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咸阳市地质环境监测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参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编制工作;配合做好重大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调查、救援技术支撑工作;指导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承担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承担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更新、维护工作;指导全市地质灾害避险演练和宣传培训工作。 | |
住所 | 咸阳市玉泉路西段国土资源局院内 | |
法定代表人 | 王炜 | |
开办资金 | 22.0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咸阳市自然资源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91万元 | 5.14万元 | |
网上名称 | 咸阳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公益 | 从业人数 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度能够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涉及单位法人变更登记事项变更,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开展业务情况(一)咸阳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46处,威胁2025户10477人,涉及财产5.93亿余元;现有地质灾害风险区172处,威胁1358户5867人,房屋97756间,涉及财产5.59亿元。2024年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建立了“隐患点+风险区”地质灾害防治双控体系,严格按照“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发出预警,果断撤离”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落实降水过程“4+9+7”闭环管理工作流程,扎实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二)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严格按照市局《关于做好2024年全市自然资源系统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年初拟定调研课题为“地质灾害防范从‘隐患点’单一防控到‘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的探索”,多次向分管领导、局党组汇报调研工作进展情况,最终确定题目为“咸阳市地质灾害防范从‘隐患点’单一防控到‘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的探索”。根据实践情况,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研读外县市经验做法等,编制并提交了调研报告,报告涵盖四个部分:一是双控体系建立的背景,分为部省工作要点、我市工作需要、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开展;二是双控体系建设内容,主要是建立“隐患点+风险区”管控清单和责任体系(概括总结为“一库两清单一体系”);三是双控的实践及困境,描述双控体系初步建立后的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难点;四是双控措施建议,分为日常防控、战时管控、源头管制三个层面的闭环管理措施体系。(三)意识形态工作及政务宣传。市地环站上半年发布新闻报道27次,包括省政府官网、陕西日报、咸阳日报各2次,陕西网、陕西农村报局官网、咸阳自然资源、咸政快报各1次,省自然资源厅官网3次,咸政快报2次,市政府官网、市局官网各7次。(四)认真做好日常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是精细开展汛前排查。汛前对全市在册隐患点和中高风险区进行了全面排查,查明隐患现状,更新威胁对象信息,以县为单位编制详尽的《汛前排查报告》。发放避险明白卡、防灾明白卡,更新警示牌和防抢撤预案。再次确认各点、各区监测员和巡查员,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二是定期开展趋势研判。每月组织自然资源、气象部门及技术支撑单位进行趋势研判,重要降雨天气视情况开展短期研判,编制短期《地质灾害趋势研判报告》,在重要时间节点印发《关于做好降水天气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17次。三是狠抓部门合作,确保及时发出预警。2024年咸阳市局进一步加强了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及时共享信息,每月初编制《趋势研判》,雨前市县两级通过微信、短信、电视、广播等渠道向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270余期,发送气象预警短信8000余条。对小时雨强超过20毫米和24小时超过50毫米的地区及时短信提醒和电话提醒,落实地质灾害情况履职上报制度和“123”预警响应上报制度。四是加密开展隐患三查。主汛期期间,深入隐患点、风险区加密排查,对降雨集中地区和重点地段严格开展雨前、雨中和雨后巡查排查,累计开展8500余次巡查排查,实现在册隐患点、风险区多轮覆盖,核销隐患点4处,新增隐患点2处。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名义组织各县市区、市级各成员单位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开展隐患排查1500余次,发现行业部门安全隐患432处,落实分类防范措施。五是严肃应急值班值守。牢固树立“防灾不放假”理念,主汛期落实24小时值班和带班领导在岗带班制度,累计抽查提醒县区、镇办、群测群防员9000余次。平战结合技术支撑单位“对口到市,驻守到县”,配合开展三查、应急调查、培训演练等工作,累计投入2598人次、866车次,开展应急调查38次,编制《应急调查报告》33份。六是积极开展宣传演练。全市累计完成应急演练208次,实现隐患点演练100%全覆盖。