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地方志编修、专业志审核、地情资料整理、综合年鉴编撰等。 | |
住所 | 延川县民政局院内 | |
法定代表人 | 王军军 | |
开办资金 | 1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川县政府办公室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5万元 | 5.3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政务 | 从业人数 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单位章程执行情况:本年度严格按照延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章程执行,单位名称、住所地址、单位性质、单位法人代表均无发生变动,本单位上级业务主管单位仍为延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业务范围仍为:地方志编修、专业志审核、地情资料整理、综合年鉴编撰等。资产管理方面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细则执行,资产损益情况正常上报,开办资金未在变更范围之内。没有受奖惩及投诉情况,无违规违纪现象发生。未接受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二、以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如下:1、创新与质效并行,《延川年鉴》(2024)顺利推进。《延川年鉴》(2024)为一年一鉴,公开出版,主要反映延川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以往惯例和年鉴编辑要求,3月初,以两办文件印发了《关于编辑<延川年鉴(2024)>资料征集的通知》,全面开始年鉴资料的征集,5月份在完成了资料收集的同时向出版社申报书号项目,8月份完成了编辑工作并交付印刷厂排版,通过全体编辑人员三校三审和版式设计,10月份进入审核校正,经出版社最终校审,年底已按期完成出版发行。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在年初召开了年鉴工作专题会议,制定了年鉴编辑工作制度,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同绩效考核相挂钩,制度明确,奖惩分明,干部工作积极性高涨;二是将各版块编辑任务进行了分组分工,明确了时限要求,进一步夯实了编辑责任;三是落实分管领导负责制,要求分管领导全程跟踪稿件的收集、编辑及内容质量把关,并及时掌握工作动态,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编辑工作高质有效推进;四是《延川年鉴》(2024)在往年体裁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尝试:1、内容上增加了随文图片元素,图随文走,以图释文,图文并茂,避免了内容单一,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2、合理调整篇目框架,添加了索引板块,以便读者快速准确查找资料,同时将纪委·监委单独设类,使得《延川年鉴》(2024)结构上更加完整,体例上更加规范;3、增强装帧设计,实施四色彩印,年鉴整体品位得到提升。2、资政与育人并举,持续开展读志用志活动。为充分发挥地方志“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功能,提高地方志的社会知晓度,2024年我办持续开展了“读志用志、志书七进”活动,先后向县级领导及县五套班子办公室、县武装部、县城关小学、县图书馆及县行政审批局政务大厅等多个部门举行了志书捐赠活动,累计捐赠《延川县志》(1991-2010)、《延川旧县志点注汇编》《延川地名志》、历年《延川年鉴》等图书200余册,切实让地方志成果“活”起来,“用”起来。同时联合县城关小学开展了“党史少年说,书画英雄魂”“我的书屋·我的梦”少年儿童阅读实践系列活动,并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地情书籍予以广泛推荐宣传,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读方志氛围。联合县图书馆创办地方文献阅览室,设立地方志专柜(架),积极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地方志知识,讲好延川故事,传播史志声音,满足群众读志用志需求。3、党史与村志并进,《新胜古村志》与《中国共产党延川历史》(第一卷)成效显著。一年来,我办高度重视党史与镇村志编纂工作,由县卫健局主编的《延川县卫生健康志》统稿工作进展顺利,目前累计完成统稿1100页,61万字,下阶段将重点进行核对增删合并列编大样。由鲁伯江主编的《新胜古村志》顺利出版并成功举行志书发布会,方志专家霍志宏为其撰写了《名村有志乡村有愁》书评文章,并在《延安日报》刊登,开启了延川首部村志的公开出版,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受延川县委组织部委托,我办着手编纂《中国共产党延川历史》(第一卷)工作。针对党史特点,我们对党史编辑进行责任分工,对篇、目及相关子目内容资料进行编纂,已完成4章31节,14万余字。通过多次集中讨论,逐章、逐节地加以推敲和修改,编纂工作进展顺利,现讨论稿已交付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候审核。