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汉中市> 汉中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汉中植物研究所)

汉中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汉中植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5-03-20 11:33
单位名称 汉中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汉中植物研究所)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实施统筹科技资源发展规划,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业务范围:全市科技系统信息化建设;开展科技资源统筹研究;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汉中市科技年鉴的编印和《汉中科技》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秦巴山区生物资源试验研究;植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科技培训;科技型企业咨询服务。
住所 汉中市汉台区将坛西路市科技局大院
法定代表人 冯涛
开办资金 22.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汉中市科学技术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04.29万元 161.7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度,汉中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汉中植物研究所)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4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1.强化管理出成效。制定了规范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和管理制度,激活了中心人才活力,形成了“比学赶超激干劲、争先创优促担当”的良好氛围。通过注重职能发挥,中心承接了科技资源统筹、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科技经纪人培训、全市创新创业大赛、“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管理等多项工作。还围绕全市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四链融合,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壮大创新主体,扎实抓好科技创新链建设,全面助推汉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多次获得省市表彰奖励。2.深入开展秦创原建设。建设秦创原创新服务网络平台汉中分平台,同省级平台数据库和县(区)、市级园区数据库实现互联,发布、更新30家科技园区和专业基地、341家重点企业、218位科技人才、4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信息987条。在搭建汉中分平台的同时,针对汉中科技资源情况建立了科技成果资源库、投行投资基金库、科技创新人才库、科技创新需求库,联动9县两区,实时更新“四库”内容。定期对各县(区)、园区、高校开展科技资源调研,收集企业科技需求、高校科研成果等数据,确保秦创原网络平台汉中分平台数据、“四库”及时更新。协助科技型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促成陕西航空硬质合金工具、德润环保、萃程生物医药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在秦创原总窗口共建企业研发快速反应中心;推荐陕钢研究院、本草医药公司、城固柑橘研究所联合高校院所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系统开展科技资源统筹工作。按照中心人员学术专长,积极对接县区、园区和科研院所,通过“政产学研”结合模式,积极开展技术、成果、人才、科技金融、大型仪器、平台等创新资源对接活动,促进全市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建设中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一是围绕汉中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20余所,发布企业技术需求信息50余条,筛选名贵中药材雪莲引进种植、淫羊藿苷提取物、小型分布式垃圾焚烧设备等成果项目13项,向南郑、镇巴、留坝、佛坪等县区进行针对性推送。二是大力培育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建立汉中市科技经纪人培训基地,培育科技经纪人183人,“新双创”队伍83支,认定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7支、市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48支,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16人。统筹中心还加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管理,探索实施“科技特派团+专家工作站(研究院)+基地”三结合模式,提升服务“三农”效能,全年选派科技特派员1882名,“三区”人才185名,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三是协助市科技局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2024年度共征集发布产业链技术需求29项,已经签约14项。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社会效益方面。当好参谋助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协助市科技局制定《秦创原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航空装备制造)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航空装备制造产业方向,带动我市航空产业发展。组织200余人参与科技经纪人培训,力促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促进企业和农户增收。围绕全市农业特色产业,成立产业技术服务团,为全市300余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建设了38个综合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30余个,推广新技术50余项,开展科技扶贫培训150场次,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助力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梳理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和企业完成科技成果123项,谋划省级“四链融合”发展项目112项,推荐46项参加省科技厅评审。2.经济效益方面。优化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协助市科技局出台了《汉中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汉中市推进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推广建行汉中分行善新贷、中信银行科创E贷等15种金融产品,461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2.19亿元。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常态化协助市科技局、县区、市级园区举办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活动44场次,推介科技成果207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9项。截至目前全市1224项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381项科技成果已经转移转化。协助陕西理工大学在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位置建成占地8万平方米物理空间的陕西理工大学科技园,加速加力域内高校科技成果社会化转移转化,首批6家企业已完成入驻,实现专利转让119件,合同金额132.6万元。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在围绕全市科技资源对接方面开展工作中,发现企业和高校研发机构的沟通和对接有待加强。2.改进措施。动态更新“科技成果资源库”“投行投资基金库”“科技创新人才库”“产业技术需求库”,常态化举办专场路演对接活动,支持更多汉中企业以“研发在总窗口,产业在汉中”模式在秦创原总窗口建设离岸技术研发中心,精准对接更多科创要素,助力产学研合作和科创项目转化孵化产业化。下一步工作打算中心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市科技局部署要求,锚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科技资源统筹主动融入、借智借力秦创原总窗口,力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中新篇章蓄势赋能。1.摸清全市科创资源家底。围绕全市“5+3”产业集群建设,梳理建立前沿引领技术推动型、现有优势技术焕新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型、“卡脖子”技术攻关型等技术清单,根据问题类型实时更新至秦创原汉中网络平台和“四库”之中,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及时对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2.着力为秦创原航空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由势转能服务。围绕秦创原航空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一心六区”体系,建立创新资源、技术需求、人才招引、政策支持等清单,制定建设任务,梳理现有政策,从企业招引、入驻、孵化、基金、项目包装等为聚集区企业提供各方面支持。3.加大“三项改革”项目路演举办力度。利用全省科技资源体系,围绕本市产业集群,针对企业的“堵点”“卡点”常态化指导各县区、园区开展科技成果需求对接和项目路演,强化自身撮合对接功能。落实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全面推进专利开放学科。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吸引中小微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4.深化开展科技开放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陕西)联盟成员单位,中心充分发挥成员单位作用,加强与域外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完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对接、人才互访等交流机制,加速科创资源交流互动,探索建设“异地研发、本地孵化、远程资源、本地配置”的创新飞地,实现创新资源的异地集聚和跳跃式转移。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