其中,礼泉、旬邑分别完成1次县级演练,切实提高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应对突发地质灾害能力和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利用防灾减灾日、土地日、安全生产月等节日在隐患点、风险区开展宣传,全市完成宣传培训257次,发放资料5.2万份。(五)建立“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组织各县区局、平战结合技术单位、镇办村组抢抓有利时机,紧密配合、共同发力、每日督导,在全省率先完成了辖区内2135处地质灾害中高风险区的野外核查和数据库填报工作,共认定具备孕灾条件且有威胁对象风险区175个,其中落实行业部门管控责任3处,落实镇办管控责任172处,制定了涵盖1421户7062人的转移避险清单,勾绘了撤离路线并编制了“防抢撤”预案。新闻稿《咸阳在全省率先完成地质灾害风险区实地核查工作》被市局官网、省厅官网采用。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24年,自然资源、气象部门联合制作《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130余期,向监测员和4级责任人实时发送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短信5000余条。普适型监测设备平均在线率达到95%,核实处置预警信息及维护设备400余次,处置率100%。落实地质灾害“123”预警响应上报制度,预警发布后通知叫应双到位,预警传递到村、到户、到点、到人,并及时反馈叫应防范情况,协助转移撤离群众770户2036人。主汛期期间,深入隐患点、风险区加密排查,对降雨集中地区和重点地段严格开展雨前、雨中和雨后巡查排查,累计开展8500余次巡查排查,实现在册隐患点、风险区多轮覆盖,核销隐患点4处,新增隐患点2处。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名义组织各县市区、市级各成员单位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开展隐患排查1500余次,发现行业部门安全隐患432处,落实分类防范措施。主汛期落实24小时值班和带班领导在岗带班制度,累计抽查提醒县区、镇办、群测群防员9000余次。平战结合技术支撑单位“对口到市,驻守到县”,配合开展三查、应急调查、培训演练等工作,累计投入2598人次、866车次,开展应急调查38次,编制《应急调查报告》33份。全市累计完成应急演练208次,实现隐患点演练100%全覆盖。利用防灾减灾日、土地日、安全生产月等节日在隐患点、风险区开展宣传,全市完成宣传培训257次,发放资料5.2万份。组织各县区局、平战结合技术单位、镇办村组抢抓有利时机,紧密配合、共同发力、每日督导,在全省率先完成了辖区内2135处地质灾害中高风险区的野外核查和数据库填报工作,共认定具备孕灾条件且有威胁对象风险区175个,其中落实行业部门管控责任3处,落实镇办管控责任172处,制定了涵盖1421户7062人的转移避险清单,勾绘了撤离路线并编制了“防抢撤”预案。新闻稿《咸阳在全省率先完成地质灾害风险区实地核查工作》被市局官网、省厅官网采用。存在问题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还不够系统,还不够深入。四、整改措施。我们将加大学习力度,不断提升干部工作水平。全面总结2024年工作成绩和经验教训,认真谋划明年各项工作,力争年底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五、下一步工作计划。2025年是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防治工作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以落实落细日常基础工作为根本,持续抓机制、抓基础、抓预防,不断完善群专结合监测预警体系、推进防治体系,全方位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堤”。结合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经全面研判分析,现对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作进行梳理如下。开展4轮隐患全面排查。提前安排部署,明确排查工作要点,在汛前、汛后各开展1轮,汛中开展2轮隐患点、风险区全面核查,以县为单位编制《排查总结》,实时更新群测群防系统。2.完善“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2024年初步建立了“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按照省厅规定,组织技术单位核查、走访后,认为部分高风险区(全市有255个)无需落实责任体系,但根据全国灾险情发生情况,这部分高风险区存在发生灾险情的一定可能性,因此将对这部分风险区进行二次实地核查,计划在汛前完成。3.发布年度趋势研判和防治方案。结合汛前隐患点和风险区全面排查情况,汲取全国典型案例经验教训,会同气象、应急等部门编制发布市县年度趋势研判和防治方案,计划在汛前完成。4.开展宣传培训演练。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受威胁群众开展宣传培训演练,隐患点、风险区演练分别在6月底、8月底前做到全覆盖。把培训演练工作做得更精细化,组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基层防治工作人员、群测群防员、巡查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风险隐患的识别能力。强化避险转移人员撤离演练,熟悉掌握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险场所。5.加强平战结合。争取更多省级资金对以往不享受上级平战结合补助资金的县区进行补助。组织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确保技术人员驻守到位,协助开展巡排查、应急调查等工作,突出做好汛期、冻融期及重大节日时段的防御。6.定期开展趋势研判。每月初组织自然资源、气象部门及技术支撑单位进行趋势研判,重要降雨天气视情况开展短期研判,明确重点防范区域和时段。7.强化预警响应。继续做好值守调度,强化信息报送和精准调度。与气象部门联合发布的预警消息应精确到镇一级,落实预警信息“123”叫应反馈机制。发挥好监测设备作用,及时处置监测设备预警信息,不断提高预警准确率。提前确定应急人员,补充必要设备、物资。8.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省厅下发项目后,加强与财政部部门沟通,及时下拨中省市专项资金,及时组织项目承担县局着手准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符合规定的资质单位,确保项目进度和资金执行处于全省前列。重视项目质量,严格按照规范组织验收,项目验收前完成审计和质量检测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