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汉中市> 汉中市档案馆

汉中市档案馆

发布时间: 2025-03-20 09:29
单位名称 汉中市档案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业务范围:负责全市市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收集、管理、编研和开发利用,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  
住所 汉中市汉台区民主街43号
法定代表人 王宏凯
开办资金 700.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中国共产党汉中市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957.31万元 784.9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度,市档案馆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办理变更登记事项1次;2024年9月13日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由原侯富乐变更为王宏凯。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档案局、省档案馆的关怀指导下,市档案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加快完善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体系,全市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取得新进展。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一)统筹扩量提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把提升资源质量作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按照纸质、数字“双套制”标准,全年接收25家单位文书档案54082卷(件)、数字化副本1495GB、照片档案282张、实物档案62件。加大珍稀档案资料征集力度,《西北联大简史》《寻找国立一中1938》原片等档案史料进馆保存。圆满完成国有档案资源普查任务,出台《关于做好全市档案普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做到了以普查摸清家底、以普查补齐短板、以普查整体提升。(二)坚持依法治档,档案治理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狠抓《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的宣贯实施工作,推动档案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形成依法管档治档良好格局。“一对一”指导4个重点项目、4个创3A级单位、12家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促其尽快补齐短板弱项。对市水利局、市科协等40家单位开展执法检查,对13家档案服务企业开展提醒谈话。制定《汉中市重大活动和重特大事件档案资料同步征集归档工作暂行办法》,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三)围绕中心大局,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涌现新气象。加强档案资源的挖掘整理,在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和服务人民群众中展现档案担当。《陕南革命根据地生育政策对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启示与借鉴》等资政参考全面完成,多篇稿件被《中国档案报》《陕西档案》等媒体刊载。《汉江流域城市群珍档荟萃》《典籍里的汉中》正式出版,《“三线”建设在汉中》完成初稿。建立了“7·24”防汛抢险、汶川地震及灾后重建、党纪学习教育、史礼海烈士等专题档案6个,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四)深化改革创新,档案工作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档案工作改革创新,力促向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升级。探索开展为特级古树名木建档工作,为发掘古树名木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奠定基础。建立节假日预约查档、工作日延时查档、外地来电来函查档等机制,不断提升群众查档用档便捷性。完成汉中档案信息网站改造升级和数据迁移工作,实现开放档案目录查询、珍贵档案在线征集和网页档案在线归档。(五)强化风险防控,构筑档案安全屏障呈现新亮点。树牢“一失万无”的底线意识,夯实档案安全各方责任,构筑档案安全坚固屏障。建立完善档案管库安全巡查机制,常态化开展档案馆库、档案实体巡回检查,及时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加强安全设施软硬件维护,规范开展电子数据异地备份和灾备工作。全面落实“三审三校”制度,持续抓好网站、简报等阵地管理,档案领域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市档案馆把开放利用作为档案工作为民服务的前提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一是档案开放方面,对已满25年的114个全宗5791卷文书档案,依法有序向社会开放。二是便民服务方面,全年市档案馆接待查档群众近1000人次,查阅档案2.34万页,复印档案3000余页,受到查档群众一致好评,全年共收到群众赠送锦旗3面。三是地情教育方面,全年接待市直机关工委、国网汉中供电公司等40多家单位800余名党员干部来馆学习。四是对外宣传方面,编发《汉中档案》《汉中市大事记》各12期,汉中档案信息网和“天汉档案”微信公众号刊发稿件87期118篇,其中《汉中市档案馆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史礼海建档》等25篇稿件被《中国档案报》《陕西档案》《汉中日报》等媒体刊载。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一是法治宣传还有短板。普法教育成效不够好,全民档案意识不够强,依法治档社会氛围不浓。二是基层基础仍很脆弱。县(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镇(街道)、村(社区)对档案工作投入少,保存档案的室、柜、架、盒等基本配置不全,补短强弱任重道远。改进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档案法》《档案法实施条例》等宣传,扎实开展档案法律法规知识测试、技能竞赛等活动,营造“档案事关你我他、档案工作靠大家”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大执法力度。持续抓好2025年度执法检查,扎实开展“回头看”,压实档案工作责任制各方责任,推进发现问题整改到位,以短板弱项的全面补齐提升基层档案工作服务能力。四、下步工作打算(一)实施服务大局提升行动,更好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扎实开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专题档案的立档归档工作,加大红色档案等珍稀档案的征集力度,抓好数字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等不同载体档案归档工作,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和门类。加强档案史料挖掘整理,《“三线”建设在汉中》等基本完成,《档案里的建市三十年》等完成初稿。(二)实施对标补短强基行动,整体提升保管存放设施水平。实施市档案馆库房顶层维修项目,指导城固、洋县等县做好功能性验收准备工作,督促汉台、南郑区加快档案馆项目建设,支持其他县持续改善设施装备水平。加强排查摸底,分层级建立档案室建设台账,接续开展规范化档案室创建活动,夯实档案工作基层基础。加大汇报争跑力度,争取将市档案馆扩建(新建)项目纳入“十五五”盘子,夯实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基层基础。(三)实施改革创新赋能行动,不断释放晋档升级动力活力。大力推进收、管、存、用各环节创新,实现重收集向重征集转变、重汇编向重研究转变、重对内展示向对外宣传转变。建立班子成员及科室“分口包抓、联县帮扶、结对共建”机制,建立全员“参采、参编、参用”编研机制,以“呈现历史+讲好故事”形式,持续提升档案开放利用成效。利用报纸、网站、新媒体等平台,开辟“天汉珍档品读”专栏,让深藏在馆库里的珍贵档案走出来、活起来。(四)实施优质服务惠民行动,忠诚践行为民服务根本宗旨。加快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进馆步伐,有序做好学籍、婚姻、人事调动、职称、军转及复退军人安置等民生类档案进馆工作,不断扩大民生档案资源种类和总量。积极探索帮办制、代办制等,探索推行服务质效评价打分,激励窗口干部提能力、转作风、优服务。发挥“12345”便民热线“连心桥””作用,将查档服务接入受理范畴,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4年1月被市委宣传部表彰为“学习强国”优秀供稿单位;2024年2月《基于自主可控环境下汉中市区域民生档案资源共享利用模式研究》荣获全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2024年11月被陕西省档案局表彰为全省档案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