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王益区> 铜川市王益区救助家庭核对服务中心

铜川市王益区救助家庭核对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17 15:29
单位名称 铜川市王益区救助家庭核对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认真贯彻落实城乡居民社会救助相关政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全面做好城乡居民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开展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查工作;承办区级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信息系统管理、维护、查询和入户核查工作;开展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标准、规范研究;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人员培训和研究成果推广;指导镇办开展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承担社会救助服务热线查询、来信办理及来访接待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住所 铜川市王益区七一路山城路口民政综合楼
法定代表人 冯超
开办资金 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铜川市王益区民政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万元 2万元
网上名称 铜川市王益区救助家庭核对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接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业务开展情况(一)社会救助领域1.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累计登记近亲属备案42人,自纠自查发现问题7条,向纪委移交问题线索6条,采纳6条,推动建立和完善制度机制8项。2.严格落实社会救助各项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保障资金。从2024年1月1日起,按照《铜川市民政局铜川市财政局关于提高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铜民发〔2023〕88号)文件要求,将全区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5370元/人年提高到5690元/人年,提高320元/人年;提高农村特困供养标准,由现行6981元/人年提高到7397元/人年,提高416元/人年。3.强化摸排走访,精准落实保障政策。一是开展“周入户”走访工作,通过信息比对,针对性开展入户摸排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保障范围。二是开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排查复审工作,加强动态化管理。2024年,全区新纳入城乡低保对象252户385人,城乡特困供养人员15人,清退城乡低保对象203户419人,城乡特困供养人员7人。4.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关心关爱工作。一是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回头看”工作,对标“八个方面整治重点”、特困人员住房安全问题、照料护理人及包抓干部履责情况等进行督导检查。二是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上门居家养老服务、综合性服务,满足特困人员多层次需求。三是开展冬季困难群众取暖安全专项检查工作,通入户排查,了解困难群众生活近况,查看取暖设备运行、燃煤燃气使用安全情况,避免出现安全事故。5.织密织牢融救联助模式的社会救助网络。切实加强与区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有关单位协作,强化救助对象信息共享与数据运用,对医保、农业农村等部门反馈的救助对象的信息进行入户核查,分层分类提供常态化救助帮扶。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社会力量参与为一体的综合保障救助格局。6.优化社会救助资金发放流程。将每月《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及电价补贴的报告》《上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变动人员的报告》等9项文件合并修订为《关于报送社会救助相关资金的报告》,实现“9合1”精简。有效缩短救助资金发放周期,让救助资金更快、更精准地抵达困难群众手中,及时缓解生活压力,同时,减轻基层工作人员工作负担,助力基层工作提质增效。(二)儿童福利领域1.落实资金保障。2024年,全区保障困境儿童38户39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4户35人,孤儿3户3人,孤儿大学生1户1人),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42.57万元。2.开展“六一”儿童节慰问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为14名困境儿童发放慰问金共计7000元。3.完成7个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挂牌,在原定挂牌覆盖率45%的计划上超额完成任务,实现镇(街道)100%覆盖。为各镇(街道)选拔配备了儿童督导员7人、儿童主任47人,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搭建了坚实的基层堡垒。依托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困境儿童摸排工作扎实开展,2024年精准掌握流动儿童258人、农村留守儿童39人、其他困境儿童61人的详细情况,为后续开展针对性帮扶筑牢数据根基。二、社会经济效益(一)2024年全区保障低保、特困供养对象2488户4685人(其中城乡低保对象2405户,4599人,城乡特困供养对象83户86人),全年累计发放各项保障金3405.78万元(含取暖费259.47万元)。(二)2024年,全区保障困境儿童38户39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4户35人,孤儿3户3人,孤儿大学生1户1人),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42.57万元。(三)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活动。向困难群众发放大米1500㎏,面粉3000㎏,菜籽油750L,棉被40床及慰问金3.6万元,把党和政府温暖及时送到困难群众身边。(四)联合正大集团等爱心企业开展捐赠活动,共计为困难群众发放5万元爱心帮扶资金,40台油汀取暖器。三、存在问题基层社会救助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困难群众居住分散,家庭情况复杂多样,基层社会救助相关人力短缺,往往身兼数职,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导致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四、整改措施(一)突出加大扩围增效力度。全力推进低收入人口认定、监测和动态管理,畅通急难社会救助申请和急难情况及时报告、主动发现渠道,确保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保障范围。组织困难群众摸排工作,推动社会救助从“政策等人”到“政策找人”“被动救助”到“主动发现”上的转变。分析研判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分门别类、有针对性扎实推进城乡困难群众解困脱困。(二)突出加强政策宣传培训。选派业务骨干深入基层,为基层民政干部、困难群体讲解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低收入群体认定等社会救助政策,切实提升基层干部社会救助政策知晓率,提高其为困难群众办事能力和效率。(三)突出强化日常监督核查。定期入户了解困难群众的家庭生活状况,落实好动态管理机制。重点围绕准确认定救助对象、规范审核审批流程、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减少错保、漏报、骗保现象发生,杜绝“关系保”、“人情保”,加大公示公开力度,确保政策公平公正。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1.党建领航,开启“党建+社会救助”救助新模式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驱动力,创新打造“党建+社会救助”全新工作模式。党组织牵头成立社会救助专项工作组,构筑全方位救助网络。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全面开展包联困难群众行动,依据困难程度、地域分布合理分配包联对象,每位党员干部与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入户走访,了解群众生活困难、健康状况等急难愁盼问题,现场能解决的当场协调解决,复杂问题记录上报党组织专题研究解决对策,将党的温暖与关怀精准传递到每一户困难家庭,实现党建工作与社会救助深度融合、同频共振。2.延伸就医绿色通道,打通特殊困难群众就医看病“最后一公里”(小切口改革)深度谋划与定点医院合作蓝图,推行“免交押金、先行救助、事后结算”的就医新模式,努力将“绿色通道”向困境儿童延伸,打通特殊困难群众就医看病“最后一公里”,缓解困难群众就医资金压力,有效解决了因没钱看病造成贻误治疗问题,满足该群体医疗服务需求,让困难群众更有获得感、安全感。3.持续推进青年路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示范站建设。整合各方资源,优化站点布局与功能设置,完善设施配备,打造多功能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平台,构建全方位未成年人保护网络,为辖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筑牢坚实屏障。4.落实农村两类人员生活保障提标工作。自2025年1月1日起提高两项农村保障标准:一是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现行5690元/人年提高到5985元/人年,提高295元/人年。二是提高农村特困供养标准,由现行7397元/人年提高到7780.5元/人年,提高383.5元/人年。5.推动防止返贫帮扶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落地。从推动工作队伍融合、统一认定标准与流程、统合帮扶政策体系、提高动态监测预警能力等方面,整合防止返贫帮扶政策与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构建精准、高效、可持续的帮扶机制,确保两类群体得到全面、有效的救助与扶持。6.扩大困难保障覆盖,提升救助实效。全力推进低收入人口的认定、监测与动态管理工作,加强跨部门协作,与医保、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多部门进行数据共享,针对性开展入户摸排工作。根据困难群众家庭情况、致困原因,分类施策、精准帮扶。重点筛查因保障标准提升而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及时将其纳入保障范围,让救助政策落地有声,切实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