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三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市场准入制度推行;落实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认证指导培训。承担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认证知识的培训、宣传咨询工作。 | |
住所 | 三原县幸福路南段产权交易中心院内 | |
法定代表人 | 史凯 | |
开办资金 | 20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三原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5.85万元 | 127.97万元 | |
网上名称 | 三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公益 | 从业人数 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1.加强监督监管做好例行检测。制定下发202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和《例行监测及监督抽检实施方案》,坚持每月两次以上和重大节日监督抽检。对标“最严格的监管”,实施镇(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初步建成“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坚持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建立生产经营主体动态管理名录,全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出来”和“管出来”水平同步提升。2.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品牌建设。按照“稳增量、优结构、强主体、增效益”要求,积极引导有规模、有实力、有认识的农产品生产主体,规范生产操作,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品牌创建和认证。盯实证后监管检查,定期对获证企业开展检查抽查,及时监测发现重点产品安全隐患,倒逼获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绿色优质农产品健康发展。2024年,新申请“双品一标”农产品认证9个,新申报“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续展2个;深入获证农产品生产企业8家,开展证后监督抽样85批次。3.深化专项整治抓细日常监督。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制定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等文件,将饲料、兽药、农资整合,努力把监管力量渗透到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各环节。实施“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采取“双随机”对重点农产品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全年累计出动检验检测人员66人次,对26家农产品生产主体开展了农药残留胶体金快速检测。4.创新监管举措提高监管效能。以龙头企业、“两品一标”生产单位、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应用。初步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检测平台和智慧监管体系。将日常监管贯通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通过产品上市前检测、发放农产品合格证、规范农产品包装标识等措施,初步实现了“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农产品监督管理新模式。目前平台累计纳入监管企业12家。5.开展芹菜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全面摸排,建立芹菜种植主体和农药经营门店台账,摸清全县10个镇(办)种植户数量、采收时间和农药经营户底数等基本情况。利用日常监督和下乡宣传,主动深入镇办村组田间地头,在比对芹菜种植户和农药经营户台账资料的同时,及时对台账进行更新完善。建立不定期巡查工作机制,组织业务干部在采收上市前3周,做到每个种植主体巡查1次;攻坚治理开展以来,全县开展芹菜农药残留突出问题宣传8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使用芹菜速测胶体金速检24次,种植主体主动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226批次。6.加大教育培训营造宣传氛围。深入镇(办)和生产基地,组织监管员、合作社、种植大户通过农安法律法规、农检设备仪器、农监程序制度培训等,督促引导生产企业思想上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结合科技宣传周、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行业法规,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知晓率和关注度。二、取得的成效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成例行监测308份、自行检测77份(任务385份),合格率100%;监督抽检样品8020份(任务8000份);配合部省市抽检91批次,合格率均为100%。2.“双品一标”完成情况。2024年度全年任务10个,目前完成13个。其中:有机农产品认证8个,绿色农产品续展1个、西红柿种植0.05万亩);新申报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三原石榴、0.3万亩;花椰菜1.5万亩),续展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三原红薯0.46万亩、三原花椒1万亩)。3.累计发放《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各类食品安全常识宣传资料4500余份,悬挂食安宣传横幅2条,培训镇(办)检查员3名、内检员5名、种养殖人员320余人,营造了重视农业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社会共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能及时到位。面对多乱杂小的农业投入品经营者,监督管理工作还不能及时到位,甚至还存有盲区。二是监管对象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受教育、认知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质量安全重要性认识不深,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的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制度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尚不完善,全社会重视、遵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专业技术人才配置严重不足。站内实验室去年获得“双认证”,但受制于人员制约,实验室作用没有发挥。改进措施:1、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强化生产基地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2、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可追溯,确保问题产品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产品,防止事态扩大和影响消费者健康。五、下一步工作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严守“四个最严”标准,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运行维护。组织检验检测人员参加培训考核、能力验证、监督检查、技能竞赛等活动,在对外学习交流和对内实践练兵中积累经验,提升业务技能,确保全面胜任和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年组织开展例行监测4次以上,定量检测样品不少于310个,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3、积极开展优质农产品认证。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主攻方向,稳步推进绿色、有机认证、名特优新等农产品认证,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的优质农产品品牌。4、持续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指导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规范依规开证、依法亮证行为,全力推动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在全县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中落实落地。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