4、人才与资料并重,全面启动三轮修志准备工作。人才队伍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为加强修志人才队伍建设,为第三轮修志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一年来,我办一是加强对单位现有骨干力量的培训培养,制定了定期业务学习制度,由单位主要领导安排,业务骨干主讲,共同讨论互动的方式,每季度召开一次常态化培训,全年共举行专题业务培训学习4次;二是结合单位人才资源紧缺的现状,经与县人社局协调,争取招录到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学生,壮大了单位力量,为三轮修志工作储备了人才资源。为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我办制定了调研现状、制定纲目、征集资料、汇总保存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我办分组安排调研了县档案馆、农业局、人武部等6个单位的现有储备资料,并按照初步制定的纲目进行了资料征集,目前共征集资料约6万余字。并对征集回的资料,一方面安排专人进行妥善汇总保存,另一方面邀请地方志专家予以前瞻性编辑指导。三、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县志及年鉴的编修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社会效益方面,县志编修工作系统保存了地方历史、方言、民俗、非遗等文化基因,避免产生文化断层;同时,县志编修工作为城市规划、灾害防治、生态保护等方面提供一些新的历史数据支撑。经济效益方面,县志编修工作为县招商引资、产业布局提供经验和数据参考,同时,也节约了一定行政成本,减少因历史资料缺乏导致的重复调研支出。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传播渠道单一,依赖纸质出版,缺乏新媒体推广(如短视频、线上数据库等)。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宣传推广地方志相关资料,提高公众参与知情度。2、缺乏常态化更新机制,修订周期不明确。建立“政府+民间”的协作机制,征集相关数据,定期更新数据内容,积极与相关高校机构合作,推进建设数字化档案库。下一年工作打算:1、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在继续深化主题教育的同时,组织本单位全体修志人员,认真学习《地方志工作条例》《陕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及中、省、市关于地方志编纂的若干意见、质量规定、资料征集、行文规范、印刷出版等方面的知识,制定学习计划,规范学习制度,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习质量,巩固学习成果,定期考核评比,切实提高修志人员的理论水平。选派修志人员,积极参加各级方志办组织的培训班,汲取新的知识,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为全面做好下轮修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修志人员的业务水平,编纂出高质量的志书,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及文明建设。2、高质量编撰《延川年鉴》,力争全市精品。编撰年鉴为续修地方志积累资料,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我办将全力抓好2025年鉴资料征集、编撰审核、出版发行。具体做法:一是落实编撰责任。深入各镇、街、社管中心、部门搜集整理资料、编撰年鉴初稿,做到内容翔实、数据可靠、体例规范。我办采取目标责任制方式,落实资料征集、初稿编撰、审核校对等责任。二是规范编撰内容。依靠社会力量征集202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工作资料,做到体例规范、文字精练、文风流畅、选题正确、数字准确,8月底前编撰出《延川年鉴》(2025)初稿,报县委、县政府审核,力争年底公开出版。三是持续改版升级。严格卷首图照和随文图片质量提升,力求内容准确,色彩美观,图随文走,以图释文。规范索引格式,达到准确、快速检索目的。3、持续拓宽地方志宣传,发挥地方志作用。延川作为文化大县、旅游名县,地情信息资源丰富。地方志工作肩负着宣传延川、推广延川的责任。2025年,我办将持续深化地方志“七进”活动,进一步搜集整理反映延川特色的资料,提高延川知名度,打造延川地情信息资源库,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资信服务,提升延川文化知名度及品牌效应。4、做好《中国共产党延川历史》(第二卷)编辑出版工作。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学习党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按照县委要求,我办2025年继续承编《中国共产党延川历史》(第二卷)工作,我办将在依托社会力量的同时组织单位全体干部,集中精力,于3月底前编好体例大纲,9月底前形成初稿,10月底前交付市党史办终审,力争年底前出版。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