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三原县蔬菜工作服务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蔬菜种植技术,促进农业发展。负责全县蔬菜种植规划及技术规定的制订,负责全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负责全县蔬菜推广机构及队伍建设,负责全县蔬菜生产技术的咨询和培训等。 | |
住所 | 三原县党校院内 | |
法定代表人 | 张亚宁 | |
开办资金 | 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三原县蔬菜产业服务中心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9万元 | 0.99万元 | |
网上名称 | 三原县蔬菜工作服务站.公益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三原县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2024年完成种植面积34.98万亩,产量135.1万吨。引进试验示范大小番茄、茄子、辣椒等系列品种10余种,经过试验示范、对比,初选5余品种计划下半年继续试种,引进蔬菜栽培新技术大棚小喇叭、吊蔓整枝、高垄栽培、绿色防控、无土栽培、增温补光、物联系统等10余项引示工作。荣获省、市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一、业务工作开展情况1、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制定了三原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坚持日光温室、拱棚、露地三菜并举,按照“抓种苗、扩设施、树品牌、促流通”的思路,调减露地菜,扩大设施精细菜规模。((1)2024年千亿级设施农业《设施蔬菜“三改一提”土壤改良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的实施。(2)农业设施建设方面,在渠岸镇建设210亩86栋新型日光温室。(3)筛选出15个提质增效示范园,督促完善示范园各项规章制度,在品种选择和新技术引进方面给予建议,充分发挥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4)加强露地蔬菜的技术生产管理,从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等环节入手,提高露地蔬菜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5)三原县2024年度千亿级设施农业项目(蔬菜产业链)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食用菌产业发展:在城关街道办、陂西镇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各1个,引进新品种羊肚菌采用日光温室、露地、林下种植模式,进行品种的试验示范。与此同时邀请杨凌食用菌研究所专家团队来我县指导食用菌生产工作并组织座谈会。3、全生物降解农膜工作:我站今年承担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农膜(全生物降解膜)推广项目,在鲁桥、陂西、大程、城关街道办等蔬菜种植重点镇(办)实施全生物降解农膜推广项目。垓项目实施后可提高农民对全生物降解农膜的认识和使用率;有效减少农膜残留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4、非粮化工作:配合渠岸镇基本农田的督查工作,派专人负责,依据图斑及时与乡镇沟通,督促疑似问题核实整改工作。5、安全生产方面:一是开展农业部禁用的高毒农药品种和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宣传3次,并发放资料360余份。二是配合省、市、县农检部门对我县蔬菜生产基地及种植大户进行农药残留抽检,为我县蔬菜的质量安全保驾护航。三是组织工作人员深入镇村,重点排查设施大棚及安全用电防护装置等;排查设施大棚370户,设施棚体有问题的,及时通知进行整改。确保全县设施大棚安全生产稳定工作。6、品牌建设我们以“打造市场、优化市场、站稳市场”为营销思路,加大市场开拓、营销体系建设力度。按照县域土地含硒量高的优势,全力发展硒地蔬菜,着力打响“城北三原”“硒地农仓”“池阳菌主”“池阳喜柿”“西望良品”等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扩大我县蔬菜品牌宣传范围,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7、承办市、县农民丰收节。9月下旬,参加咸阳市农民丰收节,共组织参展产品100余种,参展企业6家。与此同时,承办了2024年三原县农民丰收节,参展企业32家,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不断扩大三原农产品的知名度。8、信息监测工作及技术培训(1)信息监测:上报蔬菜生产信息监测报表130份、采集蔬菜生产信息数据650条,利用各种平台发布技术信息25条,防灾救灾指导意见3次。(2)科技培训:半年来共计举办33场,3516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520余份。此外,开展科技宣传活动3次,提供科技咨询服务80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64%;在“百人培训、千人指导”农技提升工作中,完成培训80人次,提供农技咨询服务160人次。二、社会经济效益(一)社会效益积极发展抓好蔬菜示范园建设、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等工作,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合作社做强,促进经营方式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实现互惠共赢,使其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确保我县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二)经济效益实施新技术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亩投入2000元的设备成本,一般使用年限为5-10年,每亩菜地每年可以节省50%-70%的水肥成本,至少节省600元以上的费用。新品种引进后,亩产平均6000余斤,产值可达30000元以上,扣除生产成本,每亩每年可获利20000元以上。三、存在问题(一)新建设施蔬菜资金的缺口较大。由于新建设施蔬菜基地投入资金较大,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有限,蔬菜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菜农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影响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壮大、持续发展。(二)亟待改造提升旧基地设施。我县设施蔬菜规模快速发展在90年左右,建设早期温室、大小拱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产业的发展,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三)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投入力度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科技含量直接决定产业能否长久、具备竞争力。(四)蔬菜品牌整体效应不明显。现在蔬菜品牌整体效应不明显,蔬菜品牌有,但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较小,有待提高品牌市场影响力。(五)缺乏深加工企业带动、产业链条短。缺少蔬菜保鲜储藏、深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改进的措施(一)积极争取各项扶持。以项目为依托,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政策扶持、项目扶持、信贷支持,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向设施农业的投入,强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园建设,对特色型、规模型等设施农业给予重点扶持,充分调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推动全县蔬菜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广泛应用设施蔬菜生产新装备、新材料、新品种、新种苗和新模式,着力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机械化作业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加大培训力度,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促进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同时,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增进与先进生产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对技术人员和菜农培训,全面普及和推广先进适用种植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作务,提高整体生产管理水平。(三)持续加强品牌建设。加强品牌打造。按照县域土地含硒量高的优势,全力发展硒地蔬菜,着力打响“城北三原”“关中硒原”“西望良品”“硒地农仓”等区域公共品牌,通过提升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确保我县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在往年引进西红柿、黄瓜等新品种和土壤改良剂等新技术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遵循适地适种的原则安排品种,做好规划布局。指导菜农在施足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土壤改良剂、生物有机肥等先进技术。(五)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深化菜农培训,加强蔬菜人才素质提升,提高科技推广能力,聘请蔬菜专家和技术人员在我县蔬菜等建设重点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采取走出去考察学习和田间地头作务指导等方式开展了示范园建设、设施蔬菜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等科技培训活动,进行技术指导、咨询。五、2025年工作计划及打算一是积极开展项目建设。认真实施在建项目,积极争取新建项目,主抓千亿级设施农业蔬菜产业链项目的建设工作,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继续宣传推广全生物降解农膜的使用工作。二是狠抓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切实提高菜农科技水平。计划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技术培训菜农2000人次;组织专家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传授技术,随时搞好技术指导,确保菜农增收。三是加大蔬菜产业发展服务。以农业专业技术为抓手,加大蔬菜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扩大蔬菜生产建设。四是持续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参加各类蔬菜品牌展销会、推介会,加快我县蔬菜品牌建设,进一步拓宽宣传营销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是强化信息监测、发挥信息对产业的引导作用。持续做好农业部、陕西省蔬菜信息监测预警,利用网络发布有价值的信息,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适度规模、适时种植、择机销售,推动蔬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