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宁陕县> 陕西省宁陕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

陕西省宁陕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

发布时间: 2025-03-19 10:03
单位名称 陕西省宁陕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朱鹮的饲养、繁殖、救助及相关科学研究。
住所 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一组
法定代表人 李夏
开办资金 21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宁陕县农业林业和水利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13.44万元 213.45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宁陕朱鹮野化放飞基地.公益 从业人数  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4年10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举办单位。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宁陕县农业林业和水利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野生朱鹮种群稳步发展。全年累计监测朱鹮400余只,分布在宁陕县的寨沟村、老城村、朱家村,石泉县的饶峰镇胜利村、城关镇杨柳村,汉阴县的龙垭镇凤柳村,安康市汉滨区,汉中市佛坪县、洋县,商洛市等。2024年度监测到野生朱鹮繁殖达到32对,繁殖巢26处,产卵74余枚,繁殖幼鸟61只,朱鹮繁殖期间,我站对巢树采取了天敌防护措施,并针对威胁最大的蛇类进行了有效防护,杜绝了蛇、黄鼠狼等天敌对朱鹮幼鸟的侵害,同时对巢区周边的农户进行更深入的宣传,全年成功救助朱鹮16只,成活12只。(二)人工饲养持续推进。人工繁殖是我基地每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为保障朱鹮能够顺利进入繁殖状态,在技术员和基地工作人员的摸索和共同努力下,对圈养朱鹮进行了常态化的药物及环境调整,并继续探索笼养条件下朱鹮的自然繁殖,通过更新工作方式方法以及细节的把控,最终产卵57枚,出壳幼鸟20只,成活9只,幼鸟死亡原因主要是,繁殖朱鹮个体之间的相互干扰、幼鸟出壳先天不足、恶劣天气、亲鸟繁殖能力和经验不足等,针对上述问题,我站将积极进行调整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明年繁殖的顺利进行,目前人工饲养朱鹮50只,为了防控疫源疫病的发生,保障人工饲养朱鹮和人员的生命安全,我站严格控制非饲养人员与朱鹮的近距离接触,做好消毒及药物防治工作,全年未发生一起疫情,没有一只朱鹮由于疫病死亡。(三)总结经验改善驯化方法。我站积极探索更加高效的朱鹮野化驯养方法,为更真实的模拟朱鹮野外生存环境,在对野外朱鹮生存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进,并在原有驯化科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天敌侵害的防范、食物种类的增加等。经过了这些改善,目前野化驯养的朱鹮在野外生存能力上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四)科普教育和考察调研工作。2024年,我站共完成各项调研、考察工作共80余场次,研学4次,较好的完成了“安康市第43届爱鸟周宣传活动”和“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启动仪式”的点位展示和介绍工作,得到了省市部门领导的肯定,累计科普宣传5000余人次,充分展示了我县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积极配合我县宣传工作,完成中央电视台专题片拍摄2次,陕西省电视台采访1次,安康市组织部宣传片拍摄1次,县融媒体中心拍摄2次,同时配合完成了中央电视台直播2次,陕西省电视台直播1次,有效的宣传了我县朱鹮保护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成果,助推我县旅游高质量发展。(二)2024年,累计到我站参观的游客人数累计1.5万余人次,在对朱鹮保护的宣传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游客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当地农户农产品的销量,并联系农业合作社参与其农产品的开发,每亩水稻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三、存在的问题。(一)专业人才缺乏,管理培训跟不上。朱鹮的保护工作是一个集公益和科研一体的工作,不光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钻研精神,更需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目前我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基本都是依靠自学和摸索实践。(二)朱鹮的保护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对朱鹮栖息地的保护和建设,就目前趋势看,我县朱鹮栖息地的面积在逐年减少,由于经济建设,干扰也在逐年增加,这也是我县朱鹮种群保存量不够大的根本原因。(三)朱鹮的保护是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在其具体工作中思路不够宽、着眼不够长远、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在朱鹮保护和农户增收的结合方面做的还不够深入。(四)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和朱鹮保护脱节严重,没有充分发挥朱鹮旗舰物种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改进措施。(一)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在职培养体系。针对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问题,联合人力资源部门将人才引进纳入专项规划,制定大专院校专业人才定向招引方案。同步实施岗位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学历教育与业务研修相结合的复合型培养机制。(二)构建专业化学习研究体系。系统梳理国内外朱鹮保护前沿研究成果,建立动态知识库。通过创新性工作方法研发与保护策略优化,重点加强保护区内农户的科普宣教工作,形成科学化、人性化的社区互动机制。(三)创新生态保护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联动模式,重点培育朱鹮主题生态旅游、有机农产品开发等绿色经济业态,通过生态价值转化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根源性保障栖息地生态安全。(四)深化文化赋能产业发展路径。深度开发朱鹮文化创意产品体系,围绕地域特色打造主题IP矩阵,培育朱鹮经济产业链,促进生态资源向文旅竞争优势转化,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五、下步工作的思路。(一)完善朱鹮人工繁育管理体系。重点突破伤病救治关键技术,建立健全疫病防控机制,深化自然繁殖规律研究,提升种群保育科技支撑能力。(二)创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着力培育朱鹮主题生态农业品牌,优化生态旅游产品供给,打造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三)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宣教体系。巩固既有保护成效,创新科普宣传载体,提升公众参与度,营造全民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深化朱鹮文化品牌建设。系统挖掘朱鹮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旅IP,促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健全野生种群监测评估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科学化、标准化、常态化的监测机制,完善种群动态数据库,为保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2025年,我站将在加强朱鹮保护的同时,积极寻求当地农民增收的新方法、新思路,积极开拓工作思路,探索和配合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为朱鹮保护事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做出新贡献。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