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宜川县民营经济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民营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做好省级梯队服务工作;宣传非公经济法律法规政策;对县域非公企业所取得成就进行宣传和推广;做好非公企业服务工作。 | |
住所 | 宜川县前街10号 | |
法定代表人 | 左伟伟 | |
开办资金 | 6.1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宜川县经济发展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万元 | 1万元 | |
网上名称 | 宜川县民营经济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未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本年度,在宜川县发展改革科技局的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业务活动:一、业务开展情况1、用好“双解”机制,及时纾困解难。深入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用好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周“解扣”、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机制,开展了“五上”企业大走访、营商环境大调研活动,将“陕企通”平台诉求和进企调研走访问题一并纳入“双解”议题库,进行企业生产经营召开周“解难”29次,涉及企业48户,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问题诉求39个。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企业责任分工》包抓责任制,确保159个重点民营主体都有人包,都有人管。认真落实“解难”“会前协调+现场踏勘+有解思维工作机制”和“会议议定事项落实情况反馈报告机制”。2、大力开展“千企万户”融资服务活动。组织12个部门、7个乡镇街道办和4家银行按照“重点企业重点排查,其他企业拉网排查”的工作思路,对全县159重点经营主体进行重点排查,其他经营主体按属地原则由各乡镇、丹州街道办进行“扫街”排查,行业部门单位进行“查漏”排查,通过融媒体发布了“金融活水助发展——宜川县各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融资产品介绍”及融资需求直通二维码,利用“宜川宣传”、微信群、朋友圈大力宣传,快速掀起“千企万户大走访、金融活水助发展”高潮。3、加大培育力度,推进创新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定制重点企业创新赋能“一企一策”培育方案。扎实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开展招商活动33次,邀请各领域龙头企业来宜实地考察60次,推进招商引资项目25个。加大以资金支持、项目实施、收益分配、配套服务等措施招引培养创新人才力度,实行“县聘果业中心用”“县聘村集体企业用”“县聘国有企业用”,共引进三区人才15名、苹果矮化技术专家3名、食用菌专家4名。组织47名企业家赴浙江大学进行专题培训,启动了“一起益企”系列活动,开办民营企业大讲堂3次,组织专家团队入企“送政策”3次,参训人员达到350余人次。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美院专家来宜开展校企对接产学研活动2次。4、提高“陕企通”平台服务效能。为了提高“陕企通”平台服务效能,加快各级各部门涉企服务政策的全量化整合,实现普惠政策精准匹配和主动推送。形成了“陕企通”县“分管领导抓总,县级端口总调度,24个部门单位分端口负责”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平台功能机制,落实专人建设运行“陕企通”平台,24个部门单位个落实1名分管领导和1名政策发布专员负责。截至目前全县共上传惠企政策文件15个,达到了普惠性政策精准匹配和主动推送的目的;实现了“企业上门找政策”到“部门推送政策”上门服务的转变,提升了政策知晓率,大大提升了企业获得感。二、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1、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措施落实。坚持涉企政策推送机制,半年更新一次政策包,做到与中省市同步、延续、扩面,利用“陕企通”一站式服务平台发布惠企政策,让更多企业知晓政策、理解政策、用好政策,今年以来兑付企业技改资金168.36万元,兑付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及科技成果转化奖补资金124.7万元,兑付限额以上企业促消费奖励资金5万元。2、健全融资体系,缓解融资难题。持续宣传推广延安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实现平台注册企业18家,授信1.94亿元。大力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金融活水助发展”融资服务活动,组织12个部门、7个乡镇街道办和4家银行按照“重点企业重点排查,其他企业拉网排查”的工作思路,对全县所有市场经营主体进行了集中排查,并通过融媒体发布了“金融活水助发展——宜川县各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融资产品介绍”及融资需求直通二维码,利用“宜川宣传”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大力宣传,快速锁定有融资需求的市场主体,四大银行同时发力,注入金融活水。充分发挥“银税互动”合作机制,发放贷款1.88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169户,有效化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三、存在问题、整改措施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存在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还不强。全县民营企业数量相对较大,但从规模上看,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仍属于中小微企业,且大多数民营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受市场影响大,利润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二是企业管理不科学、不规范。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实行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管理人才缺乏,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运作不规范。三是企业资金紧缺,融资还存在困难。全县大部分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内控机制不健全,在当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银行贷款门槛过高,条件要求严格,出现了企业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的现象。县域内贷款担保机构缺乏,企业获取资金渠道狭窄,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企业资金紧缺,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二)整改措施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加强企业培育和引进。继续加大企业扶持培育力度,严格落实领导包抓机制,积极争取省市政策,全力解决企业用水、用电、用地、融资、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鼓励企业通过合作经营、兼并重组等方式,创新技术、升级管理、做强做大。完善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项目谋划、推介力度,积极引进企业入园,壮大园区经济规模。积极推动工业园区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对接,鼓励实施“一企一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严格落实中省市出台的各项税收减免和社保政策,允许困难企业暂缓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开展涉企乱收费大整治行动,除中省市规定外,其他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现“零收费”。三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新能源产业,参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引导帮助民营企业规范管理,定期举办民营企业培训班,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大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力度,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不断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升科技含量。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