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全市建设提供水文服务。开展水文监测、水文情报预报、水文信息化管理、水文站网规划与管理;重点水源地、水功能区、省界河流断面水量水质检测与评价;协助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开发和保护等业务。 | |
住所 | 渭南市临渭区朝阳大街中段43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李水库 | |
开办资金 | 215.4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4.58万元 | 40.6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水文监测工作扎实推进。严格依照《水文测验任务书》及相关规范开展工作,全年施测水峰9次、沙峰5次,实测流量134站次、单沙243站次、墒情监测167站次。优化机关和状头巡测队巡测方案,全年巡测水文(位)站46站次,全面排查辖区内121处自动测报站点水情和雨情监测设备仪器,完成了18处水文(位)站水位数据校核及103处自动测报雨量站维护养护任务,确保自动测报站点数据传输正常。(二)预警预报服务及时精准。扎实落实水情任务,3月底完成长期水情趋势预测,全年制作中长期预测8份、中小河流水情预警预报15期53站次,修订18处重要断面预警方案及状头、罗敷堡水文站洪水预报方案,及时修订上报报汛曲线及大断面数据,完成水情站基础信息更新校核。入汛后,面对境内9条河流10站45次洪峰,水情信息传输高效,总差错率仅0.03%,网络传输率达99.8%,常年雨量站信息报送率100%,汛期站信息报送率98.6%,暴雨洪水过程,水位信息报送完整率达99.5%,各项指标全省领先,有效提升预警预报的预见期与精确度,为防汛决策提供关键支持。(三)信息报送与资料整编高效完成。2024年我中心主要负责状头水文站和岔口生态流量监测断面生态流量监测、预警工作。据统计,全年共制作生态流量预警80期,其中红色6期、黄色27期、蓝色47期。每月按时填报省界断面数据,全年收集复核报送秦岭北麓峪口水量数据240条,按时监测报送200余份土壤墒情数据,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各站10月底完成在站整编,中心11月集中审查,次年1月完成剩余资料审查,确保资料准确性与完整性。基本雨量站与水位站自动监测资料整编率均达100%,资料整编成果甲等率100%,获省中心高度认可,在全省排名靠前。(四)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力推进提档升级项目,虽设备标验收遇阻,但土建工程已完工并通过分部验收,资料准备齐全,为项目后续推进奠定基础。新建及改造水文站项目于2024年4月开工,10月完工,11月完成分部工程验收,目前正积极筹备合同完工验收,确保项目顺利交付使用。积极配合省中心开展“十四五”剩余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十五五”规划项目储备并上报,包括巡测基地、应急监测能力、水质实验室及中小河流水文站网提档升级建设项目,为长远发展谋篇布局。(五)综合管理及信息宣传持续优化。深入落实“五化”要求,完善内控机制,规范公文、公章、档案管理,优化办公场所管理,更换节能设备,创建文明节约型单位。严格执行“过紧日子”要求,管控“三公”经费支出,确保职工待遇按时发放,完成资产报表及转固工作,推进财政三级部门预算实施,协同做好财务检查与审计整改。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举办“安全生产月”活动,完善安全制度,积极创建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单位,全年无安全责任事故。强化信息宣传工作,全年在省中心水文信息网发表稿件60余篇,开通“渭南水文”公众号,发表原创文章20余篇,转发相关文章10余篇,累计观看量超1600人次。多样化的宣传渠道,不仅宣传了水文工作动态、水文化知识和水文法规,还提升了单位影响力和公众对水文工作的认知度,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水文工作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六)应急监测积极高效。2024年,渭南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在应急监测工作中表现卓越,成功应对了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应对北洛河“24.8”30年超标洪水过境期间成绩显著,抢测实时流量32站次,沙情21站次,实时监测计算西湾桥段堵塞库容52站次,复核朝邑段过洪能力,为下游大荔朝邑段1.7万余群众撤离和堤防加固赢得宝贵时间。全年上报水毁灾情报告2份,针对华阳川水位站和罗敷堡水文站水毁情况,及时上报修复方案。汛前、汛中及12月开展多次洪水测报、作业预报预警演练和应急演练,利用无人机等设备开展凌情应急监测演练,踏勘黄河小北干流凌情。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服务社会,维护人民安全。渭南水文中心防汛工作的管控精细化、信息全面化、数据实时化,为渭南市水文监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地区洪水灾害防御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地方政府防汛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在应对北洛河“24.8”超标洪水过程中,得到了渭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一致好评,渭南市防办、市水务局分别发来表扬信予以肯定。11月因发现处置北洛河“23.8”堰塞体事件和应对北洛河“24.8”30年超标洪水中成绩显著,获评“2023—2024年度全省防汛抗旱先进集体”称号。(二)协助政府,确保江河安澜。在抓好主责主业、参与政府汛情会商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有效互动交流。一年来,先后参与渭南市水务局、市防办组织的《渭南市防汛抗旱手册》《渭南市2024年防汛应急预案》《渭南市重要河流防洪特征值确定报告》《韩城市十五五水文规划》《渭南市市区内涝应急预案》等技术性编制和审查工作,有力支撑了渭南防汛减灾、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水文影响力得到充分彰显。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制度需进一步修订完善;站网布局不够合理,难以满足重点区域防汛需求;洪水预报方案适用性不足,应急监测能力有待加强;超标洪水监测手段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设备老化。(二)改进措施:创新制度管理,加大年轻职工培训力度,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整合资源,争取地方支持,加密站网建设;利用大洪水数据修编预报方案,加强应急监测队伍建设,配备先进装备;推进水文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四、下一步工作思路2025年,渭南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将继续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落实“两争一创”行动和“五化”要求,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渭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水文保障。(一)整合资源加密站网。整合水务、水文等部门监测站点资源,形成“渭南市水雨情监测站网”大平台,梳理河流水文监测盲点,争取地方支持增设北洛河相关水位监测站点,满足防汛需求。(二)提升应急监测能力。利用近年来的大洪水场次对现有方案再模拟、再评估,修编精度不高的方案。强化“以测补报”,在重点区域增设应急监测断面,配备先进技术装备,提升应急监测能力,为防汛提供精准情报。(三)强化“四预”措施完善防御体系。加强会商研判,落实“四预”措施,贯通“四情”防御,提升预报预警精度和预见期,扩大预报范围,做好洪水复盘总结,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四)深入调查研究、做好“三基”工作。坚持“抓基本、抓基础、抓基层”的“三基”思路,以提升职工生活品质为目标,以新时代对水文工作的要求为导向,提升测站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总之,通过转变观念、查漏补缺,推进“五化”建设和“两争一创”工作,在履职尽责、服务大局,在把水文系统建成水利系统的旗帜和标杆,成为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为全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渭南水文力量!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被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通报表扬为“陕西省防汛抗旱先进集体”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