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苹果和特色果业全产业链建设前端质提效增。全市水果产量达430万吨以上,水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增长12.34%,果园更新换优5.3万亩,改造低效园改造27.1万亩,建成26个市级高质高效示范园,完成清园涂白175.7万亩,病虫害防治335.2万亩,施肥161万亩。开展培训196场次,培训技术人员和果农2.3万人次。(二)苹果和特色果业全产业链建设中端稳步提升。完成果园托管22.06万亩,果品贮藏能力达到138.5万吨,拥有4.0智能选果线25条,分选能力69.8吨/小时。拥有白水安德利、澄城海升、富平中鲁、合阳恒兴、蒲城好利源等浓缩果汁加工企业5家,2023果季加工苹果浓缩汁6.25万吨,果酒、果醋、果酱、果片(干)等加工企业10家。(三)在果业全产业链建设后端大力扩面。我们不断强化品牌推广、产销对接,拓宽销售渠道。结合省上果品营销“五百”“五进”活动,先后组织县市区果业部门和营销主体参加省内外农产品交易市场组织专场推介、品牌营销对接活动12场次,在临渭、澄城等地举办果区行、赏花采摘节庆3场次,全市七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位列品牌价值榜百强,总价值269.1亿元,较上年增加29.56亿元,增长12.34%,荣获四项全国第一。截止目前,全市已销果品363.36万吨,销售金额262.59亿元,入库果品71.49万吨。(四)全方位做好果业宣传工作,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全年在“农家四季”发布27篇、“渭水之南”17篇、“渭南日报”16篇、“秦东谭”22篇,“学习强国”等媒体发布新闻信息205篇。制作完成苹果、酥梨、樱桃、冬枣、尖柿、猕猴桃等6个种类17个果园管理技术短视频,并上传“渭水之南”“学习强国”“渭南果业”等平台。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2024年,全市水果产量达430万吨以上,果园更新换优5.3万亩,水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增长12.34%,建成27个省级高质高效示范园、26个市级高质高效示范园,开展技术培训2.3万人次,组织参加举办果品推介、展示展销、对接活动15场次,全面达成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存在问题:一是随着耕地“非粮化”政策约束趋紧,部分地方出现挖树、毁园的情况,果业规模只减不增,稳规模压力大。二是省内外市场竞争大,果品消费市场极度丰富,品种日益多样化,来源日益多元化,替代品增多。三是果业区域布局及品种结构不优,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改进措施:一是全力推进老园改造。把挖老建新作为产业自我革新的普遍路径,全面推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主体、新机制“五新”模式,高标准建园、建精品果园,加速产业迭代升级。二是提级品牌竞争。培育壮大企业品牌,支持引导产品品牌,构建果品完善品牌标准系,提升品牌公用符号、标识标志、包装设计的美感,增强品牌辨识度和冲击感,组织行业、企业参与品牌价值评价,建平台提升果品软实力,借平台增品牌竞争力,以平台彰显品牌影响力,不断释放品牌溢价效应。三是坚持市场主导和产业开放,立足全链开发和整县推进,强化“三级联动、政企协同、校地合作、县为主体”,加强全程技术指导和关键节点驻县帮带。强化果业基础设施规划。一方面,针对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瓶颈,编制相应的果业基础设施规划,明确资金投向。另一方面,基于空间布局,对苹果主产区和优势产区要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集聚,带动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对相对薄弱地区要尽快补齐短板。四、下一步工作计划2025年,我们将继续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围绕果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任务,着重抓好以下工作:1、强化高质高效示范引领,全力推动果园管理水平提升。要继续创建一批省市高质高效示范园,突出新优品种推广、老旧低效果园改造、苹果“3332”栽培模式、猕猴桃“四改五提升”集成技术等典型的示范,辐射带动各县市区发展更多二三十亩适度规模、亩均纯收入万元以上的示范园示范村;要结合农时,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提高果农作务能力,力争创建20个以上省市级高质高效示范园,培训果农2万人次以上。2、加强品牌宣传推介,着力推进产销对接。要依托省上果品营销活动,积极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推广我市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提升品牌内在价值,积极参加2025第十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探索建立新型产销对接机制,壮大线上销售、网红带货、社区团购等新业态,突出水果品类资源丰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集群优势,“请进来、走出去”,组织企业参与各类果品推介展销活动对接,扩大销区市场。力争水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增长2%以上,组织参加举办推介活动10场次。3、提升全产业链建设水平。按照果业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要求,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利用省上“头雁”培训、期货培训、网红培训,持续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能力,支持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分级预冷保鲜、仓储物流等环节处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