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绥德县四十里铺镇中心小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中小学义务教育管理,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 |
住所 | 绥德县四十里铺镇中心小学 | |
法定代表人 | 杨涛 | |
开办资金 | 10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绥德县教育和体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26.54万元 | 946.13万元 | |
网上名称 | 绥德县四十里铺镇中心小学.公益 | 从业人数 12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结合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开展业务情况1.强化党建引领教育,提升统领工作实效。坚持党建与教育工作同部署、同落实,以党建统领教育工作,以党风廉政促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开展了党员名师评选活动和“三类五星”评定工作。扎实开展了教师党员发展“双培养”机制和“三会一课”等,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学习教育活动。清明节去四十里铺镇重远小学开展了清明祭英烈、祭扫杨重远烈士陵墓主题党日活动,讲述烈士事迹,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三月份以“学雷锋活动月”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学习雷锋精神,清洁美好家园,构建和谐社区”活动。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各个环节,规范了常态课工作,建立了校领导年级包片负责制,深入课堂随时进行巡查、听课、评课和议课,全面了解师生的上课情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了有效课堂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按照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布置批改作业、有效辅导、有效开展活动的要求,着力创建着眼于“减负提质”的课堂文化和课堂结构。通过组织业务检查反馈,指导教师案头工作。开展“教研训一体化”教研活动,严格按照“上课、说课、反思、评课、总结”五位一体的顺序进行。每两周组织一次听评课活动(包括语数英、科学、道德与法治、体音美等),提升教师听、评课能力,分享经验取长补短。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听评课、校本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不断总结经验,规范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学校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积极推进“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学期初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进行“师德承诺”,期末进行自查并撰写“师德自查报告”。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工作,建立了《教职工考勤制度》,每天利用“钉钉”进行上班签到、下班签退。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指导,组织教师按时参加各级各类线上线下培训,认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邀请名师专家指点迷津,开展专题培训讲座,邀请王亚兰、安永霞“名师+”共同体团队成员来学校进行公开示范和专业理论培训指导,我校又与绥德县实验小学、张家砭小学、薛家河小学开展了“城乡共同体”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4.夯实安全防控责任,创建和谐育人氛围。安全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责任重大。学校高度重视,从不放松对师生的安全教育,遇事必讲,逢会必谈。建立健全了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预案,使安全工作有了组织和制度保障。学校德育处和总务处每周对学校及周边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严查值班、值周,杜绝空岗行为,杜绝发生各类不安全事件。学校分层分级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书,人人确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实行首遇负责制,加强课间及路队行进的安全管理,确保路队及课间活动的安全。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宣传,积极组织师生学习相关预防知识。5.加强财务制度管理,后勤保障措施得力。学校财务工作始终坚持严谨、节约、规范、公开、公示的管理原则,将学校的有限资金进行合理分配,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支出结构合理。建立健全了财产登记管理制度,落实专人管理,分类登记学校固定财产,做到了帐物相符。水、电、暖等设施设备齐备,运行正常,确保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成效1.推进“双减”政策落实,提升学生幸福指数。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积极探索提质增效策略,作业管理分层分类精细化,延时托管+特色课程服务,家校携手开展协作共育,促进课堂优质高效,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学生艺体素养,真正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构建了良好的教育常态。努力做到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温馨服务。2.注重青年教师培养,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每学期初开展教师岗前和班主任业务培训,邀请名师团队(王亚兰、李慧慧、安永霞、马克明等),进行公开示范课、专题讲座、听评汇报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快速成长。