,确保降雨易发期间隐患排查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不留死角盲区。(四)强化地灾隐患监测通过InSAR卫星数据解译我市地裂缝活动及地面沉降变形,新发现城区单点沉降区2处,山区形变点位38处,监测以往变形点位12处,全部开展野外核实,落实防治措施。持续监测已建成地铁及在建地铁线路10条,地裂缝12条,助力全市经济发展。(五)做好应急值守和气象风险预警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双岗制度,保持信息畅通,保障重要信息上传下达。汇总统计降雨轮次、累计雨量等各类值班数据,撰写应急值守报告56期,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指导各区县完成省级地灾信息三期平台视频调度调试,确保汛期视频调度系统运行通畅。针对降雨天气累计抽查区县值班152次,抽查镇街、隐患点值班383次,随时掌握基层防灾工作动态。妥善应对25轮强降水天气,与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会商200余次,发布各类天气提醒信息170期,转发省自然资源厅预警信息20期,发布市级地灾三级(黄色)预警5期,累计发送短信164205条,指导各区县累计撤离群众6244户17443人,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六)做好地灾应急支撑由站领导班子带队,成立三个地灾应急技术支撑小组,做好应急技术支撑准备,随时准备出动赶赴灾险情一线开展应急处置。在物资上,做好应急物资和设备保障,保持无人机电池、平板电脑、激光雷达等应急设备电量充足、正常使用,保障各类物资装备能够满足主汛期应急调查和排查检查工作需要。(七)提升防灾技术水平推动全市地质灾害智能防灾体系建设,完成秦岭山区、黄土塬区、横岭丘陵区地质灾害三维数据采集工作,面积超过1713平方公里。开展“沣峪典型小流域泥石流灾害专项调查及风险预警研究”,探究典型泥石流沟谷多参数预警模型,提升泥石流预警能力。(八)开展地质环境监测持续开展骊山滑坡综合形变监测及分析预测,全年共开展巡查74次196人次,累计获取超过5000组监测数据,通过数据解析、实地巡查骊山滑坡区域坡体稳定状态、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监测设备及测量标识完好情况等,分析研判骊山滑坡稳定性,指导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落实防灾措施。完成年度城区40口地热井水位、井口水温监测,20口地热井水质检测,走访调查开采量和开发利用状况。全年开展水头测量156口次,监测精度0.01m;水温监测36次,走访调查开采量和开发利用状况162口次,通过数据动态变化,分析地热水开采利用现状,为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技术依据。(九)加强宣传培训演练利用“防灾减灾日”“地球日”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发放宣传用品2000余份、线上科普答题人数500余人,指导区县实现在册隐患点和风险区“防抢撤”演练全覆盖,提高了应急支撑实战水平。受邀参加党风政风热线访谈等节目、接受西安电视台第一新闻采访,向公众介绍地质灾害防御和避险常识,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全面履职尽责,护航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我市2024年地质灾害隐患点422处,直接威胁3304户、17961人的安全,威胁财产约14.1亿元。市地环站坚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落实市政府“四项机制”相关要求,不断完善“人防+技防”的地质灾害监测防范预警体系,全面落实“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措施,以高水平技术支撑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了全年地质灾害防治“零伤亡”的预期目标,保障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二)持续多样监测,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多种手段开展骊山滑坡监测工作,其中地表垂直形变73个测段13.3公里1474站,地表水平形变22个监测点47组数据,地下倾斜形变4532个人工监测数据,三维形变432个监测数据,表层裂缝180个人工监测数据,以及12000余组自动化监测数据。根据巡查结果和监测数据编制2024年骊山滑坡监测报告,为骊山景区和当地政府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建议,保障了景区健康、可持续发展。持续动态监测地热水水位、水温及水质变化,为全市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可持续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在地热领域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三)强意识提能力,构建全民防灾减灾长效机制通过常态化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进社区、学校、进企业等措施,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支撑”的防灾体系,提高全民识灾、防灾、避灾能力。通过演练反馈优化应急预案,为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强化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质灾害防治宣传与演练推动了全社会形成风险防范的主动意识和长效协作机制,进一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存在问题一是理论学习结合实际工作方面形式较为单一。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地灾防治领域专业性问题方面做的不够,在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实际打造坚强战斗堡垒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举措。二是日常防灾工作有薄弱点。基层部分群测群防员运用新技术、新方式开展应急值守工作流程不够熟练,面向区县、乡镇的相关的业务培训还需加强。四、2025年工作计划一是持续深化党的建设。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思想学习教育,夯实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思想根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践,强化党建业务融合新思路、新举措,发挥支部领导核心、支部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打好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思想保障。二是持续夯实工作基础。结合气象部门年度天气预测分析,科学研判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范形势。夯实应急值守和值班调度工作,及时与相关部门对接开展雨情会商,做好地灾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做到灾情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指导区县进一步提升地灾风险防范水平,随时准备应对各类地灾突发事件,全力以赴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防线。三是持续提升技防能力。发挥我站技术储备和人才优势,不断提升监测预警技术能力,不断夯实“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结合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措施,推进“一库两清单一体系”建设,从源头减少地质灾害风险,提高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能力和水平。四是持续服务经济发展。精准开展全市主城区和秦岭浅山区InSAR卫星数据解译分析,全面掌握主城区地裂缝、地面沉降动态变化发展趋势,与相关部门和技术单位加强沟通协作,落实防灾措施,保障城区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持续做好骊山滑坡综合形变监测及地热水动态监测,探索山区地灾隐患发现和隐患监测新技术,分析变形点发展趋势,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获得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进单位;“党建引领聚合力,技术支撑促先行”党建案例荣获市直机关“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优秀案例之一;在全系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主题宣讲暨“讲述行业故事”诗歌朗诵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