本学期我校张倩老师获榆林市,陕西省创新大赛二等奖,新课标考试县级一等奖;在绥德县第一届STEM教育教学竞赛评选结果活动中亢文斌、张倩等8位老师获奖,学校被评为本届大赛优秀组织单位;李学、高晓艳获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三等奖,由亢文斌、李学等教师主创的校园电视台节目《庆“六一”文艺汇演》和《第二课堂成果验收活动》均获一等奖;绥德县书画比赛中蒋迎春、霍飞获一等奖,郭慧获二等奖;新课标考试我校共有4名教师获奖;李邵杰,袁瑾萱等18名同学在绥德县“读书成就未来”读书征文比赛获奖。3.落实绥德民生大事,夯实西绥教育结对帮扶。我校分两批共8名教师先后到西安市雁塔区航天小学进行跟岗学习。听取各类讲座、课程、参加各类活动共计125节次,并与航天小学的各科优秀教师结成了师徒对子,顺利完成了跟岗学习任务,返校后所有跟岗教师进行了学习成果汇报分享。为期两周的跟岗学习,我们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等方面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德育工作开展等方面,航天小学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11月26日上午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吉祥路小学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的名校+暨西绥商三地心理课观摩研讨活动;12月10日下午,学校全体校领导、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参加了航天小学主办的“名校+”暨西绥两地思政课堂教学线上研讨活动。12.12-13日学校开展西绥教育结对帮扶跟岗实践学习汇报课展示活动,将跟岗学习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进一步锤炼教师教学技能、推动教师专业成长。4.关爱“留守儿童”,创建温暖幸福家园。建立师生结对帮扶计划,关爱特殊群体儿童。与辖区内的贫困孩子、学困孩子、残疾孩子及留守儿童“一帮一”帮扶,以心理健康咨询室、亲情电话、乡村少年宫活动室等内容为载体,开展了帮德、帮困、帮学活动。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帮扶措施到位,帮扶效果明显。学校还联合有关单位,发动师生群体多次为留守儿童捐赠学习、生活用品,使留守儿童深深感受到了学校给予的温暖幸福。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利用暑假期间,教学楼楼顶进行返修做了防水,对校园全部草坪进行了更换,又对教学楼的内墙和教室进行了重新粉刷。开学后组织教师和学生根据学校的《校园文化实施方案》,对楼梯、楼道、教室进行重新布置和美化,材料以师生的书画、美术作品、手抄报等为主。用特色“阳光文化”发挥乡村学校教育的优势,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6.发挥科技小屋功能,提升科技引领梦想。在中国电科集团的大力资助下,学校于2018年下半年创建了“科技小屋”,占地面积260平方米。科技小屋引进了预警机飞机模型、全息3D成像、58所两只电路两只园片,COSPAS-SARSAT卫星系统、德阳广汉DA42-MPP飞机模型,海洋技术信息研究院(玻璃模型)、板崽自拼装机器人,s3ROBOT,非凡士智能计划,非凡士魔法画笔,电脑,VEX机器人,投影仪以及各类新时代科技书籍。学校把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科学方法、渗透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作为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让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全体学生心中扎根,让学生了解科学、走进科学、探秘科学。三、存在的问题1.受城乡教育资源和地域因素影响,骨干教师流动性大。导致教师专业能力、班级管理水平、教科研能力参差不齐延续性差。2.家校育人合力难形成。多数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学生,有的家长不光宠孩子,孩子犯了错误还“护犊子”,导致学生不好管理。3.农村教学点数量多、规模小、但课程开设齐,按照实际核定的教师编制数无法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需求。改进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打算1.强化党建引领,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强化教师思想认识,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和“一票否决”,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建立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引领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2.强化制度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修改完善各类制度建设,做到与实际精密结合,严格管理,严格执行。领导班子根据分工安排按时检查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3.加大教师培训学习力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以德为先、骨干引领、全员提升”的强师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多种方式培训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从不同层面进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4.围绕“阅读提升思想,书香润泽校园”这一主题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利用班级“图书角”定期张贴“好书推荐”“读书感悟”等。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新购买图书、绘本阅读1000余册。各班读书委员组织班级晨读、晨背,图书管理员妥善保管图书角的书籍作好借书、还书等工作,定期更换图书,每位学生都有阅读笔记。利用校园广播站,宣读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教师读书带动学生读书,学生读书带动家长读书,家长读书带动社会读书。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